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个非常开脑洞的发现。我想,它的价值并不是结束了一个问题,而是开启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从脑科学的角度发问,这种明知道一个东西是假的,但仍然会对它产生积极反应的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是人脑的某种本能反应,还是人类特有的理性思维的结果?人和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不同年龄的人之间,这种现象会不会有强弱之别?
会不会有些人特别容易心诚则灵,而有些人天然对此免疫?这些人之间的差别又是怎么来的?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
刘星霆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都重重的敲击着在场所有人的心,他们或是抬头眯着眼看着前方那个模糊的身影,或是睁大眼睛毫无焦距的看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这一刻,没有一个人是在走神的。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想要知道的。
有时候,一个人不同的身份,对他们说的话,哪怕是一样的,也会在他们心里掀起不一样高的浪花。
说白了就是,分量是不一样的。
刘星霆轻咳一声,“还有,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安慰剂效应,特别是非欺骗性安慰剂效应的客观存在,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不好的地方说,这种效应让我们很难判断一种药物的真实效果到底如何,一定要借助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
这本身就是一件费时费力、投入巨大的事,当然会提高新药开发的成本。甚至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好像有越来越强的趋势。换句话说,新药开发的门槛也因此越来越高了。
但是从好的地方来说,既然安慰剂效应真的存在,那么如果能想个办法利用它来缓解病痛,当然就是一个成本很低、安全性很高的办法。
说得直白一点,对于那些吃一片淀粉药片、喷一点生理盐水就能治的病,我们就不需要再去开发药物了对不对?
而且,如果搞清楚了安慰剂效应的生物学本质,也许还能进一步强化它,让它更好地帮助我们治疗疾病。这当然是一个特别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
瞧瞧,安慰剂效应已经得到了证实,连各国的生物学家们都已经用它治病了。
还要接着改良强化,这不就是实打实的承认了它的功效吗?
压在众人心上那块大石头,骤然间变轻了。
楚丽华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问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这一刻,刘星霆是高高在上权威。
——“请问下刘大夫,网上经常有关于穴位经络这些东西的质疑消息,说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真的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楚丽华的话才说完,众人眼中的光芒更甚了。
是了,他们现在做这个核桃灸不也是依照经络穴位来的吗?
这些真的存在吗?
刘星霆一开口,犹如久旱逢甘霖一样,每个人都竖直了耳朵听着。
——“真是巧合,这也是我打算和大家分享的第三方面,关于中医的针灸和穴位方面的。
虽然中医这个话题太大、争议太多,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努力把它纳入现代科学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用化学手段分析中药,从传统中草药里提取单一的有效成分并开发成药物。
其中包括青蒿素、麻黄碱等成功案例,咱们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另一个就是对针灸的研究,特别是搞清楚在什么部位、什么时间、用多大强度的针刺,能起到什么效果,这种效果又是如何实现的。
2014年,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研究,首次发现了针灸对于败血症的治疗作用。
败血症是一种人类世界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往往由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引起。
人体免疫系统没有能力及时清除细菌,导致全身各个器官严重的免疫反应,引发持续的高烧、肝脾肿大、神智涣散乃至死亡。
研究者们在小鼠身上模拟了人类败血症后发现,在小鼠的足三里穴,也就是小鼠后腿膝关节下面4毫米处的一个特定位置,插入很细的电极并通电刺激,模拟针灸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小鼠的败血症症状,降低死亡率。
到了2016年,研究者们在人体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用电针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能够有效降低身体的免疫反应,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研究已经部分证明,针灸这门古老的技艺可能确实有一些临床价值。”
第940章 与有荣焉
在众人此起彼伏的点头中,刘星霆来了一句,“但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不太清楚针灸到底是通过什么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的。”
因此,这才是怀疑和疑惑的根源,人类天生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排斥。
楚丽华似是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缘由。
——“在中医理论里,经络是运行气血、贯通人体五脏六腑的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重要的节点。
只有在特定的穴位下针,影响特定经络的运行规律,才能起到预想的作用。
艾灸则是针之所不能,艾灸之。道理是的一样的。
但是,现代生物学并没有找到所谓的经络、穴位这种东西到底有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
既然不知道穴位到底是什么,在不同地方针灸、艾灸到底有什么区别,也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此前,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神经元》杂志发表过论文,部分的解释了针灸的作用基础。
特别是通过两个不同穴位的比较,解释了为什么针灸不同穴位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这项研究的设计非常复杂,这里我为大家提炼一下其中精髓。
简单来说,哈佛大学的马秋富实验室重点关注了两个穴位——位于小鼠后腿上的足三里和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他们发现,用电针刺激天枢穴或者足三里,都能很好地减轻小鼠的败血症病情,把患病小鼠的死亡率降低23。
但是两个穴位对针灸的反应,却存在很微妙的区别。具体来说,刺激足三里只需要0.5mA的微弱电流,而且不管是小鼠得败血症之前预先刺激,还是得病之后再刺激,治疗疾病的效果都不错。
相反,如果刺激天枢穴的话,就一定要3mA的高强度电流才管用,而且一定要发病前预先刺激,发病以后再刺激反而会让病情恶化。
换句话说,下针的部位、下针的强度和下针的时机,三者共同性决定了针灸的效果。而这些指标,本来就是针灸技艺里特别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说,这项研究虽然不能说是给传统针灸技艺背书,但至少说明传统针灸经验里的很多关注点可能还真是有现实意义的。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呢?
马秋富教授的团队对此做出了一些解释。他们证明,在不同的部位下针,激活的是不同的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低强度刺激足三里,能够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分泌多巴胺等神经信号分子,起到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而高强度刺激天枢穴,则是通过刺激脾脏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来调节炎症反应。
如果分别杀死这些神经细胞,针灸这两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消失。
换句话说,所谓的不同穴位,其实就是能够和不同的神经系统产生联系的身体位置。
这样看来,传统医学里那么多的穴位、复杂的针灸、艾灸手法,可能就是为了保证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合适强度的刺激。
这应该是生物学家能对针灸做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当然,传统医学主要是对经验的总结。既然是对经验的总结,里面一定是鱼龙混杂,因为古代医生很难判断什么经验是真正有效的、什么经验仅仅是偶然的巧合,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打个比方,一包草药煮好喝下去,或者一针扎下去,患者觉得舒服多了,很多时候医生们并不知道到底是草药或者针灸的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又或者患者的疾病本来就会慢慢好转。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研究者一直努力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逻辑重新梳理和检验传统医学的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而我们现在,也同样可以艾灸和安慰剂效应双管齐下,以此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