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局
场上第三局开杠,我们场下继续聊。
才停下掌声,我迫不及待得问了李治一个问题:“怎么老大不是你?”
我心想,李治他爸是皇帝,是君,而长孙无忌是臣,他儿子怎么能爬到李治前面当老大,太奇怪了!没想到,我随口这么一问,竟让一直沉稳地像小大人似的李治立刻涨红了脸,我那时对于察言观色一道明显不太精通,自顾自感慨道:“不是说学堂是看爹来排位的吗?没想到咱大唐的皇族小学这么与众不同!”
想当年,我在人家族塾里当插班生,那族塾里族长的儿子就是老大,甭管他多大年纪,哪怕才六岁,那十来岁的小儿都得跟在他身后当跟班,其他人也是按他们老爹在族里的位份依次论高低,等级分明——不过,我去之后,这老大位置就让出来了,毕竟我爹是长安派到地方的都督,是当地军政一把手,我就成了班里名义上的老大——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老大”,毕竟他们是一家人,而我是外人,我这个“老大”徒有虚名,只是他们吹捧着这么叫罢了,他们不会真的听我的,而我也不会真的以为自己能指挥得动他们,但是明面上,他们都会敬着让着我,否则就要回去接受他们老爹的“再教育”,如果他们老爸不教育,我爸就会教育他们老爸——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当年为什么会那么“霸道”!
那些年,父亲辗转各地任职,我也跟着他跑了半个大唐,每到一地,父亲都会在当地找间族塾送我就读。无论在何地当“插班生”,不论风俗方言多么不同,但我“老大”的地位从未动摇过,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李治是班里的老大,毕竟太宗一共就三个嫡子,李治最小,他的两个嫡兄长都已小学毕业,李治当然是班里最尊贵的皇子,老大之位非他莫属。
顺便说一下,那时候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办的学校都不以年龄分班,大学那种级别的,一般会以考试成绩来分班,设有升学考试,考过了就升级,考不过就留级,甭管多少岁,所以大学虽然是十九岁毕业,但二三十来岁还在读“大学”的也大有人在。
而小学大多就只有一个班级,设有入学考试,达到入学要求的才能入学,所以民间启蒙晚的人,甚至有三十岁才入学的“小学生”(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是因家中嫡子意外亡故又未留下子嗣,于是将以前放养的庶子选立为嗣子进行教养)。像皇家小学这三十个人,就是一个班,在一起上课,皇家如此,地方家族办的族塾更是如此。反正我是没看过有两个班的族塾,那种乡间的乡塾、村塾或私人办的私塾亦是如此。至于后世兴旺发达的什么白鹿、岳麓之类的书院,在那时还只是新兴产业,更不成气候。
我们那时,读书是高档消费,书本相当稀缺,价格高昂,很多人家忙活一年的收成都未必能买得起一本书,再加上还要笔墨纸砚等费用,足以压垮一个家庭,所以一般的人家都不会送小孩去读书。家境好些的,也是在众多小孩中选一两个送读——毕竟科举制度还只是起步阶段,选官还是看出身,所以读书没有什么出路,靠读书出人头地只是一句空谈,知识改变命运更是笑话。这一局面,数十年后才被打破,而带头搅局的人,就是现在窝在一边看热闹的小李子,而我是头号帮凶!
有时候,我看着现在的小孩读书那么辛苦,我忍不住会想,如果当年我和小李子没闹那么一出,那么咱种花家重教育的观念和传统会不会就没那么深重,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没那么深入人心……可是,如果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催生出的教育的普及,我们大唐就无法孕育出足以支撑盛世的栋梁,大唐留在史册中的华彩也就没有这么绚丽夺目!孰是孰非,谁又能说得清呢?反正让刚踏进皇族小学大门的我来选,我肯定是不会去帮着小李子去推进科举的——害本来不需要读书的小伙伴去读书考试,多招人恨呐!
小李子还在因为我先前的问题“这个、那个”地组织语言,我却又跳到了下一个问题:“长孙无忌家的那小子最年长,而且不是皇子。现在我最年长,我也不是皇子。以此类推,我也可以当老大啦!”
小李子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没有说话!而我迅速地把刚才的结论在脑中又过了一遍,觉得这逻辑没毛病,于是我点了点头,大手一拍小李子的后背,说:“就这么定了!”
