媚娘说小学(4)

太宗的三个嫡子: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嫡长子也即当今太子在太宗众皇子中按行龄论也是排行老大,嫡次子李泰排行老四,嫡三子李治则排行老九,老四李泰比老九李治大了八岁,如此算来,李治六岁入学时,李泰正好十四岁,刚好小学毕业。长孙家那小子很有可能是跟着李泰后面当的老大。可按道理来说,李治入学后,他就应该机灵点让位,怎么这么“不自觉”?他们的老爸们也不管管?

我正打算问问李治时,发现场上的徐惠又轻松赢了一局,赶紧鼓掌、吹哨、叫好——毕竟这才是正事。

第五局

场上第五局开虐,我便问李治:“你跟你四哥关系是不是不太好?”

李治诧异地问:“你说什么呢?我四哥可疼我了!”

我奇怪了:“那你跟着他的脚后跟进的小学,怎么他没把你扶上老大的位子,反而让你这个亲弟弟跟着舅舅家的儿子当跟班”

李治深吸一口气,问:“你耳朵咋长的?我不是说了,那长孙进来时,我哥没在这读书!”

我掰着手指又把年份数了数,说:“我没算错啊!你四哥比你大8岁,你6岁的时候,他正好14岁,你入学时,你四哥才毕业。而那长孙比你早两年入学,也就是说,他入学的时候,正好是你四哥在的时候。难道你四哥12岁就升到弘文馆了?你四哥读书这么厉害?”

李治摇摇头,苦笑道:“我大哥和四哥就没在这读过书。因为他们六岁的时候,我父皇还只是秦王,这里没有我们兄弟的位置!而且四哥六岁的时候,都不能算是我父皇的孩子,因为他出生不久,就被皇祖父过继给了英年早逝的三叔为嗣,父皇登基两年后才要了回来……”

这里面信息量好大,激得我八卦之魂熊熊燃起。我迅速催动相关资讯进行推演:李治的大哥,也即当今太子李承乾,出生于高祖李渊在位时的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他6岁的时候,还是高祖李渊当皇帝的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我们那时按虚岁记算年龄,出生当年就算一岁,过了春节后就是两岁,所以李承乾6岁的时候不是武德八年,而是武德七年。

两年后,也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治他爸,也即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那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同年高祖李渊退位称太上皇,李治他爸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也就是说,最迟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起,李治他们兄弟就已经是嫡皇子了。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时,出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嫡长子李承乾是9岁,而出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嫡次子老四李泰则是8岁,但李泰被过继出去,9岁时又被要了回来。所以两人最晚9岁都拥有了嫡皇子的身份,是读小学的年龄,为什么没来读书啊?

李治说了之后,我才发现,小学可以算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看重什么,在这里都有体现!那时主流社会看重血统,这里也是。什么叫血统,那就是生下来就决定了的事,后天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造反当上皇帝又怎么样,不过是“小宗”出身(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就应该低他们这些大宗出身的嫡子一等。

再说了,当时李治大伯父李建成已经当了太子多年,秦桧都有三朋友,李建成还有支持他的四弟李元吉会没有交好的世家吗?何况李治他爷爷当时设立小学为的是谁,小学设立之初,在这里读书的可都是太子李建成的儿子们,过了那么多年,各世家送进来的嫡子们与当时的嫡皇孙建立起了或多或少的友谊,而太宗上位后,把他的嫡侄儿全杀光了……小学虽然是社会的缩影,虽然从古至今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但小孩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善与恶,而且千百年来世家文化的熏染在这些小孩身上留下了浓重的烙印,古旧的世家传统在这些世家嫡子们的身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当时小学的“气氛”,“不适合”刚刚当上太子,并且性情聪慧敏感的李承乾就读。

太宗想等“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气息从世人眼中淡去后,再将太子送进小学就读,这一等,便等过了太子读小学的年龄——堂堂太子,怎么可能当“留级生”?于是就没再来这读书了!李治的四哥李泰也是如此。

我又有疑惑:“不对啊!你不是说你三哥在这读过书吗?”

李治低下头,说:“三哥啊!父皇或许是觉得他适应能力强吧!”

我点点头,没有追问,心想:“什么适应能力强,试验品吧!说白了不就是‘投石问路’里的那枚小石子。”试读的结果怎么样?想想也知道:李老三本应该是在李治入学前一年才毕业的,可是在长孙家的那小子入学时,他就没在这读书了,那长孙可是比李治早两年入的学……可怜的仨儿,终究是没能撑到毕业!贞观元年他几岁?他是跟老大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的,都是9岁,太子被他老爸护在羽翼下岁月静好,他却被丢出来经风历雨,不知道有没有长歪?这么一想,我更好奇了,一定得找个机会去瞅瞅这位据说是大唐最帅皇子的小哥哥。

场上第五局结束,赶紧鼓掌、吹哨、叫好。

第六局

徐惠开始第六场吊打,我则在一旁对李治感慨道:“还是你小子命好,你爹把皇位坐稳了才出生,生下来就是嫡皇子,不用遭你哥哥们那样的罪!”

李治却沮丧地说:“可我父皇觉得我仁弱,并不喜欢我!”

我点点头,想想还真是,朝野都说,太宗最喜欢的是老四李泰,常称赞他“聪敏绝伦”;其次是老三李恪,经常称赞他“英武果敢”;而对于小九,还真是没什么褒奖之辞。

但是前段时间,我、杨姐姐、崔姐姐和徐妹妹一起八卦皇子时,熟读经史的杨、崔、徐三人却表达了与市井传言不同的观点。

我记得她们那天好像是从“封号”说起的。她们说,魏晋时期便将王爵分为了亲王、郡王两等,从那时至我唐,王爵的封号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般情况下,第一等的亲王为一字王(指封号为一个字的王爵),封号大多来自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名,比如齐王,秦王,燕王,赵王等等;第二等的郡王则为“两字王”,以其封地为号,比如中山王,长沙王,琅琊王等等。

她们又说,虽然都是春秋战国的古国,但也有强弱之分,所以同为亲王的封号里面还是会有高低之分。在唐以前,晋王的身份最为尊贵。主要因为在春秋时期,晋国最为强大。但是从唐朝开始,秦王的地位开始显著提升,这其实要归功于当今陛下李世民,他就是在秦王位上发动玄武门事变,最后夺得皇位,于是使得秦王与晋王的地位开始并驾齐驱。

她们还说,战国时期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秦国统一了全国。所以,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四国。而韩赵魏是从晋里分出来的,因此没有在最尊贵的封号里。

让我们来看看,“秦、晋、齐、楚”这四个最为尊贵的封号,太宗给了谁呢?

“秦王”的封号,是太宗发家之前的封号,哪个儿子都没给。“晋王”的封号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就封给了老九李治,封了有七、八年了。“齐王”的封号前年的时候(也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给了老五李祐。“楚王”的封号在贞观初年便追封给了早薨的二儿子李宽,。

史载“宠冠诸王”,李治的同母兄李泰,这个朝野都说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的老四,太宗给的封号最初只是“越王”,前年也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时才徙封“魏王”。

而常被太宗称赞“英武果敢很像我”的老三吴恪,先是被封为“汉王”,后又改封“蜀王”,去年封为“吴王”——这个封号甚至都没在战国七雄里面。

看到了吗?最受宠的老四李泰,封“魏王”;最像他的老三李恪,封“吴王”;最不喜欢最不欣赏的老九李治,却给了最尊贵的 “晋王”封号——太宗这封号给的,真是相当任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