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心中颇为讶异,这穷酸学究原来也有这么讲究的一面,他礼貌地回答了一句:“咖啡好了。”厨房里“哦”了一声,不久后,王策就捧着咖啡出来,郑而重之地摆在刘文辉面前。
刘文辉看着面前的咖啡简直哭笑不得,他本就对咖啡的质量不抱希望,但怎么都没想到,这西洋人的饮品竟然盛在一个又粗又俗的大瓷碗里头,看来,这位王先生的生活就是一个大战场,精致与贫穷这一对宿敌已经在战场上厮杀得尸横遍野了。
王策也为自己泡了一碗咖啡,他还拿出了一个茶罐子,里面是一些结了块的奶粉。“要不要加牛奶?”他问。刘文辉急忙摇头:“我习惯喝清咖!”
这咖啡既不解暑也不解乏,刘文辉压下了满肚子的嫌弃几口灌了下去,就匆匆进入正题:“王先生,3年前,在《新世界》报纸上连载的小说《白衫郎》,是您的大作吧?”他一面说一面掏出笔记本和原子笔,尽量让自己显得像是个精明强干的记者,他是第一次单独出来采访,不想掉了报社的面子。
“哎,大作算不上,是鄙人的小小拙作,让你见笑了。”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是看王策此时的表情,脸上几乎要开出花来。
“那王先生,您是怎么想到要写这么一部惊悚小说的呢?”
“其实啊,写这么一个故事,是我从小的志向,我的整个求学生涯,一直在为这个志向做准备呀。哦,忘了告诉你,我是比利时比京大学[9]亚洲史系毕业的。”王策说着,从长衫里掏出了一张折叠得四四方方的毕业证。
年轻人闻言大感意外,这么一个土得掉渣的学究,还竟然喝过洋墨水。他接过毕业证,胡乱地看了起来。刘文辉只学过最基本的法语,而且工作之后就早扔到爪哇国去了,仅仅开头几行短短的声明就已经看得他晕头转向,如同被正宗的法国长棍重重敲了脑袋。没奈何,他只能讪笑着将毕业证交回,心中涌起了一股夹杂着敬意与嫉妒的感情。
“现在的年轻人,西化思想毒害太浓了。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漠不关心,你好心去告诉他们吧,他们还说,不科学!”说到这里,王先生一脸地不忿,“我之前在欧洲讲学的时候,有一个毛头小子说我的研究全是胡说八道,我问他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他说他是什么……美国克莱登大学,真,真,闻所未闻!”
王学究顺势发了一大通义正言辞的牢骚后,气总算消了,他又换了一幅语重心长的语气:“其实啊,关于‘白衫郎’的故事,是有许多历史文献可以佐证的。而且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近一百年来,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跟‘白衫郎’能扯上关系呐。小刘啊,你听说过东八仙胡同吗?就在鼓楼外,南锣鼓巷里。
“你没听说过?太正常了,那条胡同太小了,北京城这样的胡同多如牛毛啊。可是这条胡同,发生过许多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怪事……”
康熙十二年,杨起隆反迹败露,八旗都统永烈和副都统罗吉哈礼兵围鼓楼。这杨起隆本是一个无业游民,他的追随者也大多是混迹街头的青皮无赖,可奇怪的是,这些北京地面的老江湖宁可在作为据点的周公直宅中拼死抵抗,却没有一个人敢避入咫尺外的东八仙胡同。据说,当时只有杨起隆的一个小妾带着年仅一岁的儿子慌忙中逃入胡同,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
杨起隆的余党被除掉后,曾有兵丁想要进入胡同里搜查,却被罗吉哈礼拦住,连夜请示了兵部尚书明珠,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跨入半步”。两天后,东八仙胡同口出现了一个木球,正是那名小妾逃进胡同时她儿子手上捧的东西。木球上面沾了厚厚一层油脂,粘腻得几乎无从拿握。有人将木球交给巡城御史,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住在附近的老北京似乎都知道这条胡同,但是,他们几乎从不提起。小孩被告诫,绝对不可以靠近那个地方,甚至连张望一眼都有丢魂的危险。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在那一块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前清遗老,他告诉我,东八仙胡同的入口总是会出现一些来历不明的东西,没人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它们就是某一天早晨的时候出现在了那里。有时候地上会是一把椅子,有时候是一个半旧的脸盆,宣统年间甚至出现过一辆自行车,当时南锣鼓巷里有一个从天津刚搬过来的混混,不知天高地厚,拿走自行车自己骑去了,谁知几个月之后,这人就发疯跳了永定河,这事后来惊动了官府,他们拿走了自行车,还有其它几件有代表性的东西,一番调查后发现,这些东西全都找不出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