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打天下是为了传给后世子孙荣耀,不是为了被子孙糟蹋,涉及到夺嫡之争,结果两败俱伤,站队者一个也没赢,就算天幕现在剧透了,谁知道李世民知道大臣的站队后不会自己临终前一波带走。
“看天幕,这一次的内容很值得学习。”满朝文武各怀心思时,长孙无忌连忙圆场。
关于女医的讨论,不是一时半会能决定,长孙皇后没有继续追究,微笑着顺着兄长的话转移了话题:
“后世的试卷非常不一样,题型更多。”
“我们虽然没有那些奇怪地符号,但是换成甲乙丙丁也不错。”
她在女教师下来巡视时,镜头调转向考生的试卷,看出了试卷的不同。
李世民也认可,并且补充道:“那分制也不错,有固定答案的可以有固定分数。”
魏征道:“不错,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哪里学的不扎实,我大唐的确可以改进。”
还有人被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室震撼了。
“那教室也很特别,窗户竟然全部用琉璃,光照明亮,真好啊。”
房玄龄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纸糊的窗户都觉得室内太过昏暗,现在看到教室的玻璃窗格外渴望。
其他人也讨论道:
“女夫子身后的黑色墙壁似乎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去再写,着实神异,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涂得……”
“或许可以让方士研究一下,没准也是一种矿物质。”还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师脸上的近视眼镜,并且发现了少数的那几个女教师扶眼镜时、镜片里出现的学生试卷的字体更为清晰。
“女夫子脸上的奇怪物件似乎也是琉璃,我发现透过那小片的琉璃能让远处试卷的字看得更清楚!”
千言万语中,最后总结为一句话:“后世的好东西真多啊!”
“我大唐有纸,有太医署,也有琉璃,为什么做不到?”李世民重新燃起更大的决心:
“天幕说得没错,我们现在有许多东西一直传到后世,也有一些东西发现了却没找到正确的用法。”
“我们不是做不到,是没好好使用。”
长孙皇后看向李世民,眼神温柔而有力量,“陛下,臣妾相信,这一世的贞观之治,会更早的开启盛世大唐!”
李世民心情激荡,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想说什么,眼角余光扫了一眼朝堂上的老顽固们,最终把话埋在心底。
他只想,先保住皇后的命,让二人一起健健康康,长长久久!
为此,女医一定要发展,一定要提高质量!
【在这个考试过程中,成绩卓越者可以一边继续学习,一边担任医官。但那种考试成绩差强人意者或者无长进者,哪怕学习了很多年,也会被取消学习资格。】
【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扩充。】
在大唐的医学教育中,有《大唐六典》留下相关资料,荆咕直接把相关资料打在大屏幕上,并且做出文字解释。
其中,把太医署的医学学生称为“医生”,负责授业的是“医博士”和“助教”。
《大唐六典》记载师资配置:“皇朝武德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贞观中,减置一人,又置医师、医工佐之,掌教医生、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
关于分科学习:“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体疗指的是内科,疮肿是外科,少小是现代的小儿科,耳目口齿类似现代的耳鼻喉科,角法是一种放血疗法,大唐的太医署医生主要学习这五科。
关于学习的教材:“习本草、甲乙、脉经。”即《本草经》、《甲乙经》、《脉经》。
此外,还有华夏特色的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学习的主要教科书有《明堂》、《脉诀》、《黄帝针经》,辅助教材有《流注》、《偃侧图》、《赤乌神针经》等。
【唐肃宗时期,医学人才的选拔有了“考试登用如国子监法”以及照“明经”,“明法”等科举科目安排的明确规定,有了生徒、贡举、制举、待诏等选举形式,并制定了切于医学实际的考试科目与合格标准,这一点是隋朝没有的。】
【选拔人才测试的科目从《经方术策》十问、《本草经》二问、《脉经》二问、《素问》十问、《伤寒论》二问等医疗著作中出题,能解答七问以上则授予相应医官资格。】
“原来医官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选拔,不错!”刘彻感觉又学到一招,非常高兴。但是高兴之余看着满朝文武,恨铁不成钢,“可惜我大汉的医书还是少了些,你们,真让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