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庶幼时听母亲讲起留侯的故事,还以为留侯是魁伟的长相,便在当时立志做一名侠士,谁知后来读到司马公的记载‘面若好女’,可是让庶惆怅了半日呐!”
我们三人都笑起来,而后依次在留侯前施了一礼,当做凭吊。
而后诸葛亮看着殿上的留侯,说道:“当年叔父讲到留侯故事,亮每每叹服于留侯的气度风骨,尤其是他的容忍之度。当年高祖受困于项羽,希望韩信发兵来救,韩信此时风头正盛,要求高祖封他做三齐王,高祖气急败坏,留侯却劝阻他莫要同韩信反目。于是才有了高祖最后的帝业。万里之才不与世俗之人相争一时意气,才成就了张良张子房啊!”而后他静默地看了塑像好久,似乎是和百年前的那位做了一番长谈,我和徐庶静静看着。
离开的时候,诸葛亮向看守祠堂的老者借了笔,在后墙留下了到访的刻记,我自行刻字留下感想,诸葛亮提笔写到:“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守祠的老人看了看,沉默一会儿,赞叹道:“实不相瞒,老朽算起来,还是留侯的后人。在这里守祠多年,见过多少人前来留念,唯有这位诸葛公子的点评最为不俗。这笔字结体方正,清隽疏朗,因非庙堂俗世之流,故又具洒脱飘逸之气。线条爽健,看来有一股淳厚、高古而苍茫的味道,倒是极合留侯的风度。若是公子允许,老朽便把这字刻下来立在祠中,如何啊?”诸葛亮谦恭行礼,答应了老者的要求。
我们三人拜别了老者,在高阳华里留宿一宿,便回了荆襄。
到了城中,我们三人告别。徐庶先告别了我二人,诸葛亮说不放心我一个姑娘独自回家,我二人便一起走回我家的方向。
诸葛亮先开口道:“你同我坦白真实姓名的时候,我实在是太吃惊了,这才在后来的几天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取消婚约。可直到为你挡刀时我才发现,我可以借礼仪之名取消婚约,却骗不了我自己的本能。”
我停住脚步,定定看向他。
良久之后,我低下头,带着歉意说:“但我还是骗了你。”
他捏捏我的鼻头:“你欺瞒我本是无心,亮可是君子,断不会如此记仇的。”
我抬头看他,轻声问他道:“那你何时来娶我?”
他拉起我的手,和我一起走着,说道:“等二姐嫁人之后吧。亮亲自上门求亲。”
我灵机一动,偏头看向他,说道:“既然如此,我便给你一个道歉吧!”我说,诸葛亮好奇地看向我。
我冲他眨眨眼,并未告诉他要送他怎样的道歉。他也不问我,只是拉着我,将我送到庄子门口。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算是二者互相明白彼此的心意,诸葛亮纠结在,为什么夫人不告诉他自己就是黄家姑娘,可月英也说了,自己并非有意,只是知道婚约晚了,而且也没有存心试探。最后的原谅,和解和倾诉真心,也是诸葛亮在二人遇险下意识相救后才知道自己的爱有多深。
下一章要大婚了~
第7章 为君妇
回到家中,母亲照旧张罗了几门亲事给我,父亲正要找个借口帮我推拒,我坐下认真地对二人说道:“父亲,您可还记得和诸葛家的婚约?”父亲点点头。
母亲倒是很少听我提起哪家的男子,这次倒是新奇,于是便让我继续说下去。
我便将自己和诸葛亮一起外出游历的经过告诉了父亲和母亲,从初次相见时的隐瞒身份,到日后渐渐地熟悉,到诸葛亮不知我身份时对婚约的处理考量,再到他知晓我身份后相救,承诺与我携手此生。父亲听罢点点头,眸中神色赞许,母亲也点点头,欣慰地看着我。
“这诸葛亮既然能得到夫君的赏识,家世人品自然是绝好,现下虽说穷了些,但日后必有过人之处。我只是怕英儿嫁过去受苦”母亲对父亲说道。
父亲便安慰母亲,说只我这一个女儿,大不了多给些嫁妆。况且,孔明没了父母,我也免于婆媳矛盾云云。母亲这才松口。
“只是不知道,这位诸葛公子何时上门求娶呢?”母亲接着问。
“这也是女儿想求父亲的一件事,也算是我对之前隐瞒身份的道歉。”我望向父亲,“我希望父亲去隆中,将女儿嫁给他。”
母亲听罢便反对道:“这成何体统?我们英儿哪点配不上他,为什么要我们上门求嫁?是不是那个诸葛亮让你这样做的?”
