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令他眉头大皱,皇叔请不到的神医,百试百灵的药方,来自长沙的原新野村民。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力,以及郊外民众口口相传的最终效果,都预示着这不是简单的积德行善,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行动,专门针对皇叔,可皇叔本人却毫不知情。
第178章 假仁假义
“阻碍?先生发现了什么?”刘备的小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主公有所不知,前些日子城中出现瘟疫疫情,虽然规模较小,却也引起了民众的恐慌。”诸葛亮斟酌了一下语气,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十分的认真和沉重。
刘备还以为他要说什么,一听这个开头他立刻就不耐烦了:“此事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瘟疫疫情早已结束,民众无不感谢神明庇佑。先生以为有什么不妥?”
“主公可知,帮我们控制并最终消除瘟疫疫情的,不是什么神明,而是来自长沙的神医。”诸葛亮不懂,一向精明的主公为什么会在这件事上这么迟钝呢?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子仲早已请示过我,治疗瘟疫的药方,是他的家奴去长沙求来的。我之所以没有公之于众,就是因为药方来自长沙,却是用这样隐晦的方式得来,若我能请来神医本人……着实可恨!”刘备想起请张仲景失败的事情,心中愤愤不平,不知好歹的糟老头子!
诸葛亮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这里面还有糜竺的参与。药方竟是糜竺派人去长沙求来的吗?刘备为刘禅求医而不得的事情,诸葛亮是知道的。但知道得并不详细。刘备当然不会告诉他自己本来是想将张仲景直接绑架过来。
他知道的版本是刘备被神医拒绝后整日愁眉苦脸,为新野百姓的生命安全忧心。原来这其中还有糜竺的功劳,糜竺是刘备最信任的部下,他对他的信任甚至找过自己,这一点诸葛亮在第一天到新野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因此,了解到时糜竺出手帮刘备解决了瘟疫的麻烦,诸葛亮立刻低头道歉了:“原来如此,是属下多虑了。”
“这事不能怪先生,我这心里也怪别扭的。但是,只要是为了百姓的福祉,我个人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刘备一副悲天悯人的嘴脸。如果寇严在这里,听他这么一番话,估计昨天和大前天吃的晚饭都能吐出来。太虚伪,太假了。
偏偏诸葛亮吃这一套,皇叔心系百姓,爱民如子,如果自己能帮助他兴复汉室,便是造福天下苍生的大善举,将来定能流芳百世。现在的诸葛亮,以前的徐庶,包括将来会到刘备帐下效力的顶尖谋士,听到刘备说这样的话时,智商都被拉低了,都无条件相信他是汉室的希望,是百姓的希望。
实际上,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还是已故的孙坚,吕布等等,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枭雄,群雄割据,说白了都是为自己,跟老百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百姓只是他们处心积虑掠夺的资源之一。
糜竺以前也相信刘备是正确的投靠对象,跟着他有肉吃。这么多年来,他为刘备东奔西走,几乎散尽家财,甚至倒贴了妹妹,本以为刘备即便不感恩戴德,至少也会做对得起他这样付出的事情。结果,令他非常失望的是,刘备辜负了他。
妹妹告诉他,刘备伙同甘氏给她下绝育药,他起先不信,但后来,刘备用卑劣的手段赶走刘封,一并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这让糜竺觉得心寒了。对骨肉尚且如此冷情,何况是外人呢?妹妹怨毒的话语言犹在耳,刘妍从容淡定的笑容还在脑子里,糜竺的心有些动摇了。
也许,是时候为自己和糜家留一条后路了。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人,还有弟弟和妹妹,还有家族生意,许多人指糜老板养家糊口的,自己不能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这个时候,刘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她拿了糜竺的投资却没白拿,不仅当上了长沙太守,糜竺觉得自己是买进了一支绩优股。糜氏米铺成了长沙的官方指定粮食流通渠道。这一年虽然投资不小,但口碑却是赚到了,假以时日,这些投资定能翻倍赚回来。
