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偶像是战国时代的说客鲁仲连。这位鲁仲连一生有两次很光辉的出场,都是在大军压境的战场上,用三寸不烂之舌缓解了剑拔弩张的局面,解决了当权者的问题。
和一般的忠臣不一样的是,鲁仲连没跟任何人订立有终身效力的契约,而是周游列国跟各个国君做朋友,事情办成了也不要报酬——为了逃避封赏,他甚至一路奔逃。
说与其富贵却要屈于人下,他宁可穷而自由。这就非常符合李白在出仕这个环节的想象。
鲁仲连的结局是浮槎东海,“海上”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符号,从秦朝开始,东海就是神仙家向往的圣地,这又很符合李白学道的志向。
看,这位鲁仲连正义又有才干,既成功又自由,简直就是李白理想人格的化身。
所以,李白跟大部分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很不一样。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杜甫只想踏踏实实做事,但李白却是处处都要拔尖。
李白的追求,是一飞冲天,就像他在诗里说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海水。’”
第811章 点不连线是碎片
尧里瓦斯突然提高音量,“要飞就一飞冲天,就算不飞落下来了,也能颠簸沧海。这是李白不踏实的地方,但也是他可爱的地方。
他毫不掩饰傲气,自己本来就比别人都牛,又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李白是一个没有家乡的人。他就像空降到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目标,就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他特别自信,他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和世人对立的位置上,有一种一般儒家文人没有的轻狂勃发的自由。
对他来说,任何别人定义的成功都不算什么,他要实现的是自己定义的成功。这种狂傲让他的诗里没有丝毫的自我怀疑,有一种蓬勃而出的强大力量。
从而才能成就他。”
一下子,周围就安静下来了,除了耳边风吹过的声音,远处的喧嚣,虫鸟的鸣叫……
良久,楚丽华才开口说,“此刻,我才真正理解费舍尔那句‘目标一定要大,大到前行的路上出现任何阻碍都无法遮挡的地步,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所有成功人士,都能找到他们相通的地方,相通,就是连接我们知道了的很多的道理的那些点的线。
额……我这句话可能听上去有点绕,我重新解释一下。
乔布斯说,创新就是‘连点’。‘点’是存量,是本来就在那儿但只是散散拉拉在那儿,让我们不以为意、视而不见的资源存量。
而创新就是发现一条看不见的线,用这条线将散乱的点连接起来,呈现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像。
散乱、零碎的点在我们的头脑中不仅毫不匮乏而且高度过剩。真正匮乏的是‘连点’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往往从一个你自以为熟悉的小故事讲起,但小故事里有容易被忽略的历史细节,有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的商业和文化逻辑。
小逻辑反过来或许让你对熟悉的小故事刮目相看,或许让你对略有听说的原理和学说有了真切的感悟。
你的信息和知识存量似乎又有了明显的增量。它能日复一日地帮你打理知识资产,把无序变有序。
把相对碎片化的知识连接起来,完成一个个知识上的‘拼图游戏’。日积月累,这些拼出来的图又有可能作为一个个‘碎片’,拼成更新、更大的图像。”
这一次,更安静了。良久,尧里瓦斯才开口。
——“楚楚说的虽然有点不好理解,但差不多的意思就是我们总是挣扎着去把知道的知识点收集起来,存储起来。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功能,收藏起来。这也是原始社会积累下来的基因遗传。
但是现在这样的存储,就是永久的落灰,再也不会打开看的那种存储。
我们现在挣扎着……所谓‘挣扎’,就是有目标、无方法,自然也是无结果的努力。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自然想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言——‘以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成功’,‘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盼望有不一样的结果’。
还是楚楚上一次说的,创新才是关键。流水线上的工人,就算是重复了一万小时相同的工作,如果不会思考。不会创新。他和一万小时之前的区别就是更熟练了。”
康旭明说出了好些人的心声,“这个段位有点高了,听不是那么懂,不然,还是接着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融汇贯通吧。”
尧里瓦斯和楚丽华互相朝对方看去,都有一种想法,看来,自己理解的还不透彻,没能给他们讲明白。那就暂时不要误人子弟,还是等理解透彻了再重新说吧。
——“那我就接着说刚才说的李白吧。李白的狂傲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命运。中年的李白,两个人生理想,他都实现了。
他来到了权力的中心,也在修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登上顶峰,他看到风景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李白的热情使他不甘于寂寞,李白的纯真却又使他不能妥协。
晃悠了大概七八年。李白学道的时候认识的一位朋友,向皇帝举荐了他。
李白成名很早,诗文很有名气,虽然没当成官,也算是个小名士。皇帝听过他的名声,正好又有人推荐,就索性邀请他入京了。
想起来也很有趣,他想当官的时候没有官当,但真的要去长安了,却反而是学道的朋友促成的。这不能不说是命运使然,他的两种追求第一次交叉了。
李白这次去长安,排场很大,皇帝亲自迎接,说了一些很谦恭的话,这完全满足了他对从政的幻想——以世外高人的身份突然被国君器重,一入局就站在非常高的起点。
来到朝廷后,唐明皇让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书》,也就是后来里常见到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了——这个故事进了戏文,连韦小宝都拿来跟杨溢之吹嘘过,说:‘唐明皇手下有个什么学问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做了出来,只吓得众蛮子屁滚尿流。’
可见它流传之广。提笔安天下,和鲁仲连的口舌平乱感觉有点像。
这么看,李白似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除了写了一两次有价值的文章,李白在翰林院里好像就没有其他的正经事了。
有一些传说,像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类的,好像他天天都在发酒疯。
但实际上,李白过的就是普通官员的日子,一样得早早起床小步跑进宫门,晚上太阳下山还得待诏回家。
在入仕这几年里,李白对自己一直向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到高力士他们四处兼并土地,占了京城近一半的房产。
当权的人不学无术,皇帝也是‘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只顾着玩。
他担心政治上要起变乱,说‘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也直接指责了唐明皇‘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也就是说,纵然有名臣在侧,也是救不了了。
而他自己呢?“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精卫填海既然永远填不完,就只能叼着小草棍满腹悲哀了。”
第812章 仙人也念人间情
尧里瓦斯的语调也随着故事情节而高低起伏,刚才的高亢激昂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然后,他稍作停顿之后,突然有语气低沉沙哑地接着开口了,“原本李白上班的翰林院是个文人扎堆的地方。
他名气大,受皇帝重视,性格又不好,谁都看不上,当然就老有人给他小鞋穿。
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我本来是这么自由自在的人,却天天被一群狭隘的人嘲讽。
这样的日子,他怎么受得了呢。也就两年多,他就坚持不住了。
到达了权力中心,却发现自己什么人都救不了。这时候,学道的想法又开始占上风了。救不了天下,那我还是先救自己吧。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江湖。
李白长安之行是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呢?
我觉得,也不尽然。李白毕竟是一个诗人,长安对李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了李白一个重要的表达利器——就是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