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的还有《取消禁止知青内部恋爱和结婚的规定》,这个禁令的解除,意味着年轻男女们可以正常交往,恋爱和结婚,不必再偷偷摸摸地进行地下工作。
对于年轻人来说,与“是否成为正式职工”这种概念相比,可以光明正大地恋爱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曲成圆发现丰收农场到处都洋溢着一股春风,男男女女脸上都挂着和煦耀眼的微笑。
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她的男朋友却远在距离自己200公里外的阿拉尔市,想谈恋爱也没有对象呢。曲成圆只好埋头学习,认真工作,异地恋的单身狗伤不起。
瑞雪兆丰年,雪势一停,农场便要趁机给冬田积肥。春节再没有假期,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要为“促生产、搞建设”而发挥余热。
丰收农场的机耕队又添了几名新人,曲成圆不再是唯一的女拖拉机手,她已经带了三个小徒弟,其中两个徒弟是新一届的女知青。
她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在机械方面领悟能力极高,拖拉机开得溜,各种相关的疑难杂症也能信手处理,收徒绰绰有余。
光是农场那辆嘎斯卡车,在入冬时发动机就出了几次问题,还是曲成圆发现故障的原因:因为气温骤降,管路冻裂。姑娘最后给改换了玻璃水的防冻等级,才修好了卡车。
有了这个契机,顺便跟着司机学会了开卡车,其实上辈子曲成圆就有小型汽车的驾驶证,是货真价实的老司机。
这次只不过顺水推舟,跟着司机在打谷场绕了几圈,妥妥把开卡车技能“学”会了。
收了开拖拉机的徒弟、开拖拉机开卡车,修拖拉机修卡车......曲成圆积攒了好多想跟柏宣分享的成绩。
还有她和柏宣共同做的棉花收割剥离器,成品虽然粗糙了些,但是现场效果很好。
当时柏宣走得匆忙,没能看到收割机在棉花海洋里突突突欢乐收棉花的场景。这些曲成圆都牢记在心里,将来和柏宣见面后,她能说上三天三夜不带停的。
*** ***
曲成圆开着拖拉机,迎着倒春寒的冷风,突突突地在田垦里疾驰。用工作来打发时间,最简单最便捷。
“成圆啊!成圆!”王指导员穿着厚厚的军大衣,站在田埂上呼唤她。
她正在欢快地突突突行进中,王指导员的标配大嗓门也被拖拉机的发动机声掩盖住,她一时没听到呼声。
直到看见远处有个裹成绿色粽子的人在跟自己招手,曲成圆才绕回田渠边,停了下来。
姑娘利落地跳下拖拉机,脸上还蹭着一抹黑色的柴油,“王指导员,你找我有事吗?”
“给你看看。新鲜出炉,还烫着呢。”王指导员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封杂志封面大的牛皮纸信封。
“这是什么呀?”曲成圆好奇接过,刚打开信封就倒吸一口冷气。
等看完一遍信的内容,她觉得不可置信,又重新逐字逐句读了一遍,才瞪大眼睛看向王指导员,“真的吗?!”
“假的!”王指导员轻哼一声,作势抽走她手里的信纸,“第一时间给你送过来,不信的话,老子就没收,把名额给别人好了。”
“诶诶!王指导员!”曲成圆跟着他身后谄媚地笑,甜甜道:“尊敬的领导同志,丰收农场一把手,敬爱的王富贵同志,我信我信,一千一万个相信。”
老王这才停下,笑盈盈把信还给曲成圆,看着又一个即将离巢的孩子,眼里依依不舍,“去吧,飞到更广阔的天空。”
曲成圆笑着笑着,不由自主地红了眼眶。
王指导员拍拍她的肩膀:“孩子,有空多回家看看。”
“嗯!一定会!”曲成圆含着热泪,重重地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敦尼:准备换地图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曲成圆:向着新目的地出发! ( ̄▽ ̄)/
第57章 农学院
墨绿色的嘎斯卡车在沙路上疾驰。
曲成圆坐在这辆被她亲手修好的卡车里, 看着窗外迅速倒退的风景,才有种【已经和丰收农场说了再见,终于出发了】的心情。
临行前一晚,她和郭二妞依依不舍, 两个姑娘聊着聊着就抹眼泪, 整晚没睡。此时曲成圆心情隐隐激动, 不但不困倦,还认为自己能跟着卡车一起在戈壁滩上奔跑。
驾驶室除了司机和心事重重的她, 郑雨泽独自坐在后座, 闭目养神。
乌市兵团早在去年就发出通知,预备从每个农场选出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去阿拉尔市农垦大学专科学院进修一年。
丰收农场的农业机械代表是曲成圆,由王指导员亲自提交的推荐信。
红星农场的优秀青年毫无疑问是水利代表郑雨泽。
200公里的车程一路顺畅, 3个小时后就到了阿拉尔市区。
卡车驶入市区, 曲成圆刚刚平稳的心脏, 又开始扑通扑通跳起来,再过半小时就能见到柏宣了!