这次,寇严托糜氏米铺的人将治疗瘟疫的药方事先交给了糜竺,糜竺一开始还不知道这是小姑娘付给他的利息。结果刘备派人求医不得更与其结怨,他才明白这药方的真正用途。寇严派邓艾和几个老乡回新野造势,糜竺立刻就将药方拿出来献给刘备,而刘备处置药方的方式完全在糜竺的意料之中。什么爱民如子,都是骗傻子的。
这其中的曲折,诸葛亮无从知晓,刘备更无从知晓,寇严所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糜竺恰如其分地在她面前显示了自己作为顶尖商人的一面,寇严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他的这个有点。
糜竺在刘备这边刷了好感度,让刘备觉得找到糜竺是雇着驴了,对他加倍信任。为寇严日后更加深入地挖刘备的墙角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糜竺也能在两边受益的情况下不但不暴露反而藏得更深了。这种合作共赢的局面是双方都喜闻乐见的。至于被摆了一道却毫无知觉的刘备,没人会去同情他。
瘟疫的事情揭过去之后,诸葛亮与刘备又聊了一会儿荆州的情形才离开。回到自己的住所,原本淡定从容的表情立刻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愁容和紧皱的双眉。主公这次处理瘟疫疫情的做法,实在是下下之策。
城中的情况还好些,现在在新野郊外,百姓们都在说长沙的好处。去了长沙的老乡们衣锦还乡,除了带来救命的药方和药材之外,还带来了长沙繁荣安定团结的美好氛围。长沙有山有水有神医,有吃有穿有地种。还有带领百姓奔小康的贤能太守,更有两次打退江东侵略者的强大武装力量,和心也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长沙人口不丰,地方却很大,这意味着那里有打量的荒地等着有人去耕种,再加上新加入长沙体系正在扩建中的建昌城,长沙可以容纳的人口数量有目共睹,这对普通民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诸葛亮觉得,事情可能和刘备想像的,完全不一样。
第179章 “大人”了
诸葛亮的担心,只是他一个人的担心,不足为外人道也。始作俑者寇严若是知道了,一定会对他竖起大拇指,不愧是水镜先生和老师共同推荐的人才,有危机意识。不过可惜,他只是打工仔,老板脑子里缺根筋,他智商再高也没有用。
长沙这边,刘琦来之前,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刘琦一来,就连东风都吹起来了。之前周瑜来攻的时候,桂阳零陵二郡非但没有前来救援,还试图浑水摸鱼,煽动地主豪强造寇严的反。寇严一直隐忍不发,现在大公子刘琦驾临,她要老账新账一起算。
兵贵神速,刘琦到长沙的第三天,两封他的亲笔战书就送到了桂阳太守和零陵太守的案头。理由非常冠冕,襄阳对这两个郡一直疏于管理,导致两位太守拥兵自重鱼肉百姓为祸乡里。
再加上这次水灾两边都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百姓减低损失,导致百姓大量逃荒,大部分都逃入了长沙进内。大公子奉父命接手两郡的管理权,两位太守如果识相的,就交出太守大印以及这些年积攒的超出自己薪酬外的财物然后滚蛋,否则大公子不惜大兵压境,也要完成父亲的交代。
两郡太守即便畏惧长沙强势,但要他们交出搜刮的财物却好像要割他们的肉,使他们下定决心反抗到底。不过,这也在寇严和徐庶的预料之中。寇严问徐庶需不需要派兵进行入境围剿,徐庶说完全没必要,只需让黄忠和寇封带着大部队在两郡与长沙的边境线上来回揍上几圈,再派细作将刘琦亲笔信的内容散播出去,让两郡的民众知晓,接下来,就等着两郡自己民变吧。
寇严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长沙其他高层也认为能够兵不血刃扩大地盘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然而出乎徐庶意料的是,两位太守态度非常强硬,不仅派人肃清细作,还纠结军队,试图与长沙分庭抗礼。虽然两郡的民众期间爆发了小规模的起义,但是星星之火难以影响大局。事情一拖就是一个月。
这一天,徐庶来太守府求见,寇严放下手头的事情再书房与他对坐:“老师来寻我,是不是师兄那边,有什么不妥?”“是为师的失误,只想着大灾刚过,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却忘了时间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如果我们给的压力不够,对方就会觉得他们还有机会反扑,这一来一回,浪费了大好战机,平白消耗了那么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