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王上(9)

作者:马小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身为长女,她却不得宠爱,还总是被长辈们拿出来做标杆,时时刻刻都要记得自己长公主的身份。想来自己小时也是爱玩爱闹的样子,却被母后教导着要识大体,要温厚谦卑,要仪态端庄……连放个风筝跑几步都要被随侍的嬷嬷叫住,时而久之自己那点欢脱全给磨没了。

而公荀身为长子,虽得赏识,却被嫡庶观念打压,若真是嫡出的王子,怕也就没有这帝位之争了,想来作为庶出的儿子,这些年来为得他父王首肯,公荀也是付出了莫大的努力,所以苏韵熙对公荀是多些感同身受的怜惜;又心想他被人诬陷,若没有这样的事情,他或许可以做个富贵王爷,享一世荣华,可现在却要背负骂名,即便身殒也要让后世唾弃。

想到公荀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将随身仅有的玉带作为救命之恩的谢礼,苏韵熙就觉得这样感恩图报的人,怎么会有那么腌臜的心思,她不信公荀是歹毒之人,更不想让他那般无助,若自己是公荀,这时候是多希望有人帮衬自己一把。

种种缘由,让苏韵熙想为公荀做点什么。倘若把这些归结为动心,苏韵熙自认为不是。她承认对公荀这个人有些好感,但更多些惺惺相惜,想帮他是因为自己的善意。弟弟不理解,只是他没被这样的身份和地位禁锢。

苏韵熙还寝宫捋顺着自己的心思,苏韵锦在宫外心里也是着急,可是眼下却不能马上赶回去和姐姐解释早上的事情。

苏韵锦的老师教了王上和他两代王室,功成身退在家颐养天年,近来身体抱恙,本以为是小病,却不想已是年近古稀、灯烛之末,这病来势汹汹,老师怕是时日不多,王上政事缠身,所以指了二殿下代为探视。

看着病榻上的老师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形同枯槁,苏韵锦心痛难掩,不知不觉就多坐了一会,待他回到宫中已是傍晚,虽然身上乏的很,却一刻不曾耽误的去了泠月宫。苏韵熙知道她这个弟弟言出必行,说是回宫便来,绝不会先去做旁的事情。从中午盼到落日却一直不见人影,便吩咐小厨房备下吃食。

守在宫门口的侍者跑回来说二殿下入宫,苏韵熙就吩咐着侍婢赶紧把菜摆上桌。若是旁人这般做,多少带着些求人办事的意思,苏韵熙却是发自内心的疼爱自己弟弟,自然苏韵锦也是清楚的。所以进门看见姐姐给自己备下了喜欢吃的食物,心里的难受也跟着缓和了不少,虽然没什么胃口,但还是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怎么?味道不好吗?”平日里苏韵锦到她这里都是特意讨嘴吃,今天不但没吃多少,人也恹恹的。苏韵熙心里念叨,不至于是因为她要去找父王,苏韵锦就生气到现在吧,本来还想着好好同苏韵锦说说她为何想帮公荀,现在怕是苏韵锦也听不进去了。

见姐姐娥眉微蹙,苏韵锦把心事讲了一番,不想让姐姐误会,伤了姐姐的心。生老病死也是寻常事,虽然伤心但也是无奈。苏韵熙劝慰了几句,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两个人一时无言,姐弟二人少有出现这样清冷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尴尬,好在娥黛有眼力价,把红艳艳的山楂饴端了出来,“二殿下没胃口,就吃些山楂饴吧,我们主子特意吩咐把糖换成蜂蜜,不仅香甜还能养胃。”

想起早上自己谎称胃里不适,姐姐却这般用心,苏韵锦心里感动又愧疚,一边品着山楂饴,一边主动提起了公荀的事情。两人互不隐瞒一个说出帮托的缘由并不是儿女私情,一个分析延缓的原因是为了最后苏昭能全身而退。

苏韵熙明白这其中定要经过细细思量,也要权衡利弊,可是现下真是不宜再拖下去了,躺在太医院的那位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天天逼着自己做些伤筋动骨的事儿。何况两军对垒,苏韵熙虽不懂战事,却也知道瞬息万变的道理,一直这样拖下去,若是公荀所占胜势逆转,再想扭转回来便是难上加难。公荀要是坐实了谋逆的罪名,怎还会有人忠心效力,那时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姐姐的担心我明白了。其实父王已经派人去打探情况,若公荀句句属实,父王自会帮他,若他真是弑父叛国的贼子,苏昭也容不下他。”

“我相信公荀不会的!”

