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调(11)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崔邺听得目瞪口呆,她简直流利的像个基层干部。

谢奚见他呆楞,问:“你不是有钱人吗?精准扶贫我一下,谢家现在债台高筑,我买羊的钱都是借的,债主上门要债,还是陆家帮我还的。”

崔邺真是服气了。

问:“需要多少?我给你投资吧,别到处欠债了,你好歹大学毕业的精英,来这儿居然借钱接到未来夫家去了,你可真能!”

谢奚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又有些丧气的说:“我再精英也没用,刚来半年,才找到东南西北,天降巨债,还有一大家子人要我养活。我哪知道我要养活一家子老仆人?”

崔邺安慰她:“你歇着吧,我回头让人把钱给你送来。”

谢奚眼睛发涩,随口说:“那就谢了。”

她是真的觉得崔邺格外亲近,在这个陌生的时空,真是毫无安全感。

崔邺问:“这地图你花了多久时间?”

谢奚:“一个多月吧,我又不熟悉地形,每次出去也只能探一点路,又走不远。”

崔邺也不勉强,说:“借我看两□□不行?”

谢奚自从去郊外后,就没时间补充地图了,这地图暂时也没有大用处,就大方说:“行吧,记得过两天还我,我要继续补充的。”

崔邺看了眼说:“过几天我自己给你送过来。”

说完又补充;“连同钱一起。”

谢奚开怀的笑起来:“行吧,现在和我提钱,我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崔邺见她笑的畅怀,猜她从前应该是个开朗豪爽的人。

和他从前认识的女孩子都不一样。

谢奚一觉睡到大晚上,长安城里却因为她的那篇檄文,简直翻了天。

学子们争相誊抄,互相借阅。

崔邺回了家,刚进了门,随侍就说:“刚才二郎三郎和六郎,过来找郎君。让郎君回来务必通知他们一声。”

崔邺进了院子,母亲卢氏见他这么晚才回来,颇有些愁绪的问:“五郎整日不在家,你祖母念叨你很久了。”

崔家门庭显赫,清河崔氏百年望族。崔家儿郎的名号在长安城里如雷贯耳。

崔家大伯崔琼乱世中镇守河西北道庸融关,抵抗戎狄南下,庸融关首当其冲。

崔琼率守关三千将士死守峡关,一直拖到援兵到达,没有让戎狄进半步,他和三千将士血战到死。

二伯崔浩,自小文采斐然,年少时名动长安,大伯战死那年他才刚成亲,听到大哥战死的消息后,一身孝衣北上替长兄收尸,直到李家登极,他都没有回长安城。

他父亲行三,名崔程,名声远不如两位兄长出众,也没有两位兄长那么出众,但是李家的臣,这么多年来一直稳步直升,现任凉州刺史。

崔邺来这里这些年,根据他了解的崔程,他这位父亲名声不显,也不如两位兄长那么有名,平时不显山露水,但才学、谋略远高于世人评说的那般。

崔家行四的崔冕在荆南之地做县令,好些年没回来了。

行五的崔逸是个闲散人,娶的就是谢奚的姑姑。

他还有三个姑姑……

谢家小辈很多,大伯两儿一女,二伯只有一子。

前两年崔程去了河西道的凉州,二叔才回来,一直闲散,只在国子监挂职,教学子们辩经。

他父亲发妻早逝,他上面有两个哥哥。

母亲卢氏,嫁崔程后生了两子一女,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行四的崔冕他还没见过。

行五的崔逸在礼部任职,有一子一女。

崔家的老太太还在,所以崔家一家住在大宅子里,热闹非凡。

一大家子的人,出门就能遇上一两个,这也是他来了这些年,丝毫不想提什么新发明。一个大院里,人多眼杂,不好搞创新。

而且他也有点得过且过,回不去,也做不好崔五郎,据说从前的崔五郎侠肝义胆,崔家人都说他最像战死的那位伯父。

他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人,怕辱没了先人的风骨,自此再没提习武从军的事,这几年说起崔家的五郎,大家都是淡淡的失望的口吻。都很遗憾,他没能像那位大伯一样方显崔家儿郎的血性。

崔邺见卢氏面色不好,问:“怎么了?弟弟妹妹不听话吗?”

