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我在三国当大佬[系统](158)

荀攸与钟繇不在,他们之中就数戏忠、郭嘉、陈群等人跟随糜荏时间最久。以他们对自家主公的了解,自然发现他对女子的态度,有着这个时代中男人们所没有的尊重。

既然如此,主公绝不会在家乡时娶妻,却隐瞒此事不告诉他们。

文若亦是如此。

但若是没有娶妻,这两个孩子哪里来的?总不能是哪个不求名分的妾室,在家乡替他们生下的吧?

瞧这两人时常待在一起,醉心于公务的模样,有这个兴致?

难道是……族中过继?

可这好端端的,为何要过继呢?总不至于他们两人全都身体有恙,不会生吧?

几人想到这些年糜荏与荀彧的密切交往,再联想到他们二人之间一直不曾断过的风言风语……

不由得沉吟下来。

不对劲。

有一些人,很不对劲!

……

若说先前只是猜测,那现在糜荏下请柬举办宴会,似乎坐实了他们的猜测。

毕竟已经在朝中举办过宴会,哪里还有必要再叫他们吃一顿?除非,是专门借此像他们公开一些秘密。

行吧。

主公既然有心,他们当然不会不识抬举,各自备上双份的贺礼,前去吃酒呗。

是夜,月色朦胧,星子漫天。

四月的晚风正是宜人,熏香之后蚊虫也少,糜荏便将这场宴会举办在厅中。

外放的越来越多,来的也就少了。不过糜荏又令他们将自家女眷、孩子一同带上,也还挺热闹。

糜莜、貂蝉等人在另一头热络地拉着其余几位夫人聊天。这一头席间的气氛起初却算不上热络,郭嘉、戏忠两人带着一丝客套的笑容,贾诩、陈群等人则装作不知道,正常吃喝。

武将们却不像谋士们那般自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莫名觉察到一点古怪之意。

还是糜荏打破了这丝怪异气氛。

他给自己倒了杯酒,起身相敬:“先前将此事瞒着诸位,是我不对,不过非常时期非常手段,还请诸位原谅。”

荀彧也跟着起身,自罚三杯:“也是彧之过错。”

相识这么多年,大家都相互了解。就算他们发现他与文若的事,也不会如何作妖。但是戏忠、郭嘉、陈群几人,荀彧把他们当好友,现在不应该什么都不做,轻易敷衍过去。

这下谋士们坐不住了。

糜荏是主公,他们是下属,按照道理来说糜荏行事不必向他们解释。

可糜荏却特意设宴,除却公开孩子的身份,也有向他们挑明解释之意。

这一举动正是在向他们说明,糜荏对他们除开上下属的关系,更是将他们当做朋友对待!

谋士们一时间心中动容,浑身暖意油然。

郭嘉率先打破席间的氛围,兴致勃勃道:“您这样说,那我等就真不客气啦?”

糜荏笑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主公瞒得我们好苦啊,”郭嘉便放肆道,“哎,嘉还以为嘉是主公心中最重要的,想不到连此事被一并瞒着,真是令嘉心碎啊。”

糜荏看着他表演,挑眉:“说罢,要多少坛酒,你才能原谅我?”

“主公此言差矣,这是酒水能解决的事情吗?”郭嘉伸出五个手指,狮子大开口,“没有五十坛酒,休想抚平嘉心中的伤痛!”

糜荏抚额轻笑:“好吧,准了。”

身旁荀彧无奈补充了一句:“酗酒伤身,奉孝你慢些喝。”

“欸!”郭嘉欣喜,“多谢主公,多谢文若!嘉会慢些喝的!”

“哎,奉孝轻易就得了朝思暮想的美酒,”搞定一个戏精,另一个戏精戏忠也跟着叹气,“那我呢,主公?”

“我记得志才先前有一块喜欢的暖玉,一直没舍得买下来。”糜荏早就想好他们各自想要的东西,“送你。”

于是戏忠也满足了:“多谢主公。”

惯来沉默的陈群也发出了想要的声音:“群先前看中的那套文房四宝……”

糜荏果断道:“买。”

贾诩也跟着凑了热闹:“那诩先前想要的……”

“买,”糜荏点头,“都买给你们。”

一边谋士们得了礼物,欢欢喜喜的好似过年,另一边什么状况都不明白的张辽等人满面茫然:“你们在做什么?”