见面第一句话,她要说什么好呢?
她是大大方方地说一声【柏宣老师好!】
还是扮成新生出其不意去问路【这位俊俏小郎君, 请问宿舍楼怎么走呀?】
正在犹豫时, 现实很快给了曲成圆回答:柏宣此时不在农垦大学。
春后正是各地的播种繁忙期, 他正往返奔波于不同农场指导防治虫害的工作。
来迎接各地优秀青年的是农垦大学农学院的教授袁清,男人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两鬓虽然斑白,但眼神凌厉。体型宽胖,笑起来很慈祥,学生们觉得他跟弥勒佛似的。
这一期共从塔里木各地农场抽调了七位优秀青年,曲成圆是其中唯一的女生。
她一下车, 就被校园的建筑设计吸引住了,青灰色墙壁的教学楼排列整齐,每栋楼的门梁上方都挂着一颗硕大的红五星。
在丰收农场看惯了只有一层高的土坯房,突然出现满目的楼房,让她不由自主生出一瞬陌生的熟悉感。
“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农垦大学,我是农学院的教授袁清,庾楼袁舫的袁,清澈的清。”
袁清首先乐呵呵自我介绍,“以后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放心来找我。”
后来曲成圆才了解到,袁清其实是农学院的院长,农垦大学的副校长,他当时一点架子也没摆,亲切和蔼,就像热心的邻居。
*** ***
七位新入的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所长,分别插/进不同的班,平时一些公共课也会在一起听课。
男生们两两分到一个宿舍,只有曲成圆一位女生,暂时和农学院的一位女老师古丽住在一起。
古丽是维吾尔族人,家里住在阿拉尔市郊区,为了上课往返方便,平日住在学校,周末回家住。
教师宿舍楼在教学楼后面,男老师住一楼,女老师们住在二楼。
住宿条件比丰收农场好很多,墙壁粉亮透白,一进门就是两张上下架子床,由于只住两个人,古丽和曲成圆各自占了一个下铺,上铺用来摆放行李。
“成圆,提前知道你要来,就自作主张帮你准备了这些盆子和杯子。你如果用不习惯,我再带你去买。”
古丽有一个10岁大的儿子和7岁大的女儿,看到清秀的小姑娘,不自觉就给自己代入母亲角色。
“谢谢古老师,我特别喜欢。”曲成圆自然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古丽已经帮她把常用的日用品都准备好了。
“哎,别客气。最近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学院事务比较忙,等过了这阵,我再带你到阿拉尔市走走逛逛。”
“那太好了,谢谢古老师。”
“对了,柏宣......老师,是不是也住在咱们这栋楼?”曲成圆想了想,又解释道,“我和他都是从丰收农场出来的,王指导员托我给他带封信。”
“你说小柏啊,小伙成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出差。巧了,他就住在103,咱们是203,你跺跺脚他就能听到。”古丽弯着腰没抬头,在帮曲成圆铺床单。
“感觉他挺忙的,不过这里条件比丰收农场好,他应该能很快适应。”曲成圆想听古丽多讲些柏宣的事,故意在话题里提起他。
“我听老袁说过丰收农场,说是去年才住上了土坯房,之前一直还睡在地窝子里。”古丽像是回忆起了往事,“我结婚前写论文时,也在农场住过一年地窝子。”
“诶?”曲成圆没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只能继续应道:“学农业就是得去农场,下田地才能跑数据,柏宣老师不就经常出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