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说小学(8)

我们大唐真的是特别重视教育,在后宫当时也开设有学习班,学习内容相当广泛:音乐、舞蹈、宫规、礼仪等等,听说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对这方面要求很严格,新晋宫妃的学习比小学轻松不了多少。但我进宫的时候,长孙皇后已过世一年多了,接管后宫的是位份仅次于皇后的四妃之首的韦贵妃,她对于这方面不是很看重,所以我也就没去参加过学习。在我死活不同意来小学读书的时候,杨姐姐悄悄告诉我,现在崔姐姐接管后宫教育,要进行整顿,打算进行全面考核,而她的死党,同时也是名为韦贵妃助理,实际是后宫大总管的杨姐姐当然要支持好姐妹的工作,她告诉我,考核不过的惩罚措施很严厉,她们非常担心我,毕竟像我这种水平,肯定是受罚之列,她们出于姐妹情,让我借着小公主入学这股东风过来避难,于是我欣然点头了。

不过,开学后没几天,同样也是杨姐姐,她告诉我:这是为了骗我老实进小学编的借口——大骗子,气得我当即想退学,但想当初我们三人那么艰难才进去,才几天就退学,面子上挂不住,也觉得对不起徐妹妹她们那天的辛苦,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在煎熬中终于迎来了“田假”(每年农历五月份放假,时间长达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学习生活总算是来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这也是我盼望已久的退学良机。于是田假的第一天,我便向亲爱的堂姐提出不再去小学读书的请求,那时我很有信心,杨姐姐一定会答应,毕竟我就是个凑数的,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这是我将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我觉得,李治这小子虽然他爸平时对他嘴里没说过什么好话,但他爸肯定是爱他在心口难开,证据就是“晋王”这个尊贵无比封号。我敢说,这么些年来,长孙无忌的儿子在这里称老大,一定是得到了李治他爸的认可的——自己的儿子“没本事”当老大,而且又性格阴郁不合群,那就提拔个心向自己儿子的“小老大”。自己媳妇的亲哥哥,忠心耿耿的长孙无忌的孩子被选中了,于是当了若干年“老大”。但年初,陛下惊闻长孙无忌在家族内的竞争中落了下风,他儿子今年不得不离开小学,陛下于是需要另择“良人”,却始终没有可心的人选,恰在此时,他想起小明达这位颇得重臣喜爱的小公主一直想跟她的九哥哥一起读书,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小明达、我和徐惠三人便喜提“插班生”名额。

在我们三个插班生中,她们两个的作用非常明确。徐惠的作用是“说服同学”,小明达的任务是“说服老师”,而我,想来想去,好像没什么用,所以我对太宗这一行为进行强行解释:应该是公主入学,只有一个丫环不够排场,所以选了我凑数。

陛下为什么会在后宫众人中独独选了我来凑数呢?我想应该是看我好歹也是开国功臣之后,跟在后面倍有面子——要知道,我爸当年可是管军需的。什么叫“军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听过没?在陛下发火时,关键时候明达可以救命。但在打仗时,关键时候我爸若是掉链子,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当初积极跟我爸结善缘的人也不少。功臣子弟,说白了家长都是上过战场的,我爸虽然过世了,但交情还在。这么一想,选我就可以理解了。

如此一分析自然可以得出结论:李治有徐惠和明达陪伴,不用再继续孤单,而且若有人欺负李治,虽然李治会隐瞒(小男孩的倔强),但明达肯定会告状(陛下让明达来的真正用意),而小明达则有徐惠来照顾——多么完美的安排,陛下完全可以放心了。至于我,则是来打酱油的,可有可无,退学当然没问题。

热搜

怀惴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我郑重地向杨姐姐提出退学的请求,我以为杨姐姐立马就会点头答应,可她竟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什么?我好气,心想,这回你别想随随便便三言两语就打发我。

杨姐姐真不愧是我的亲堂姐,虽然我没有说出口,她竟然懂得了我的“心声”,她没有随便三言两语解释,而是叫来了崔姐姐和徐妹妹,用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向我解释。

那天下午,对这个不上学的小事,她们竟然从商周讲起……据我不完全统计,中间夹杂有汉的七王之乱、晋的八王之乱、分封制、世家、朝中局势、赋税等若干知识点——这么复杂的理由,我的知识储备不够,听不懂!于是她们三人不说话,静静地看着我。我明白了,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听不懂,还好意思不去读书?于是我只好乖乖地收回“退学申请”,并且自此之后,再没敢提这茬——她们的理由比小学要学的知识难多了,我觉得自己小学毕业了都未必能听懂她们那天下午的话,还是老实点,在小学混到毕业吧!

虽然那天我没完全听懂,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白了,她们也同意我的分析,都觉得太宗让我入学是因为李治。算一算,李治今年11岁,14岁就去弘文馆,十四、五岁在我们那时就可以娶妻生子了,是大人了,总不会还要我们陪吧?三年时间也不是很长,这都已经过了半年了,如此一想,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于是将白天那些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我惊奇地发现她们三人白天说的话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我必须入学,是因为李治;李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当朝的局势;跟李治相关的当朝局势是太子——她们讲的那些政治、历史虽然我没听懂,但基本都落足一个支点:太子地位不稳。

想到这,我忍不住坐了起来,她们这时候竟然会认为太子地位不稳,这是读书读傻了吧?——如果是正月,我也会认同她们的看法,不仅是我,当时几乎“全国人民”都是这样想的。为什么呢?因为去年下半年时,太子上了个“热搜”,搜索关键词是:“崇洋媚外”!但他崇的洋不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而是活跃在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的突厥人。

公元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此后数十年间,这个草原民族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在北方纵横,虽然在公元583年时,因隋分化离间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但战力依然强劲,于是在那个时代,突厥男子成为了很多小男孩眼中向往的样子——我们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其中一员,他经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这种cosplay突厥人的行为在当时很常见,现在的人们可以回想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于英美的向往,就不难理解太子的行为了——因为那时的突厥就是大唐子民眼中的美国(仅指军事上)。

但是,史册中无数灰飞烟灭的古国告诉我们:“国无恒强,无恒弱”,曾经强盛一时的突厥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败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抓获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国,至此漠南一带尽归唐境。也是在这一年,太宗应各族君长所请,称“天可汗”。或许从那一年开始,大唐子民的民族自信心开始进入另一个高度。

而到我入读小学的这一年,也即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时,西突厥也出事了,他们出现内乱,年底时西突厥以伊犁河为界一分为二,其实力被进一步削弱,十九年后(公元657年)西突厥也被唐灭亡,不过永淳元年(682年)原东突厥叛国,建立后突厥,又开始跟我们纠缠……

虽然在贞观十二年五月时,西突厥内乱刚起,还未分裂,但此时的突厥,在大唐子民眼中,已经当不起“强大”一词了!或许在贞观四年起,在大唐子民眼中,第一强国的桂冠就戴在了自己的脑袋上。

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太子,我们的未来国君李承乾小哥哥似乎没赶上“潮流”,去年依旧在皇宫玩着“我是突厥可汗”的游戏,这回他扮演的不是一般的可汗,而是“身作可汗死,使众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之。”——说白了,就是他觉得“用突厥发型、穿突厥衣服、吃牛马肉、住帐篷、扮突厥可汗”没意思了,开始装死,举行突厥式的葬礼。更有意思的是,他这死尸不太敬业,躺着躺着又爬起来,对身边的人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