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48)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左慈也不管它,一手接了,仰头就灌下肚中,丝毫不品其中滋味,真如牛嚼牡丹。

刘协也不恼,笑道:“道长渴了。”又亲手给他斟了一杯。

左慈又是仰头灌下。

如是三杯,左慈只觉口齿之间充满了新茶的清香,这清香又作用于他的身心,让他的怒火不知不觉中就消散了。况且皇帝始终含笑,亲手斟了这三杯茶,也是给足了他脸面了。

左慈问道:“陛下何以不告而辞?”

刘协讶然道:“道长这话从何说起?”他笑眯眯道:“朕听说得道仙长,能未卜先知,你瞧,你这不是已经在朕马车上了吗?朕又何必多此一举,去请道长——果真去请了,倒像是看不起道长的神通了。”

左慈一噎。

曹昂低下头去,摸了摸鼻子,忍笑。

左慈徐徐吐出一口气来,道:“陛下大约以为老道只会雕虫小技,于国家大事无益。这六十年来,民间造访称帝之人,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四人之多。而豪强大族之内,暗中策划要以己方刘氏,替换当时皇帝的,更是不下几十起,虽然成功者甚少……”他这是要表示,自己于国家大事不但懂,而且很懂,懂得很深入,深入的领域很隐秘。

刘协听他这么一说,自然明白他的用意——老道连国家大事都了如指掌,皇帝你还有什么借口不兑现当初的承诺呢?

曹昂听得分明,此时岔开话题,道:“道长救了在下性命,我还一直未有机会,面谢道长。”

左慈只淡淡一点头,又道:“从前各地教派,零散不一……”他并不接曹昂的茬。

刘协截口道:“朕看了道长的三部著作,倒是有些问题。”

“什么问题?”左慈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力,那是他费尽心血写出的三部经书,自然关心皇帝的读后感,此时的注意力变化,大概就是——你要是聊这个,那我可就不困了。

左慈睁大了他那一只独眼,目光锁定在皇帝脸上,暂且中断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长篇大论。

刘协道:“朕前几日试着静坐,倒像是摸着了呼吸法门,人虽然还在屋子里,但神思却飞到了万里之遥,看到了异国景色。这是不是就是道家所说的‘禅定’?”

左慈又是嘴角一抽,“禅定是佛家的事儿……我们道家是打坐。”

刘协打个哈哈,“差不太多,差不太多。”他一脸自然,“谁叫许多佛经都是你们道家弟子翻译的呢?要不怎么叫得道高僧呢?”

这在一个道士听来,简直是胡搅蛮缠,但偏偏还反驳不得——因为最早传来的许多佛经,的确是由道家弟子翻译过来的。

左慈以指节顶住发胀的额角,开始感到头疼,无奈开口,把越来越歪的话题拉回来,道:“陛下所说的这种状态,在我们道家叫做入静。普通人初学道法,若要入静,总也需尝试几百次,陛下一试就成,可见是有慧根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紧跟着就感叹道:“陛下如此慧根,正是元君所定,合该是我道门中人。”

刘协点一点头。

左慈一喜,曹昂一忧,都以为皇帝是赞同了。

谁知刘协这头点下去,充满求知欲的目光又落在了左慈面上,恳切问道:“这慧根的说法,是属于佛教,还是道家呢?”

第205章

面对皇帝这种不正面作解, 只管顾左右而言他的行径,左慈闭上了独眼,默念清心法诀, 压住升起来的火气。

刘协笑道:“看来道长是不知道了吧?来,朕为道长解答。”

左慈刚念清心法诀压下去的火气, “噌”的一下子又冒出来, 才睁开的独眼又闭上了。

刘协只作不见, 仍是笑眯眯的,道:“这慧根自然是原有的词,挪到了佛家里用。这二十二根之一,五根之一, 观达真理,就是‘慧’——等会儿朕给你详细讲一讲什么叫二十二根, 什么又是五根。这智慧啊,能照破一切, 生至善之法最终成就功德。有慧根的人呐, 就很适合修佛……”

左慈听到这里,心中忽然腾起一个疑问——他妈的皇帝该不会是个隐秘的佛教徒吧?