一个对他施以援手的人公荀都感恩怀德,怎么会做出那样天理不容的事,苏韵熙知道自己不会看错人的。

作者有话说:

那个什么,虽然是架空历史的文,但是也有个基础的设定,大概选定的是十六国时期,借鉴了一下这个时期的情况,不甚了解,还望见谅。

11、初露端倪

◎本是相持不下的两军阵营,却因为阵前的突然变化让战事变得形势不明。被围的一方焦灼难耐,围困的一贰◎

徐国的两军阵营虽是相持不下,但总得来说还是大王子公荀更占优势,若没有什么突发状况,想来在围困些时日,胜负也就见分晓了,不想却因为公荀的突然失踪陷入了形势不明的状况。

被围的一方焦灼难耐,围困的一方斗志锐减,这时候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

坐山观虎斗的各家,早前是暗中盘算,现在多少有点蠢蠢欲动。打算帮衬公浚的一方,想得多是等到徐国被围的困境解除,能从中获得些好处。让徐国成为属国可能性比较小,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过讨要那么一两个土肥水美的城池倒是可以。这其中也有那么一两家想着以公荀的名义出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和公荀私交甚好,而是野心勃勃的想着接盘公荀的阵营,做着吞并徐国的打算。

从徐国京畿传出来的消失,让所有人震惊,当然震惊之余也都在想,这是事实还是欲加之罪,不过有一样得以证实,公浚确实受了些伤,可更多的是惊吓。

公浚缓了几天还是硬着头皮开始打点国事,他父王的尸体已经躺在玉柩里了,国不能一日无君,不管他有多少个心思,他都要先坐上那把龙椅,稳定军心。可是看着他父王一世为王本应该风光大葬,现在却不能入土为安,真不知争来抢去为了那一张龙椅有什么意思!

陈王后觉得现在才算是一切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她儿子才是真命天子,理该登基及帝。可那扰人的苍蝇还有一些蝇卵必须铲除干净,但目前僵持不下,若不打破这样的局面,这王位坐不坐得牢靠还要另当别论,徐国绝不可以拱手让人!

没能了结公荀真是大错,若是心狠手辣些直接取了他性命,把他的头颅挂在城墙之上,那些追随他的叛党逆臣自然会投诚,毕竟他们还是徐国的臣子,该效忠的是徐国王上!可是现在却给这些人留下了坚持下去的由头!即便已经将公荀弑父叛国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些人还是执迷不悟。

本以为让老王上“回光返照”把公荀召回能有些裨益,却没成想一场大戏最后却没按自己计定的话本走!陈王后思来想去,派了死侍给晟渊侯送了书信,虽然是拐了些弯路的亲戚,但毕竟是一国的将军,不仅允了他的好处,更是给晟国开下了巨筹。保险起见还请与晟渊侯渊源颇深、感情甚笃的表姐一并附上书信,信中不仅回想了过往种种,更是把融在岁月里的思念一并表达,更把自己的性命和围困的事情绑靠在了一起,让晟渊侯知道,一旦公荀得胜,跟公浚一族有点关联的人都将必死无疑。

徐国的死侍带着两封书信出发的同时,苏昭的暗使也带着公荀的信物前往两军阵前。虽然苏昭王上派人一再探实,可是消息却始终不得真切,毕竟还在战事之中,想要进出徐国实属困难,何况当时的情景只有近身侍卫参与其中,连亲信大臣都不知真相。越是这样掩人耳目越是显得这中间大有文章,再加上这几日同公荀的接触,苏昭王上觉得公荀谦谦有礼,才思敏捷,张弛有度,不为君主也是难得的人才,对他也生出许多好感,看了公荀给亲信的书信,只字未提苏昭,却道出了得人大恩,更是多了些赞赏,命人送出书信,也让公荀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养病,只是公荀没想到,公浚的援军不日启程。

公荀这封书信能安稳的,只是那些甘心为他卖命亲信的人心,却定不了军心,毕竟跟着他驻守边北的军队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是他一路打过来征占下来的。这些人本就无心恋战,何况谁为王上和他们的关系又不大,不过是营中的一个小卒,谁得势了,他们照样拿俸禄,也多不了几个钱,加官进爵更是落不到自己头上。可是这上阵杀敌、刀枪无眼是摆在眼前的现实,到时候头破血流伤得只有自己,如此算下来真是不值当。何况都是一国之人,有些在这京畿中还会有个把远方亲戚,平时巴结都来不及,现在却要刀枪相向,徐国的宫城不会一直封着,到时候战事结束了,总还是要往来过生活的,与其在这苦熬苦业,还不如回家种地去!

上一篇:清缘佳史下一篇:我爱上了一个杀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