父亲打断了母亲的话,说道:“我知道诸葛家小子不是这样的人,既然说了要娶你,就一定上门。是你自己要还他欺瞒的赔礼吧?”
我点点头。
“上次随着父亲去诸葛家,见了诸葛亮的二姐,她说乡里一直传言说诸葛家是攀附权贵世家,将大姐嫁给了蒯家,又想把二姐嫁给庞家。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诸葛家二姐真的很喜欢庞家哥哥,可是因为这些传言,她把婚事一拖再拖。我想着我们黄家也是沔南的大户,若是再让他上门求娶,岂不是坐实了诸葛家攀附权贵的污名?不如父亲去求嫁,这不仅可以推动诸葛家和庞家的婚事,也保全了诸葛家的名声,算是最好的道歉了。”我将自己所想如实相告。
父亲赞许地点点头,说道“该当如此。当年在泰山郡,诸葛家也是名门望族,只是诸葛兄弟薄命,在乱世被害,而今小英求嫁,也合我的意思。”
母亲听完刮刮我的鼻头,笑着叹息道:“这女儿还没嫁出去呢,就已经开始事事为夫家考虑了,若是嫁出去了,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想念呢!唉,就这样吧!爹和娘能为你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我想到自己不日就将离开黄家湾,到隆中,便不能时时见到父母,不禁悲从心来,抱住母亲哽咽道:“母亲。”父亲看到我二人都哭了起来,自己背过身去,过了一会儿才转身来劝住我和母亲。
此后三月,我一直在家中,或是和母亲聊天,或是和庄子里的百姓聊天。七月,襄阳城里传出笑谈:沔南名士黄承彦向诸葛孔明提亲道,“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焉。时人以为笑乐,鄕里的孩子还编了歌谣:“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七月末,诸葛家的二娘子亦被庞家迎娶,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喜帖递到府上,我作为诸葛家未过门的媳妇便不能去赴宴了。
父亲和母亲出门赴宴,我在家中为自己绣着婚服。
因为诸葛家的长子诸葛瑾和继母在吴中居住,所以婚前的六礼先由庞德公和父亲行了纳采和问名礼,待到九月诸葛瑾回隆中之后,才依次行完了纳吉、纳征、请期三礼,婚期便定在了建安七年的四月,草长莺飞,樱花漫天的时节,也是我和他初见的时节。
四月十五,一早便起来梳妆打扮,母亲细细嘱咐了我为人妇的很多事,而后师父也笑吟吟地来了,说道:“徒儿,到底还是嫁出去了。若是受了欺负,可一定要告诉为师啊!为师帮你收拾诸葛亮那小子!”
我穿着喜服,向师父行了礼,师父笑吟吟扶我起来,道:“也不知三日前给诸葛小子提的要求做到没有?”
我好奇道:“师父又怎么为难他了?”
师父笑道:“我只是说,想娶我的徒儿,不能用马牛这类走兽迎亲,亦不能用马车或人力,亦不能让你走过去,让他想个法子把你迎娶回家。”我笑道:“师父真真是难为他!你能造出来也是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你指望他三日造出来这种机括,真是痴人说梦啊!”
“哎,若不让他娶你的路坎坷些,他怎么会珍惜呀!”师父摇摇头,笑着去前厅找父亲去了。
待到梳妆完毕,诸葛亮倒真的骑着一个木制的坐骑来了,似牛似马,速度倒是不差。
他把我抱上木坐骑上,笑道:“夫人,亮这木牛流马,你可还满意?”
我隔着却扇向师父看去,师父大笑道:“满意满意,快带着我徒儿去拜堂吧,别误了吉时。”
于是他牵着我的坐骑,我俩笑着对视了一眼,接着便拉起我带到诸葛家的书籍、机括和父母备的嫁妆,去向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