主公不是在给他与荀彧的孩子补办周岁宴吗,为何还要送这些谋士们礼物,整的好像主公隐瞒了什么惊天大秘密一样?

他率先看向赵云,作为主公的妹夫,他肯定知道些什么。

赵云眸光微闪,饮酒不语。

他开始也不知道主公与荀彧的关系,还觉得阿莜待荀彧态度太过亲厚,心中吃味,成亲后才从她口中得知这段关系。

他们的感情并没有伤害到谁,他又何必多言。

一旁的吕布、李傕等人更是面面相觑,愣神不已。

他们几人在家乡都有孩子,没告诉过这些谋士,难道也要效仿主公请他们吃酒,送礼?

这……咋整啊?

众谋士们这会得了好处,纷纷手执羽扇轻笑。

郭嘉提醒道:“啧,这种能从主公那儿敲诈好东西的事儿,何必在意缘由?文远,子龙,你们动作快些,免得主公反悔。”

这事吧,懂的都懂;不懂的,也没有必要懂。

徒增麻烦而已。

张辽等人愈发迷茫,挠了挠脑袋发出了试探性的声音,全部都被满足。

嗯……虽然直到宴会结束,他们都没有明白主公为什么要送他们礼物。

但是,管他呢!

……

解决此事,很快又到夏季丰收。

洛阳军屯还在继续,先前下令的各州民屯则渐渐解散,分配农田实行钧田制。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便在这个时候,糜荏收到了袁绍上表的奏疏:

公已攘外安内,使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为何还要屈居于汉室之下,不登基为帝呢?

这一份奏折,就像一滴水落入滚烫的油锅之中,瞬间使朝臣爆发出猛烈的争执。

第一百零八章

收到袁绍的奏疏, 糜荏只是稍微停顿了一下,捏了捏荀彧的手指,得到对方缓慢而郑重的叹息。

该来的总算来了,只是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来展开。

糜荏便对此不置可否, 任由留言与弹劾纷扰, 没有做任何解释。

这副从容坦然的模样, 引起了百官私下里激烈的讨论与争吵。

——糜荏究竟是想要继续为臣, 还是自立为君?

倘若糜荏是为大汉死而后已的忠臣,那还好说。可惜正如袁绍在奏疏中上表的那样,纵观他的表现, 他或许早有不臣之心:

先帝驾崩时, 何太后招糜荏的家人进京。武将出征留家人在京是默认之事, 糜荏却宁愿抗旨不尊也不愿让家人进京。

再观他一路以来的所作所为,无论是作为退路的徐州, 抑或如今的幽州、益州、扬州等地, 糜荏遣派的全部都是关系匪浅之人,而非刘氏宗族子弟。

这一事实, 难道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吗?

原本从来没有怀疑过糜荏朝臣们, 回忆起这几年他的所作所为,不由被惊出一身冷汗。

他们身为汉室之臣, 从来没有想过在危机存亡之际, 不顾安危亲入长安杀死董卓匡扶大汉的糜荏会有异心。可是事实摆在面前,又如何能够继续欺骗自己说, 糜荏只想当汉室的忠臣呢?

百官议论纷纷, 与糜荏交好的杨彪等人闻之, 默然不语。

糜荏若是想要登基为帝, 他们当然是抗拒的。他们身为大汉之臣, 死为大汉之鬼,怎么会想看到别人来篡汉?

应当写文章,写奏折,与朝堂之中怒斥对方。

但一想到这人是糜荏,在十常侍霍乱超纲、董卓胁迫幼帝时,以一己之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汉,这些斥责的话语,似乎又彻底说不出口。

事实上时至今日,他们也知道袁绍说的没有错,这个天下早就不属于汉室了。

早年黄巾军四起,后来豪强角逐。都被糜荏一一化解。即便如此,他又掣肘着天子,把持朝政,从行为上来看与董卓无异。

本质上就是糜荏从豪强之中跳了出来,代替汉室兼并了这个天下。

如今他权倾朝野,手握兵权,恩威并施下达多个政令,叫各地百姓只知糜相不知天子。

他若是愿意还权给幼帝刘协,那便最好;若是不能,帝王年幼,谁还能逼迫于他?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