卢氏无奈的瞪他一眼,后有些惆怅的说:“再没有你弟弟妹妹这么乖的孩子了,你总这么飘荡,可怎么办。”

崔邺笑说:“母亲不要烦恼,两位兄长不是都颇有建树,弟弟聪慧,我平庸一些也不打紧。”

卢氏听的面色一变,看着他半晌不说话,问:“是你父亲说什么了,还是你两位兄长说过什么?五郎小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当初和我说要……”

她说着可能也觉得像那位大伯不是好事情,但是还是担心的看着他。

崔邺叹气,这哪能骗过当妈的人,儿子变没变,当妈的心里清清楚楚。

他不忍心也不敢说实话,哄说:“母亲操持一家生计辛苦,不要担心我,崔家儿郎也不能个个出彩,总要有人守着门庭。”

他做不了官,也不想做官。

卢氏眼睛一红,不再说话,催说:“快去换身衣服,你四叔催了几次都不见你人。”

崔邺见她暗自擦泪,哄说:“今日在外发现个好吃的,等会儿让母亲尝尝。”

卢氏难过着又笑起来:“要你操心这些。”

自从两位兄长被崔程带去凉州上任后,崔邺就变了性情,从前一心奔前程的心思就淡了,并格外的体贴她。

她是后母,还在当家,崔程又很爱护发妻生的两个儿子。

这个家不好当。只有儿子知道心疼她。

崔邺换了身衣服,穿过院子,见几个兄弟都聚在二伯崔浩的院子里,崔浩见他进门,就问:“五郎,这檄文是谁写的?”

崔邺不答反问:“这檄文怎么样?”

崔浩:“言似刀笔,字字刻血。”

崔邺不瞒着,说:“是谢家的一位娘子写的,谢家小郎君在书院被几位官宦子弟殴打,谢家小娘子去书院讨问公道,被夫子潦草打发,她写缴文想和天下学子问一句公道话。”

崔浩大赞:“谢家小娘子高才。”

崔邺又说:“谢家小娘子也就是五婶的侄女。”

崔浩眼里都是赞赏,崔邺嘱咐:“毕竟是小娘子,不好闹大。长安十二个书院,是圣上当初一一题匾,教天下之道,辩天下之理。而今书院官宦子弟结党成风,我学问虽一塌糊涂,但也瞧不上书院里那帮闲散子弟。”

当今圣上自乱世立国,驱胡人,教王化,才堪堪安定十年,正是民生困顿的时候。

西北的胡人还在虎视眈眈,伺机南下反扑。

崔邺来的这里的机缘是因为崔五郎不愤父亲偏袒,带着两位兄长去任上,将他们母子四人留在家里。策马出城去追,出了城就从马上栽下来了,他来了后养了几个月,闭门不出,《风物志》研究了很久,才认命他来到这个鬼地方,真的不回去了。

他身边就留了两个人,一个婢女一个随从,婢女原本叫如意,他给改名叫清华,为了纪念他的来处。随从年纪不大,常年习武,但是人并不壮硕,性格有些耿直叫五书。

后来他散了院子里的人,只留了两个,院子里洒扫的人都是卢氏院子里的人。就这样卢氏都觉得惊天动地,以为他受了大刺激。

人多眼杂的地方,一个长在庭院里的公子哥,一举一动都躲不过人的眼睛,所以这两年他一直往返在河西一带,谎称去凉州看父亲,其实不过是他跟着商队去了玉门关外。

崔浩只知道他性格疏朗,一直奔波在河西道上。并不知他这两年他已经穿过甘州、肃州,最远到过沙州边缘。

第8章 八 檄文

崔浩正色:“小娘子字字诛心,直指世族,文采颇为老道,毫无青涩之感,可惜是个女子。”

崔邺赶紧说:“她也幸亏是个女子。”

她要是个男子,惹恼了她,可就不是一封檄文的事情了。他算是看开了,就谢奚那个脾气,也是个赶捅天的主儿。

不过一日,那封檄文在长安城的书院里大肆传阅。

新朝才安定,前朝世族沉疴已久,民不聊生。国祚可灭,世族不倒。

圣上这几年有意剑指世族,可又怕国基不稳,迟迟不敢动作。

陆益之开年后并没有去书院,一直跟着祖父陆温,修缮前朝的《善民百计》,午时陆文之拿着那封檄文回来直奔陆温的云鹤院,见陆益之也在,顿了顿,将檄文拿出来给陆温说:“今日在馆里都在传阅此文。”。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