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工作的间隙,人们出去游玩一番,是一种状态的切换,体验也会不错。
但如果每天都在游玩,人也是会烦的,而且边际感受是在逐渐下滑的。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能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并坚持,是多么的重要与可贵,而且,年龄越长,越觉得重要与可贵。
所以,旅行并不是财务自由以后再去,如果真心喜欢,随时可以上路,而且是一直在路上。
但是如果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那么等你真正出去连着玩一个月,就会有想回家好好待着的冲动了。
当然,怎样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并坚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岁月的沉淀。
可能摸索很多年之后,自己才明白,哦,自己真正发自肺腑最喜欢的事情,原来是它。
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每天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直到终老,至于中间财务自由的事情,随它去吧。
钱,本来就是正确做事的附属品,而非我们人生的目的。
所以,财务自由不重要,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才重要。一定要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等到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了,财务自由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说的不是那种什么车厘子自由之类的。而是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满足,对于钱财的追逐就不会那么迫切了。
试想一下,我们一辈子追逐钱财不就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而过想要的生活。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嘛!”
这理论,似乎有点道理啊!
消极吗?
也不是啊!人家确实过得很充实,过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等他们骑马的都上来以后,人就分成了两组,其实,说三组更不为过。
楚丽华和她的同伴们在一起,青云飞带着小七和那一家三口在旁边玩。
至于第三组,就是孟宪祥哥兰芝,跑到更远一点儿的地方去聊聊我我去了。
青云飞他们那一组,带着孩子在叫一些各自路上遇见的趣事。
兰芝和孟宪祥则是过去未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反正关系确定了以后,两人恨不得24小时在一起。
至于楚丽华他们,这次出来不光是为了游玩,心灵的净化也是必须选项。
铺好垫子,坐好以后,是由楚丽华开始先发言的。
——“我很高兴这一次能有这么多人一起出来看外面的世界。上一次我们说了现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将会是我们最好的时代。
当时,作家尧里瓦斯说过。他会和我们分享一下超励志的诗仙李白的故事。
那我们先欢迎他给我们讲一下李白吧。”
——“楚楚,你这是挖坑啊!我的思路都还没整理好呢。”
——“我们不在意,听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讲故事不是作家的基本功吗?我是那么崇拜你的职业,多想有一天成为其中一员。我……”
——“好,那就有我先来开头吧。不过,你的心理学,也是跑不掉的。
我这说的李白,也是集众家所长的拼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李白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这点相信大家都知道。从诗歌语言的开创上说,他其实不一定比得过杜甫,算不上承上启下的宗师——但是,一旦说起我们心目中诗的化身,好像就只能是他。”
第810章 缺点成就了他
——“在我们印象里李白很仙气,李白爱喝酒,会武功,纵情恣意,他的诗也是浑然天成,几乎没有人工雕琢。
诗里的李白,就是真实的李白吗?
当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这么说吧,诗里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而现实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断努力靠近这种理想人格的人。
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简单:一个是出仕,一个是归隐。说的再具体一点,一个是当官,一个是学道。
你可能觉得,这两个追求看起来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两条路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与隐之间进退自如。
造成这样互相矛盾的追求方向,也是和李白的成长环境有关系的。
其实,李白的出身很神秘,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
“李”这个姓是他父亲在路边看到一棵李树以后随手选的。
从一些资料里,我们可以推断他祖上在隋代的时候被贬去了现在的中亚或西亚某地。
到了唐中期,也就是李白很小的时候,一家人违反禁令偷偷跑了回来。因为犯忌,李白从来不太愿意谈起童年的事情。
我们能确定的是,李白从五岁到二十几岁这段时间一直待在四川,虽然后来再也没回来,但他一辈子都在怀念这个地方,把这里当成故乡。
想想《静夜思》里那句“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原本里的记录,诗里的“山月”就是他所思念的故乡,多山的四川。
在李白的自述里,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道家的书了。这是他后来会亲近道家的原因。
他还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岁能写很漂亮的大赋,可见李白小时候有深厚的文史积累,这是成人之后出仕做官的基础。
李白修道和从政这两个追求方向,就是在少年时代的学习里初步形成的。
年轻时的李白很有进取心。离开四川以后,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和大多数唐朝人一样,李白四处拜见名流,呈献自己的诗文,希望有人能举荐他做官。
不过,就算有求于人,李白的态度依然狂傲。比如,他给韩朝宗的文章中说,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么厉害,至于能不能认出我的厉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
求人还这么狂,谁会愿意帮他呢?李白早年的仕途当然不太顺利。一直怀才不遇,他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转向了隐居修道。”
大家都听入了迷,尧里瓦斯这一次停顿的时间长了一些。众人几乎都是看向他的身影,期盼又渴望的等着。
尧里瓦斯很满意大家这样的状况,勾起嘴角,接着说。
——“隐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战争或者仕途不顺时常见的退路。后来的几年,李白都在跟隐士交往,一起谈道。
他说自己要超然物外,实现道家理想。当时的李白在学道这方面也做出了一点门道。
他结交的都是名重一时的道家人物。但因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这些仙长们当回事,跟七八十岁的老前辈也都是平辈称呼。
这是因为,做官和学道都不是李白的终极目标。不管哪条路,对他来说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
李白说,要是出山从政,我就去跟王公贵族分庭抗礼,要是隐居山林,那也要傲视所有隐士。
他对官爵和钱财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展现才华、实现抱负。最好一上来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后再飘然归隐,在人间留下一个神仙救世的传说。”
尧里瓦斯这次停下,楚丽华说一点她的感悟,“难怪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会说:‘风平浪静时人是想不起上帝的,只有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地方,信仰和祈祷才会盛行。’
李白这是仕途不顺了,转身换个路走,结果还是那么狂。还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可不就是这样嘛!出仕了,他也不认同屈原的愚忠,他说:我绝不会为了政治自杀,眼前还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谢安一样隐居就是了。
而说到归隐,他又不认同陶渊明,他说:陶渊明大好的男儿,却一辈子隐居耕田,荒废了自己的才华,也不值得去学。”
康旭明也很受鼓舞,“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突然这么被尧里瓦斯暴露原型,让我颇为感慨,人无完人,就算身体健全,性格上也会有缺点。
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李白才是李白,他才能留下这么多张狂倔傲,气势非凡的诗句。
可以说,也是他的缺点成就了他。”
——“总结的很到位,李白的本质,就是比常人有更浓厚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这旺盛的生命力对李白的诗歌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李白的这一切特点,都是有根有据的。他是照着他的偶像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