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辞+番外(9)

作者:几块牛轧糖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第3章

大周的早朝到了现在早就是一纸空文,流于形式了。

官员们通常卯时之前就得在宫墙根下候着,等皇上的太监大总管出来说一句“万岁爷今儿不临朝”再各自散去。其间有想拉拢的就凑一凑,看不惯眼的就躲着点,皇上还没玩够呢,一点也不想听他们打嘴仗。

这边御史劝谏的折子皇上并非不看,相反他十分物尽其用,认为纸张也算是民脂民膏,浪费了可惜。于是他往往用那些折子的背面写话本,写好了叫宫廷乐坊去演,十分潇洒自在。

但这些只是大部分人能看到的,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是他手里握着的权。

虽然明面上朝中大臣,尤其六部尚书几个阁老位高权重,说话也是一言九鼎,但其实皇上有的是办法治他们。这不,前两年刚把一个坚持不懈劝自己勤政的阁老“恩养在家”了。

这样的皇帝不喜欢看见任何人强势起来,可自己又不想干活,所以才会栽培儿子,同时也不忘了权术与平衡。

方晏清是他四子,儿女双全,又熟知朝廷各个部门的情况,最是有手腕,也是大臣们眼中最有可能登上东宫宝座的人。

但这就是方效承不愿意看到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强。

于是方俞安才会得了空,肆无忌惮地在方晏清眼皮子底下让常安插手这个案子。

案子不大,京兆府的卷宗里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但死者和犯者身份特殊,一个礼部尚书的儿子,还是偏爱的那个。一个吏部侍郎的儿子,还是倾尽心血培养的。这俩公子哥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他们的爹。

“徐知忌已经让人弹劾了快十年的教子不严了。”王府里,常安一边扫雪一边叨叨,“好像从我跟你回京的时候,我就听说他的名儿了。但是这一点还不够。”

方俞安不讲究地坐在庭前台阶上,坐在那晒太阳,没搭话。

果然不过片刻,常安就憋不住了:“你不问问我为甚不够,打算如何办吗?!”

方俞安故作奇怪:“我以为你有安排呢,原来你不知道如何做啊?”

常安一撅笤帚,扬了他一身的雪沫。

“我派人在御史台找到了一些以前被徐知忌压下去,弹劾他的的奏折,”常安道,“教子不严不痛不痒,但不让陛下知道事可就大了。”

方俞安拍掉身上的雪沫:“结案的文书呢,你看过了没,如何?”

常安一笑:“你连严玉声都信不过?”

方俞安一挑眉:“我与他只昨晚见过一面,为何要信?”

“那你还这么火急火燎地招揽他!”常安把笤帚一扔,坐在他旁边,“昨晚上还亲自去看了!你你……”

“招揽是看才,信与不信是人品。”方俞安像教小孩似的对他道,“三年前,严玉声十六岁就能在金殿上对答如流,在湖州你又对他百般夸赞,而且看起来,他暂时还不是我那皇兄那边的人。”

常安一点头:“好罢,你是王爷,你说甚都有理。我还是进宫一趟,瞧瞧陛下玩够没。”

之所以常安如此放肆,不仅是锦衣卫这层身份的缘故,还因为他是皇家义子。

景平五年,方效承,也就是当今皇上,临幸河东府一带,结果好巧不巧,胡人攻破了北寒关长驱直入,差一点就要亡国。

那时,是留守长安的锦衣卫做主力用血肉撕开的方效承回京的路,所以封了许多功臣,常安就是其中之一。

常安父母都是锦衣卫中的人,都在那一战中殉国,他当时年纪尚轻,封赏有些过,可直接忽略又有些凉薄。最后还是方俞安出了主意,干脆让他做皇家义子,这样既不算折辱,也能善待遗孤。

这是方俞安收获的,第一个自己的“亲信”。

冬天的京都无聊得紧,好容易出了个案子,结果一宿就给破了。方俞安轻叹一声,把棉裘扔给常安,自己也动身出门了。

这年头,京都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出行讲究一个排场,排场越大越能彰显身份。尤其是赴宴一类的酒席或者饭庄,华盖铺天,几乎遮云蔽日。

但前提是要有钱。

方俞安自己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样,也就别指望他有什么压箱底。堂堂一个王爷,偶尔还得靠常安救济。

所以和他那个动则八抬大轿,出则管乐齐鸣的四皇兄比起来,甚至是寒酸的。

京兆府前些年被邹季峰整顿过一次,至今效果还在,于是方俞安不打算走正门去直接拜访,而是绕到了后门。

后面对着一个荒凉的街坊,所以即使是白天也压根没人。方俞安等了片刻,终于决定往里走时,街角拐出来一个熟悉的身影。

于是俩胳膊拎俩爪子的王爷和满载而归的严彭就遇上了。两人沉默地对视良久,最后终于笑了出来。

上一篇:定风波下一篇:那个主角黑化疯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