他起了这个念头, 仔细一想,当初明帝永平年间建在洛阳的白马寺, 正是佛家子弟认为的祖师庭院, 谓之“祖庭”, 又是他们释教的发源地, 即为“释源”。虽然在董卓之乱中,这白马寺被烧毁了。但朝廷车驾西行之前,皇帝在洛阳,难免不会受佛教的影响——但是那会儿皇帝才多大?可若皇帝不曾信佛, 他又如何知道这些佛家的讲法?

这就要说到刘协的上一世了,当他上一世重整了秦朝,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头,人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宗教。宗教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有与哲学相通之处。

此时刘协能信口谈道论佛,都是上一世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左慈虽然是专门修道的,于道学钻研很深,但极少涉猎旁的教派,所知所学不如刘协的庞杂,乍听之下,只觉皇帝还真有点点“慧根”了。

刘协可不是老实要与他论道的,慢悠悠又笑问道:“朕也看老子的著作。如今有一语不解。”

左慈他们这金丹道派,所尊奉的元君,就是在他们认为的老子的师父。

此时听皇帝提到老子的著作,左慈又睁开了他那独目,决定再给皇帝一次机会,“陛下请讲。”

刘协便道:“朕看其所著《俭欲》篇中有一句,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道长,这句当作何解呢?”

这句一点都不难,也不是需要具有很强思辨能力才能理解的,它就是字面意思。

所以左慈哪里能不知道皇帝的用意。

这段话意思是说,放纵欲望就是最大的罪恶,不知满足就是最大的祸患,而贪得无厌就是最大的过失。所以说人啊,只要知道满足,就永远平和安乐。

整本书里那么多更深奥的真言,皇帝不问,偏偏拎出这么简单的一句来问,那不就是借着问这一句,来诘问左慈,你咋这么不知足呢?

左慈很明显听懂了潜台词,冷冷一笑,独目盯着皇帝,道:“这就好比曹昂将死之时,陛下求到老道面前,是一样道理。”他这是说既然知足常乐,那皇帝你当初就该安然接受,还来求他费什么劲呢?让人死了就是了。当初他应承下来,把人救回来了,皇帝又翻脸不认账,这合适吗?

刘协丝毫不恼,笑道:“所以说朕不是修道之人,就不如道长这般境界高了。”

左慈满以为这次能叫皇帝羞愧,万万没想到皇帝会这么挡回来,竟是丝毫不受影响,反倒是他自己整个人一噎,只觉一口血堵在心口上不得、下不得。因为皇帝说得也对,皇帝又还没修过道,会犯这些常人的错误,那不是很正常吗?但你左慈不一样啊,你可是顶尖的道士,怎么还做不到呢?

刘协这一手双重标准玩的,叫左慈有口难言。

如果说左慈是个容器,那么刘协现在已经一点一点往里面填满了□□。

现在只需要一点火星,左慈整个人就会炸了。

但刘协的目的,可不是要左慈“炸了”,那只会引出更多的问题,不能解决眼前的困局。

所以刘协现在要给它上面浇一层水,悠然道:“道长勿怪。朕真是从前不懂,如今才有所涉猎,这佛也好,道也好,朕也是边看典籍边了解。若不是因为道长的缘故,朕哪里会捧起《道德经》来看呢?又如何能看到道长的三本著作呢?”

左慈仔细一想,也觉得皇帝说的是实情——至少皇帝现在开始了解他们道教了。他修道几十载,越到后面心静已是越发平和,等闲不起波澜,但是今夜乘舆中,心潮却是大起大落。这皇帝也真不是寻常人,一语能叫他心头火气,一语又能浇灭这引出来的火。

虽然不过是坐着说了片刻话,但左慈已经感到了一种近十几年来都未曾体会到的疲累——心累。

刘协便如同那捉老鼠的猫一样,先把老鼠上上下下玩了个遍,这才给出最后致命一击,此时正色道:“朕另有一悟,要问于道长。你看这月光落在世间所有山川河流之中,处处有月,可都只是天上那一轮。月映万川,月映千江,终是一月,当作何解?”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