迎着小李子满脸问号的表情,我耐心解释道:“我当老大,二把交椅由你来坐,老三是徐惠,老四是明达,以后这小学,就是咱哥们几个的天下,谁不听话,就收拾谁!”
小李子愣了愣神,然后笑了,问:“怎么收拾?你忘了我们现在还被人家堵在门口吧?”
我点点头,觉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以前当老大是靠老爸,这回靠自己打天下——想想就激动。正当我兴奋地开始在心里写计划书时,我们的哨兵小明达又发来前方阵地获胜的消息,于是我们留守后方的啦啦队立马进入状态,鼓掌、吹哨、叫好来一套。
第四局
场上第四局开杠,我便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怎么才能当上老大?想了一会儿,觉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用肩膀拱了拱李治,问:“长孙家的那小子是怎么当上老大的?”
李治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不知道,我来这里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老大,一直到现在都没变过。”
我点了点头,也对,李治比他小两岁,自然也比他晚两年入学,不知道也正常。然后我又猛然摇了摇头,问李治:“让他当老大,你皇叔皇兄们就没有什么意见,你们老李家的人都这么谦让吗?”
李治翻了个白眼,说:“那时我的皇叔皇兄没一个人在这读书!”
我想了想,李治的爷爷李渊膝下有四个嫡子,李治他爸是老二,按照这个学校的招生制度,李渊的儿子们有五个入学名额——四个嫡子加一个庶子。其中庶子的名额给了滕王李元婴——背诵过《滕王阁序》的孩子们应该都听说过他,这家伙长大后到处修楼,都取名滕王阁,而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说的就是他修在南昌的那处,那是他修的第二处滕王阁。每次我看到《滕王阁序》那长长的篇幅,我都由衷的庆幸,还好我出生的早,读书的时候少遭受一分罪。话说回来,这李元婴出生于贞观二年,也即公元628年,与李治同岁,所以,他是跟他的李治侄儿手拉着手同一年入学的。
李渊的四个嫡子:嫡长子“李建成”、嫡次子“李世民”、嫡三子“李玄霸”、嫡四子“李元吉”。老三李玄霸十六岁就死了,但他却是四兄弟里面最具传奇色彩的人,他一直活在传奇小说里,不过在那些故事里,他叫李元霸,是“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雕转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传说是如此美好,所以也不难理解宫中的小公主们将她们这位三皇叔视为天下第一英雄,她们的老爸李世民都得往后站。受此影响,后来在学校开设武课的时候,别人都选刀枪剑戟,而我想着学成回宫后可以在小公主们面前炫耀,于是独一份地选择“学个锤子”……唉!想像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锤子当然是没学成,因为我根本就拎不动,这一愚蠢地行为也让我荣幸地当选了我校年度最佳“笑点”,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改修仙气飘飘的长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老脸都忍不住泛红。
李治的老爸,也即现在的当朝皇帝李世民是老二,老大和老三都在老二发动历史上有名的抢皇位活动 ——“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了,事后他们的儿子也一个不剩,被老二给送下去了。也就是说,李渊的嫡子中,只剩下老二这一根苗了。不过,就算老大老三都还活着,也都一把年纪了,小学不是他们该来的地方。
再回头看看李治的皇兄,也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们的入学指标。
太宗他老人家有三个嫡子,也就是说他的儿子们有四个入学名额。庶子的名额给了老三吴王李恪。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也即公元619年,他比李治大了9岁,所以长孙那小子入学时,他早就小学毕业了。你们别看李恪是庶子,但从血统上来讲,他未必没有嫡子们尊贵,因为他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所以他身上有着隋唐两个皇朝的血脉。而且,听说这李恪长得相当好看,是太宗众子中最帅的,是宫中万千宫女们的梦中情人。可惜他在去年,也就是我入宫这一年,被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治今湖北安陆),离长安赴任去了,我就没能见过这位最帅皇子。不过听说去年年底,他被御史柳范弹劾,说他“游猎过度、损坏庄稼”,他被太宗召了回来,据说若是查证属实,他将会被免官。算下日子,他过几天就该回到长安,我得找个机会去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帅。至于我明明跟徐惠她们是同批入宫妃嫔,她们今年正月十六才入宫,而我为什么去年就入了宫?那又是另一个伤感的故事,以后有时间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