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记(3)

作者:海中虫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的确是个少有的好人,就凭这位在原著当中记着去给原身收尸下葬,薜荔也不能让那个杨氏妾就这么得逞。

她这边正想着,那边小刘妈妈却遇上了难题,让薜荔给她记几个数,“净坛庙里大和尚有二十个,小和尚有八十个,大和尚的待遇一人两餐四个馒头,小和尚是四个人分一个馒头。”

薜荔越记越觉得这数太熟悉了,这不曾经和那群鸡鸭兔游泳池一起在考卷上向她招手的考题吗!心念一动,知道这是机会来了,便道:“妈妈,您记这个是要干什么啊?”

小刘妈妈头也不抬,边算边给她解释,

“前儿刚过完除夕,出了点事,这你不用管。老爷就让请净坛庙里的人过来念几天经文祈福去晦气,谁知道这帮秃狗什么想头,出了这个刁钻古怪的饭数,说当日念经就要按这个来,日日备好一天的馒头送过去,不然就不给念。”

薜荔便道:“不用算了妈妈,这群和尚是耍您玩呢,一天是一百个馒头,到时候准没错。”

小刘妈妈放下笔,顾不得其他,惊讶问道:“你识得字?”

薜荔点点头,捡着原身的记忆拼凑道:“后娘家的舅舅是个好人,不打我,给弟弟启蒙的时候还让我也在一边旁听。这就是他讲过的一道数术题,哪里是什么和尚吃饭的分量!”

小刘妈妈心里先是升起了一股捡到宝的喜悦感,尔后,被愚弄了的怒火就烧了上来。当下账也不算了,攥着净坛寺的贴,带上薜荔去找李夫人。

从下人院出来,走过大约五间房子的距离,穿过一个小侧门,到了正院后罩房的院子里。小刘妈妈又领着她走过一条长长的游廊,再次迈过一个高门槛,才到了正院。

几个粗使丫头媳妇正蹲坐在台阶上聊闲篇,只听到什么酸枣门大街上的杨家。跟着陈老爷的三四个小厮则围在门口附近,揣着手哈气。

见小刘妈妈来了,这群人暖也不取了,天也不聊了,一个个上赶着给她掀帘子。

作者有话要说:

基本是明朝的习俗,所以称谓就按照明朝世情小说走了,丫鬟小厮喊男主人为爹,喊女主人为娘。如果真接受不了,我考虑一下后文再借着陈老爷升官的时候,改称呼吧。

第3章 桃红银洋花罗纹妆花缎

若是平常,小刘妈妈必定要和这群人聊几句。她为人和善,不爱干那些欺凌弱小的事情,这些丫鬟小厮多有找她聊天的,也听她管。

今日却见这平常有名的“弥勒佛”变成了“黑面金刚”,板着脸怒气冲天,像是被人烧了房子似的,一个个不由得都嘀咕是什么回事。

有的说是新来的小丫头办错了事,也有的装模作样说是东前院的迎春背地里骂小刘妈妈让她知道了,这是来告状的。

一群人咕咕咋咋地说的热闹,屋子里面却是连火盆都捂不暖的冰冷气氛。

薜荔低着头站在小刘妈妈身后,大气不敢出一个。

她从来没想过这个小说当中的NPC有这么大的气场。可是当她说完,看到陈老爷的笑脸消失的一瞬间,薜荔从来没有如此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面前的人是能随时打死她的“主人”。

她怕了。

不管小说看的有多爽,可这里依旧是一个操/蛋的世界。

屋子里没人说话,陈老爷和李夫人直挺挺的坐着,攥得那账本和帖子都皱成了咸菜,连之前最喜欢赏玩的缕空透雕象牙球,现在也只是静静的摆在炕桌上,无人问津。

好久,李夫人才勉强挤出了一个笑,对陈老爷道:“你看把孩子吓得。大过年的,别老是板着脸。能干出这事的,不是头戴乌纱帽的,就是潘楼街上那个姓潘的。谁叫咱们是刚来的呢。”

说罢,又搂着薜荔给她塞了块糖,抬头看着小刘妈妈,“回头给这丫头做几身颜色衣服,这黑布袄看着多老气。后房里不还扔着几块大姐儿剩下来的尺头?就给她吧。这是个好孩子,让她多跟着你来这走走,你也能松快松快。”

陈老爷没说话,把帖子扔进了火盆里,看着烧干净了,才硬邦邦地说道:“我没气,我能有什么可气的,我做买卖天生低人一等罢了。晚饭不必等我,这几日我去找赵大哥叙叙旧,正好把土匪和李牙婆的事情说一说。”

