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冯玉之后,刘协又召见了诸葛亮与黄月英夫妻二人。
“荆州刺史,孔明你敢做吗?”刘协开门见山。
诸葛亮已经了解皇帝要用自己,很可能还是重用,但是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是这样巨大的重用。
荆州刺史,那可是一州的最高长官。
不但诸葛亮,连机变的黄月英也愣了一愣。
“草民……”诸葛亮一咬牙,“只要陛下信重,臣就敢。”
“很好。”刘协又道:“你明白朕昨日为何要你妻子传信给你,对蔡瑁敬酒吗?”
“这……臣驽钝。”
“因为朕一旦离开,你若为百姓做事,必然要触及当地大族利益。哪怕你唤蔡瑁一声姨丈,到时候他也不会对你手下留情。所以你昨日敬酒,是示弱于蔡瑁,表示你是他们的一员。这会为你赢得一点时间,不多,但是极为宝贵。”刘协认真道:“接下去的事情,都要靠你了。”
刘协转向坐在一旁的黄月英,又道:“臣这几日与贤伉俪相交,甚是佩服孔明的品格与夫人的机变。朕离开荆州之后,孔明先生行事有触怒蔡瑁等人之处,还要仰赖夫人从中周旋,尽可能争取时间与支持。而且先生行此大事,必然要招惹小人的,若有人暗中加害,倒未必是刺杀这等事情——况且还有府兵保护。朕说的是,夫人要小心留意,以防有小人构陷,毁先生清誉;又或者混入百姓之中,破坏先生施行的新政策。”
黄月英原是为了让丈夫能施展抱负,只是丈夫志向坚定,又行的是好事,她定然玉成,此时听了皇帝郑重的叮嘱,也认真应了,恳切道:“我们夫妻感念陛下的恩情与信重,必然竭尽全力,保荆州安稳。”
“如此就多谢了。”刘协微笑,又道:“只是可惜夫人的才华。等过几年民生恢复,荆州安定了,朕说不得还要请夫人也做官呢。”
黄月英倒是没有当真,笑道:“那妾身就等着了。”
诸葛亮在旁听着,先是动容,继而迟缓问道:“可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口,“陛下初初用臣,就如此信重……”是因为什么呢?
刘协笑道:“朕信你,不会负朕。”
诸葛亮望着皇帝那年轻面容上的诚恳笑容,不知为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因为皇帝的信任,更增强了他的忠诚。
“陛下至今也未曾说过,要臣在荆州具体做的事项。”诸葛亮又道,皇帝放权也太彻底了,对他的信任也太重了。
刘协笑道:“朕只有一条。”
诸葛亮坐直了身体,仔细听着。
刘协认真道:“只要是利于百姓的,你放手去做。只要你守着这一条,百无禁忌。”
诸葛亮望着与自己同龄的这位少年皇帝,仿佛借由目光与话语,感受到了皇帝内心涌动的能量,一时间自己心中仿佛有火苗燃起,明亮温暖,而那光芒要向世间蔓延。
第204章
刘协自忖与诸葛亮和黄月英已经谈的够透彻深入了, 感情也到位了,便道:“如此,荆州事此后就托赖贤伉俪了。朕这便要走了。”
“这就走?”虽然听着皇帝的嘱托, 诸葛亮与黄月英都明白皇帝大约是要离开荆州了,但谁都没想到会这么快。
诸葛亮心里感叹, 陛下是真的很信任他啊。他绝对不能辜负陛下的信重。
黄月英却是想, 皇帝这么匆忙离开, 是长安出了事儿,还是要往不够稳定的别处去?又或者是要以退为进,诱使她姨丈等人犯错呢?虽然她支持丈夫一展抱负,但蔡瑁等人到底是她的亲族, 她还是奢望能有两全其美之法。
刘协起身,笑道:“是啊。既然请到了贤伉俪出山, 朕再留下去,也就作用不大了。”他又道:“孔明不要担心, 朕已经交待了持节都督冯玉。你若有事不决, 既可以写奏章来问朕,也可以就近询问冯玉。他会全力支持你的。”
在几天之前, 冯玉还是朝廷安置在荆州的最高长官,眨眼间, 诸葛亮就能够与他平起平坐了。
诸葛亮丝毫没有猖狂欣喜, 不卑不亢, 低声道:“臣再谢陛下。”
诸葛亮与黄月英这便随着皇帝出了正殿, 又目送皇帝上了乘舆,眼见皇帝的乘舆出了行宫,而许多善后的宫人捧着杂物列队跟随、往拉货的马车里摆放。
黄月英收回目光,见丈夫定定出神, 想来是在筹谋接下来这艰难的大事,便笑道:“我与你打赌,赌不赌?”
