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12)

作者:八口小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司喆不是说了么,得先观察。

三楼一整层被划分成了五个开放式大区,把服务中心包围在中间,工作日读者不算多,但还是会有人来寻求帮助,借笔的、借纸的、借放大镜的,不会使用自助设备的,从窦忆慈坐下后就没间断过,他一直盯着离2区最近的楼梯口,一个小时过去,一页书只看了三行。

实在憋不住才去了趟洗手间,回来时N-Z排的阅读区里多了个人,手里捧的还是那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翻译出版的《地球科学前沿》,已经读了三分之二了。

窦忆慈假装巡视整理,东摸摸西看看,一点一点地挪到了他的附近。

窗外照进来的光线不算强烈,很适合发呆或者阅读。走近了才发现那人皮肤挺白,看上去也就二十六七不到三十,长相穿着普通,有点儿少白头,没什么特别,也没什么不妥,但就是能让人对他产生好感,大概是读书人都有的气质,非常干净温和。

他很专注,窦忆慈注意到他翻书的动作很轻,很爱惜,十指修长骨节分明,是双好看的,天生用来捧书,而不该做其他事情的手。

老师?设计师?程序员?窦忆慈有点好奇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被人盯着看久了总会有所察觉。窦忆慈实在没有做特务的潜质,对方刚一抬眼,他就立刻转移视线,又忍不住用余光去瞟,做贼心虚的样子想不让人怀疑都难。

还好人家没当回事,又继续低头看书,还像往常一样看到快六点才离开。窦忆慈回到咨询台里坐着,眼看对方从自己面前经过,想叫一声,嘴巴却跟涂了502似的,怎么都张不开口。

第一次侦查行动以失败告终,收获为零。

这事儿可急不得,窦忆慈用老窦的口头禅安慰自己,很快就不那么沮丧了。

况且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等他去做。

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好处就是逢年过节多少会发点儿东西,老窦那个年代动辄不是米面油,就是烤箱、微波炉,床上用品什么的,到窦忆慈这儿,工会学会偷懒了,动不动就用超市购物卡来打发,面值金额都不大,窦忆慈工作两年,拿回家最贵的就是一个泰福高的保温桶,还是图书馆跟企业开展合作时对方提供的赞助礼品。

用不着的东西窦忆慈的处理方式就是往老窦那塞,反正房间空着也是空着。

窦宝泉以为窦忆慈是来还车的,谁知一开门,就见他儿子两只手上都提满了,鸡鸭鱼海鲜,羊腿牛排五花肉,蔬菜管它是什么每样都来一点儿,好家伙,就跟不要钱似的,买了一堆。

“您这是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了,吃不饱还是怎么的?”他一边埋怨,一边又赶紧从窦忆慈手里接过购物袋,掂了掂:“家里有没有窖你不知道啊?这都能吃到过年了。”

窦忆慈八点才下班,逛超市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没功夫细说,进门快速换鞋洗手,卷起衣袖就往厨房里钻。

“没让您吃。”

“怎么着?合着这不是孝敬我的啊?”窦宝泉伸着脖子看窦忆慈把菜扔进水池里洗,一脸的嫌弃。

“是孝敬您的,但您不是不受嗟来之食么?”窦忆慈瞥他爸一眼,一脸如出一辙的嫌弃:“我给您支一招,把您那些做菜的手艺都传授给我,就算抵了。”

窦宝泉看外星人似的看他亲儿子:“你干嘛?抽哪门子疯啊?”

窦忆慈也不解释,只一个劲儿催他:“快快快,从今天开始,每天三道菜,您做我看着,我给您打下手。”

“嘿?”窦宝泉来不及拒绝就被窦忆慈不由分说拽了过去,面对着一盆又是菜又是肉的,只好不情不愿地穿上了围裙。

窦忆慈站在一边,看窦宝泉动作麻利,洗菜备菜,烧油热锅两不耽误,土豆切得跟他头发丝儿一样细,突然没头没脑问了一句:“您知道煎鸡蛋用橄榄油不容易溅吗?”