李夫人也没有挽留,夫妻二人又聊了几句,陈老爷便带着一群人走了,只是走之前扔给了薜荔几块碎银子。

薜荔捧着银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脸惊慌失措的无助样子。这倒反而把李夫人逗笑了,她拉过来小刘妈妈,指着薜荔道:“你看这孩子的神情,只怕之前从未见过银子金子吧。”

“罢罢罢,”李夫人笑够了,摘下来自己一个岁寒三友的酱色缎子荷包赏给了薜荔,“用这个装吧,倒是过年好凑成一对的。”

小刘妈妈连忙附和。薜荔接过荷包,手一捏,就知道里面是有东西的,不过现在不好打开看,便拿着荷包,赶紧谢道:“谢过夫人,我说为什么之前总看夫人想菩萨呢!原来是因为夫人的心肠和菩萨一模一样。”

这下,连小刘妈妈都笑了,李夫人笑着问薜荔:“你叫我什么?”

薜荔没太懂这是怎么个意思,看看小刘妈妈没什么坏脸色,便大着胆子重复道:“夫人,我看戏本子上都是这么叫的。”

小刘妈妈抿嘴道:“你可不是要叫夫人的,你该叫娘,要叫陈老爷爹。”

薛薜荔瞪大了眼睛,好像刚才小刘妈妈嘴里吐出来一只青蛙似的。

古代人玩这么大吗?动不动就让别人叫自己爹娘?可她明明记得原著里就是正常的老爷夫人小姐哥儿啊!

她完全想不明白怎么回事,只好弱弱的喊了声“娘”,然后就窘迫的看着李夫人靠在炕桌上笑。

李夫人笑够了,才擦掉眼泪,和薜荔解释起来。

原来高祖皇帝建国之时便仔细立下了规矩,人分三六九等,士农工商界限分明。

有多苛刻呢?李夫人讲了个故事。说当时高祖夜里紧急召见礼部尚书等人。这些大人不清楚何事,以为边境又有战事,结果赶到宫里一问,让高祖睡不着觉的“重大问题”却是臣民们的袖子该有多长。

薜荔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李夫人长叹一口气,继续讲道:作为最下等的商,当然只配穿麻布,吃糠咽菜,连赋税徭役都要比寻常百姓贵三成,怎么配有奴婢伺候?

不过规定是这么规定了,民间却不会真如实按照大典生活。从那时起,这卖身契就改成了一纸收养文书,喊“喊爹娘”的习惯就这么来的。

小刘妈妈连连点头,她倒是真不知道这个司空见惯的习俗后面有着这么多弯弯绕。

李夫人没有再说话,她拍拍薜荔的脑袋,一脸的谈兴已尽,只懒懒的靠在身后秋香色大引枕上,向着二人摆了摆手。

薜荔便赶紧向李夫人道了谢,跟着小刘妈妈按原路返回,站在了后罩右边三间房间前面。

小刘妈妈和守门的丫鬟说了几句,从里面拿出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袱,一脸的神神秘秘,勾的薜荔一路上都盯着包袱,眼珠都不错的。

是给小姐做衣服剩下来的布料,怎么着应该也比黑布袄高级不少吧?

薜荔便垫着脚站在炕边上,满怀期待地看着小刘妈妈打开了包袱,逐渐从里面掏东西出来。

刚开始的没有什么特殊,白细布,一大团蓬松的棉花,一点丝线……等上面的东西都没有了,下面的五块尺头才出现在了薜荔眼前,把她震在了原地。

薜荔本来没觉得古代绸缎能有多好看。

毕竟她接触到的绸缎只有陈家的丫鬟工作服——发下来的蓝色缎子背心。素面,暗狮子纹,颜色极深,近似于黛,只有一个好处,就是穿着不显脏,干活很方便。

好看不好看当然不是这些穿着蓝缎子背心的人所惦记的了。

但这五块布料不一样,和那个粗劣的缎子背心比起来,这布料宛如九天玄女下凡尘。

种种惊艳混合在一起,交融成了薜荔脱口而出的一句“哇!”,道尽了她的喜欢。

这已经足够取悦小刘妈妈了,她拿起了那个最漂亮的桃红色尺头,对薜荔道:“你倒是好运气,这缎子可不一般,是织银妆花的。若不是只剩下这一块,实在做不成大衣服,也不能给了你。”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