这是夫妻二人常游戏之事。
诸葛亮收回一半心神,问道:“赌什么?”
“就赌皇帝现下是去了哪里。”
“好。”
于是两人回房之后,各自将答案写在字条上,照面之后,同时打开字条,却见上面写的是一样的两个字,“吴郡”。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
诸葛亮叹了一声,道:“陛下辛劳。”
而刘协此时在乘舆之中,却并没有夫妻二人想象的辛劳之态,反倒是神清气爽,还有闲情逸致品茶。
曹昂原是等在行宫门内,也已经应召登上了皇帝乘舆,见皇帝闭目品茗的模样,不禁有些纳罕。因为他所了解的皇帝,从来不重口腹之欲,从前还饮茶的时候,也只是求茶味重,能提神;等到汪雨事发,皇帝更是不用一切茶水,只以白水解渴。但是这些都在最近几日内发生了变化,一是昨日宴会,皇帝竟然用了三盏酒;二是此刻就在他眼前,皇帝用一套瓷器泡茶,再三品味,还夸这茶“轻”而“润”。
“怪道都说荆楚出好茶。”刘协感受着口中回甘,任由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头滑落腹中,在胸腔中染出一道温暖的清香,叹道:“荆州这茶,朕已是品味过了。不知吴郡的茶,又如何。”
曹昂笑道:“既然陛下觉得这茶好,不如让荆楚每年进呈。”皇帝难得有件喜欢的东西。
刘协摇头道:“那就要劳民伤财了。这一份是玉奴私下给的,朕尝过就好了。”他顿了一顿,看着曹昂,假意生气道:“子脩,你是肱股之臣,朝廷栋梁,可不能引着朕做昏君。”
曹昂无奈一笑,倒也不反驳。
刘协的心态转变,曹昂作为最亲近的人,自是有所察觉。虽然他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他更愿意皇帝保持后来的状态。从前的皇帝,看着实在太辛劳了,而且不管他笑得多么亲切,总是有些距离感。
而现下坐在他面前品茶的皇帝,就好似原本闪烁在苍穹中的一颗星子,摇曳着炫目的光,落到了他身边来。
刘协聊家常一般,又道:“你二弟如今看着好些了?朕看他跟袁熙脸上的乌青都消了,见了面也不再横眉冷对了。”
曹昂想到当初二弟曹丕与袁家二公子闹出来的荒唐事,先是摇头,又道:“还是当初陛下手段高明。”
皇帝下令要甄宓去服侍长公主,倒是暂且平息了曹丕与袁熙之间的争斗。事发之时,他是想要押着曹丕,还甄宓于袁氏的。
“你当初的想法,看似是解决了问题,可实际上既委屈了自己人,还为日后埋下祸根。”刘协语重心长道:“朕看你行事也有此风,旁人都是奉献精神不足,你却是奉献有余,委屈了自己。”
这是在对“他爱”与“自爱”之间没有做好平衡,太过牺牲自己,满足他人。
“臣还需修炼吧。”曹昂被皇帝点破,没有否认,也没有认为这样是高尚的、更好的,只是平和得接受了皇帝略带责备的关爱之情。
听到“修炼”二字,刘协想到了什么,仿佛是自己忘记了,忽然就见夜空大亮,照得马车之内也亮如白昼。
那光只一刹那,却威力无穷。
车队立时停住,淳于阳低声道:“臣已派人去探。”
一时前头的郎官快马过来,回禀道:“前面有人拦路,是个独眼道士带着个童子。”
刘协扶额,他终于想起自己忘记的是什么了——还有跟左慈的事儿没结呢。
“请道长上车说话。”刘协与曹昂对视一眼,摇头而笑。
左慈上得马车来,这真是面如严霜。
当初皇帝话说的好听,只要他能救回曹昂来,便会奉金丹道教为国教。后来皇帝又说要先研习道家典籍,加以了解。现在倒好,他救回来的曹昂就好端端坐在一旁,皇帝却要趁夜“潜逃”了!
刘协笑得和煦,一点也没有“潜逃被捉”的心虚感,亲手斟茶,推给左慈,仿佛完全看不懂对方独眼中射出来的寒光,笑道:“道长请用茶——荆州最好的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