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团宠小福星+番外(49)

一蹬下去好远,迎着朝阳清风,温善善来到考试的地方。

“哥,你找个阴凉地看着车子,我时间到了就会出来,然后一起吃饭。”

说着,那边学校开始允许学生进入,温善善想他挥手向校门走去。

高竖起的马尾一晃一晃,摇出这个年纪姑娘特有的灵动。

温央目送她背影进考场,才转身在树荫找个地方支车坐下。

作者有话要说:葬礼流程各地方不同,我都是参照我这边的风俗,大家勿深究关于考试部分,一切为剧情服务,不合逻辑的地方求轻喷九十度鞠躬感谢

第47章

村子的小孩多,一家都是好几个,但条件有限,能坐进教室的并不多。

更不提能一路念到结束,参加考试的。

所以当温善善走进教室时,晃眼看见好几个熟悉面孔。

来得尚早,前面一个位置还是空着,稍新的木桌凳上有几处坑洼的划痕。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大型考试,教室里的学生表现激动,领座的几个人头靠头聊天,时不时抬头看向四周。

温善善的位置靠窗,四周的人都还没到,她只能坐在位置上掏出纸笔,这时的监考尚松散,且卷子难度不及之后,温善善握着笔低头写写画画。

直到有人在前站定遮住光,她才抬头。

是谢如媛。

她右肩挎着布包,站到温善善的课桌前,初见时的短发波浪卷在两三个月后已经齐肩,她握着包带子,看上去十分纠结。

温善善先她一步开口:“你怎么啦,需要帮忙吗?”

如果是纸笔,她有多带的,可以借她一份。

温善善说着话看向她,却始终不见她回应。

两两相望间,谢如媛蓦得转身坐下,留温善善一人看着她的背影疑惑。

原来她就坐在自己前面啊,还正巧。

温善善无所谓耸肩,继续低头。

八十年代初的教学课程虽然多,但刘桥是农村,且五年级只有何老先生一个教书的,他们真正上的课也就只有语文、数学和体育。

音乐美术这类只能在课本中看到,反正考试也不考。

考试很快开始,监考的老师是个高高瘦瘦的男教师,昂首挺胸走近教室,年纪略大,但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看上去精神十足。

从前面接过试卷,温善善简单从上到下扫了一遍,都是很简单的题目,下午的数学也不例外。

不过也可能只是对她而言不难,毕竟她也曾是高中生,没理由做小学的题感觉难。

考试结束,谢如媛又用怪异眼光看向温善善,依旧是什么都没说。

出了校门,温善善在树荫下看到温央。

他正和人说话,因为那姑娘是背对自己,温善善并没有看清脸,只觉背影熟悉。

直到,突然出现在她身后的谢如媛挥着手兴奋地喊:“姐,我考完啦。”

温善善余光看向她,又见和温央说话的女生笑着转身,冲她勾勾手。

谢如媛挎着包越过温善善,小步跑到谢如敏身边,带着笑乖巧笑着喊姐姐。

把两姐妹互动完全看在眼里的温善善有些吃惊,她记得在小说描写中,女主和她姐姐的关系并不好,虽然不到针锋相对的地步,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两人之间的疏离与陌生。

“善善。”

她在心底疑惑,面上却没有任何表现,也快步走向温央。

谢家两姐妹正说着话,温央接过她手里包,随口问一句怎么样。

温善善叫了一声如敏姐,然后谦虚点头:“还可以,都写完了。”

另一边,谢如媛也邀功似的对着她姐姐说:“我也都写完了,而且我都会,还检查好几遍呢。”

说完,她挑衅式的看了温善善一眼,而后又恢复乖巧模样,等着谢如敏夸奖。

温善善才不会和她一样,只是温温和和站在温央身边等着回家。

他俩骑车来的,而谢如敏姐妹是走来的,今早起个大早赶来,现在走回去,估计还要好久。

原本打声招呼各回各家的事,但温央犹豫了。

自行车前杠能坐人,后面的车座虽然铁丝坏了,但勉强也能坐,加上他骑车,最多也就三个。

总得剩一个,又不好这样直接走。

谢如敏看出他的为难,笑呵呵直言:“你们先回去吧,我带小媛去镇上转转再回去。”

又是几句寒暄,四人才两两告别。

一直到温善善坐上车,看着温央背影,又回头看向谢如敏背影,才意识到哪儿不对。

大哥和她关系什么时候这么好了,以前见面点头就算打招呼,还好几次把人惹哭,今天见到两人不仅谈笑风生,相处中还隐隐有些……啊,对,暧昧气息!