“油热了还得倒掉,关小火煎。”窦宝泉晃两下锅,感觉温度差不多了。“考我呢啊?你爹要没两下子,怎么把你喂这么大的。”

油烟机轰响,菜下锅了。过了一会儿,察觉到窦忆慈不说话了,窦宝泉默默叹了口气,颠勺,起锅,把炒好的菜装进盘子里,端到窦忆慈面前又开始贫:“瞧瞧,这色香味儿,绝了!告诉你,我这手艺传女不传男,想学?赶紧给我找个儿媳妇回来。”

窦忆慈还没吃晚饭,光闻着味儿就馋得不行,趁窦宝泉不注意,捏起一块肉就往嘴里塞,烫得话都说不清楚。

“那您就当我是个丫头,要嫁人了呗。”

第17章

开会第一天有两场记者活动,上午听发改委回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下午跟委员们探讨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和化解重大风险,老三样攻坚战。

无论现场采访还是网络视频参访,都需要记者通过单位提前报名预约,审核非常严格。梅地亚新闻发布中心设置了媒体休息区,大部分外地来的记者采访完毕都会待在这里写稿,会务组根据人数安排了餐食,所以并不存在没时间吃饭饿着肚子工作的问题。

跑这条线的来来回回都是同一批人,一年开一两次会,人不熟面也熟了。椅子让给女同志,男同志们干脆席地而坐,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有的用录音笔,有的用手机,通稿、数据线散了一地。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传完照片没什么事做,就捧着盒饭聚在一处闲聊,分享摄影经验。

司喆的保温饭桶在一堆白色的一次性可降解饭盒当中格外显眼。

是的,窦忆慈给他准备的是一只饭桶。

泰福高的保温桶容量实在是大,快赶上配着长焦镜头的尼康D700高了,里面一共四层,从上往下分别盛着醋溜木须和肉丝炒如意菜,切好片的肥瘦相宜的酱肘子,最下面是米饭,盖子掀开,香味立刻弥散出去,引来一众好奇羡艳的目光。

同事手里的快餐瞬间就不香了,司喆大大方方地把饭桶推到中间,一点儿显摆的意思都没有:“快尝尝,家里做的。你们先吃,我还有一点儿就写完了。”

同行的几个人里,除了厦门来的墨爽,其余都是本地人,胡主任的手下,对北京菜倒不是那么稀罕,但尝过之后还是赞不绝口,说这才是咱们老北京二荤铺和大酒缸的味道,吃一口就叫人想家。

说是说,谁也没好意思一个劲儿地吃,只有墨爽多动了几筷子。胡萝卜和豆干切丝均匀,里脊肉质软嫩,搭配豆芽一起清鲜味香,他边吃边问:“如意菜是什么?”

司喆埋头敲完最后一段,合上电脑回答:“就是蕨菜。当年乾隆在承德狩猎,想吃乡野菜,厨师就就地取材做了这么一道,乾隆很喜欢,觉得蕨菜这个名字太俗,就赐了如意。”

“北京菜是不是每一道都带典故?”墨爽觉得很有意思。司喆这会儿才端起碗开始吃饭,这是他回来后的第一顿北京菜,比去什么京城八大楼要吃得满足幸福多了。

当然这种幸福感并不完全来自饭菜的可口,早上一睁眼就看到厨房里有人在手忙脚乱地准备,锅碗瓢盆碰出叮当响,浓浓的烟火气直到此刻,做个深呼吸还能闻到。

下午采访结束已经六点多了,司喆在车里把稿子写完,校对一遍,跟图片一起压缩好传回报社。他家在北京还有些亲戚,知道他回来,一会儿一个信息的,都叫他去吃饭。

胡主任也张罗了饭局。尽管没有最终落定,但胡主任已经把司喆当自己人了,意图明显,想让他早点融入到自己的队伍里来。

墨爽跟司喆关系不错,工作上也不存在竞争,加上他,主任、记者和编辑,一共七八个人去牛街的聚宝源吃铜炉涮肉。天一凉,火锅店生意就爆火,排队的客人把门前和天井都坐满了,跑堂端着火红的碳吆喝着进进出出,这一天还没到尽头,光听着声闻着味儿,人就松快得像是早已功成身退,下半生只惦记这一顿穿肠的酒肉。

干媒体的男男女女大多都抽烟,店里太吵,司喆走进后院,跟围成一圈的几个烟友隔着两三米远,靠在一根漆柱上给窦忆慈拨了个电话过去。

话筒中响过几声,对面接了,这会儿还没到下班时间,窦忆慈声音不大,司喆能听见他起身走出办公室,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跟自己说话的动静。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