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皇帝的大臣又能办政务,又能写书写诗词什么的传世,他大汉的大臣们怎么就没留下什么作品呢!
刘猪猪很不满!
大臣们:“……”
陛下你要不先看看自己的藏书?
在民间连纸张和印刷术都还没普及的大汉,说什么医书太少,多少庶民一辈子都没见过一本“书”!
刘彻不管,只负责动嘴:“爱卿们,要想青史留名,靠你们打匈奴是不可能了,那就多动动笔,万一流传到后世出名了呢?”
大臣们冷漠脸。
呵,什么靠他们打匈奴不可能,怎么不说靠你刘彻长寿还不可能?
不是因为大汉医术不够发达,是因为帝王无情,真是个无奈又绝望的消息……
【可以看到,大唐在教材和医生的人数、医学的分科上发展了更多,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隋朝要更为重视按摩科,设置了按摩师120名,按摩生100名。唐朝时期减少了按摩师、按摩生的数量,但是首先设置了按摩工。】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规模更大,在校师生近400人;
分科更细,分药学、医学、行政三大科,各科又有细分,如药学就包括中药种植、栽培、采集、储存等;】
【我们现代医学生本科5年,本硕连读7年,本硕博连读8年。】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也有明确学制,如内科7年学制,外科、儿科5年学制,五官科4年学制等,各科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都有一定规范,还设有专门管理职位如专职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
同样是在大唐,民间的大夫看得颇为羡慕。“原来官方的大夫要学那么久,难怪那些太医那么厉害。”
“我们民间这些赤脚医生哪里能比,知道一两个方子就能行医,家里有一本半本医书都可以当传家宝了。”
一句话说得这几位熟识的同行相视苦笑。
别说他们,就算是他们那些更厉害的师父,都不过是靠着一两本医书自学或者家传的经验积累成为的大夫,哪里有太医署那么专业那么细致分科。
如果不是天幕介绍的如此详细,许多民间的大夫根本不知道还可以分科学习。家传医学向来是有什么教什么,祖辈擅长什么教授什么,遇到什么病人治疗什么。至于什么草药种植栽培,同样是要学,有弟子的弟子帮忙处理,没弟子的请药童或者干脆自己动手。
他们也知道有些药材处理不好会影响药效,只以为是经验不够,哪里知道太医署连这都可以学。
一位年长一些的大夫羡慕地看向长安的方向,向往着太医署的藏书:“太医署一定有很多医书吧!”
如果可以,他多想把自己孩子送去太医署。
另一位直白点的大夫直接说了出来:
“真好啊,如果我们民间大夫也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脾气暴躁一点的大夫嗤笑一声:“想得美呢,连科举都是贵人的事,这种给贵人看病的太医署肯定都是贵人的后代。”
一席话,虽然不中听,但却是事实,顿时说得友人齐齐一叹:“哎!”
这太医署再好又有什么用,他们这些乡野大夫又没法进去!
【为了便于学生识百草,太医署在长安附近开辟了300亩药园,“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使学生能“辨药形,识药性”等,与现代医学院会在学校种植中草药相似。】
【药园的经营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药园生要学习《本草经》及草药的采集、栽培可生,并且有权利使役补助性劳动力药户。】
【药园师定员2名,药园生定员6名,药户75户,从中选37丁一年轮流进行劳役。】
“乖乖,后世种植草药也要服役。”
大秦,一些老秦人感慨。
也就是天幕来了,让陛下知道黔首压力大,减少了许多徭役,分批缓缓进行,还增加了粮食和工薪待遇,才让老秦人的徭役压力减少了许多。
但是一听到服役,潜意识还是有一些阴影。
有家里人口多的黔首叹气:“我倒宁愿去药园子里服役,还可以认认草药,回头自己野外见了也能才回来,遇到家里人生病救个急。”
“可惜,我大秦没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次过后说不定就有了。”
“若是有了,我们一起去当药户,也方便互相照顾。”
说着说着,几户邻居便约定起来:
“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唐太医署不仅命令要求了主修和辅修的医学书籍,内容,有强大的师资力量,长期的修习年限,还有对教师的品德要求和课时要求。】
【比如说,要求博士授课时必须依据原文讲解,规定了博士、医师等不同教师的束脩礼仪,规定了考查和成绩评定的方式,还有医学生的假期,比如旬假、田假、授衣假等等。这些统一以中央典药寮的教授方式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