奶奶去世期间,如敏姐几乎每天都会来,好几次都看见她和大哥站在一起,不过那时没放在心上,现在想,可能就是那之后发生的事。

下午三四点的太阳温暖,温善善抬头就能看到湛蓝的天和洁白的云,呼吸间能闻到自由的味道。

大哥不爱说这些,温善善也就什么都没问,只是等温路回来后,两人悄摸摸背着人讨论过几次,然后根据这些天的各种蛛丝马迹,最后得出,他俩真的有情况。

六月底,中小学考完试就都放了暑假。

刘桥也正式进入了夏天。

骄阳炙烤着大地,繁茂的枝叶隐天蔽日,屋里闷热,躲在树下纳凉的乡亲们摇着芭蕉扇迷眼休息。

耳边蝉鸣不绝,不畏炎热且不知疲倦的小孩则是上蹿下跳,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过得好不痛快!

温善善又从犄角旮旯翻出本书,搬出小马甲凳坐到树荫下。

刚考完试没几天,温爸和温央还在等成绩,二哥却突然说自己要去南边闯一闯,家里正闹得鸡飞狗跳。

温路从她面前经过,伸手从她手里把书抽出,蹲下随意翻看几页。

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难怪看得入迷。

温善善与温路平视,问:“怎么啦?”

温路合上书没说话,眉眼间却透出浓浓的烦躁感。

八十年代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不少人下海经商,尤其是八四年的改革开放,南方即将迎来一波大浪潮。

以至于后来的很多人都评价,在那时期,只要胆子大,抓住机会,保准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但温家几代农民,骨子里保守,一直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士农工商。

好不容易到温久山这里改善了条件,下一代的老大更是分到了铁饭碗的工作,干啥不比出去做生意强。

温家家长的不同意在情理之中,但温路一心想出去闯荡,希望出人头地,证明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不过孩子和家长的交流,向来是难题。

尤其温路脾气打小就倔,他认定的事别人就是不同意,他也要一往无前。

温善善在这中间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各方都有各方的说辞,互不相让,所以最近家里范围实在不算好。

她宁愿坐在外面,也不想掺和进他们三人的争吵之间。

温路抓着头发烦躁,李成已经和家里说好了,两人本来打算这两天就打车票,现在他家不同意,只能一拖再拖。

他也没和温善善多说,只是在她面前长叹几声后就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晚上太阳下山,放羊的李大爷甩着鞭子吆喝,袅袅炊烟从烟囱升起飘向远方,天边的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

温善善简单烧了粥,冬天的红薯干所剩无几,只能用其他当做干粮,不过幸好,院子门口菜地里的红薯马上就能挖。

饭桌上,她小心低头吃饭,尽量不发出声音。

以前饭桌上两人吵架,还会顾忌温奶奶,如今没了老人,父子俩脾气都冲,好似能把房顶掀翻。

不过幸好,在两人吵出个所以然之前,成绩先一步飞向各家。

而温善善的成绩,是正好回村的刘二叔带回来的。

八十年代小学还没有学英语,所以考试也就只有语文与数学两门,各一百分。

刘二叔急切迈进温家小院时,温家刚吃完晚饭,温善善收拾碗筷准备去洗碗,刚到水池边,就听刘二叔一嗓子喊:“温五啊,你家善善出息了!”

温久山把桌子推到墙边,转头看向刘二叔,意思有话快说。

刘二叔讨笑:“诶呦,卖个彩头都不行,你家善善分出来了!两个满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