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见状,心下倒也有几分感慨:
到底是宫中女官,一行一止大方得体不说,这一份利落劲儿便极难得了。
两个人各怀心思,笑容却是越见真诚,双双去到无人之处,红药方细细道明事情始末,还添上了方才那妈妈所言,末了又道:
“……奴婢到的时候,四下里空无一人,莫说玩耍的各位小主子了,连个下人都没有。还好奴婢带着的人眼尖,更可巧奴婢带着的人里有精通水性的,若不然哪……”
她摇头叹了一声,没再往下说了。
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叹之中。
想必常氏能够明白。
常氏自是明白了。
此刻的她,面色委实说不上好看。
不过,她在来的路上便已然有了思想准备,是以很快便又擎出笑来,上前两步,亲昵地拉起红药的手轻轻拍了拍:“顾典事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这份恩情,我们不会忘的。”
红药怔了怔,旋即客气地一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话虽如此,她这心里却颇有点不舒服。
就在方才拉手时,常氏悄悄塞过来一枚金锭。
捏着那坚硬冰冷的物事,不知何故,红药总觉得有点儿灰头土脸地。
合着在这些贵人的眼中,她的一切举动,皆不过是为了一个“赏”字。
一刹儿的功夫,她忽然便记起了话本子里瞧来的一句话:
【为奴为婢,是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
此刻的感觉,便是尊严被践踏的感觉么?
红药出神地想着,常氏与慧娘是何时离开的,她亦只恍然有所知。
她垂下眼眸,反复端详着手中金灿灿的物事,头一回觉着,钱这东西,若拿得不舒服了,也挺膈应人的。
用力地握紧金锭,红药想象着将它砸进湖中时那“噗嗵”的一响。
那一声响,想必会是很令人痛快的罢。
她扯动唇角,手腕一翻,金锭落入袖笼。
她又没傻,干嘛跟钱过不去啊?
这钱来得干干净净,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拿点儿钱怎么了?与其丢水里听响儿,不如买点好吃的。
正当红药独立于柳烟深处,努力平息心底那几分郁结之时,国公夫人刘氏的心情,亦颇郁结。
她端坐在水阁之中,身畔是临时支起的玄漆木案,案上只一壶、一盏,再无别物。
水阁风凉,有曲声袅袅而来,悠扬清越,似能化去这盛夏的炙热。
刘氏略略挪动了一下身子。
座上的锦垫亦是临时拿来的,远不及她常用的湘妃竹那般凉爽,然事急从权,也只好先将就着了。
她缓缓摇着手中纨扇,眉头轻锁。
方才常氏悄悄使人传话,道是殷巧慧出了事儿,正由宫里来的顾典事陪着在湖边儿呆着。
便是从那一刻起,刘氏这心里便火烧火燎地,偏外头客人一大堆,好容易方才脱身出来。
所幸他们家地方大,清静之处甚多,这水阁四面开阔,又离听戏之处不远,正合攻守兼备之意,刘氏便叫人布置起来,也算是个说话之处。
“启禀老夫人,大夫人像是回来了。”半启的门扇外,忽地传来小丫鬟轻细的语声。
刘氏摇扇的手一停,转首望向身畔小轩窗,却见那透雕竹叶寿石的窗格里,遥遥地嵌着两道身影,正是常氏并许妈妈,另一位江妈妈却没跟着。
“等她们到了,直接叫进来。”刘氏吩咐了一声,搁下纨扇,心头莫名涌起一丝燥意,捧起案上茶盏,饮了两口茶。
微凉而清苦的茶水入腹,却并不能浇灭她心底燥热,反而如同火上浇油,越添烦闷。
她重又拿起扇子扇着风。
谁来告诉她,究竟该如何安置这个殷巧慧?
只消一想起这孩子竟和老四定了娃娃亲,且还立了正经婚书,刘氏就像一口吞了个苍蝇,浑身都难受。
然而,再一转念,想起那双干干净净的眼睛、那软软糯糯的孩子气的语声,刘氏却又总会心软。
那就是个可怜的孩子。大人的事儿,并不与她相干。
可是,脑子里清楚,这心里却未必能转过弯儿来。
这三年间,刘氏每每思及此事,便觉无限烦难。
事实上,若非为着这件事,四郎的婚事早便定下了,又何至于一直拖到如今,外人还当刘氏挑花了眼,又如何知晓她心里的苦?
心智有缺,这可是大症候,几乎等同于无法受孕。
哪怕这孩子是个手脚残疾的呢,刘氏咬咬牙,也就认下这个四儿媳了。可偏偏地,她先天便坏了心智,才来的时候天天发狂,几个健妇都按不住,如今虽养得好些了,谁也不知她何时会犯病。
找了好些大夫来瞧,都说了,这种病没的治,且还会传给孩子。
若是老四这一支就此坏了血脉,你教刘氏这个当娘的,于心何忍?
退一万步说,即便她狠心认下这门亲事,再让老四纳几房妾室,生下健康的庶子,那么,殷巧慧这个主母,又拿什么去压伏这些妾室?
人心总是易变。
殷巧慧连最基本的自保能力都没有,而国公府四夫人的名号,又足以令最软弱的绵羊,变成吃人的虎狼。
若当真出了丑事,到时候她的四郎可怎么办?
可是,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
虽则殷家的婚书已然被那场大火烧毁了,可国公爷手头的婚书却还在。
刘氏无数次想要毁掉那份婚书,却又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人无信不立。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两种念头,便是刘氏挣扎至今的因由。
到底如何是好?
第265章 兰心
思及前事,刘氏的面色渐渐黯淡了下去,无情无绪地捧起茶盏,又饮了一口茶,旋即便皱起了眉:“这是什么茶?”
“回老夫人,这是从天水茶庄新进的老君眉,送了两匣子来给夫人尝味儿的。”一个模样颇为秀气的大丫鬟恭声说道。
“难喝。”刘氏心头正烦,只觉这茶水苦涩不堪,“笃”一声搁下茶盏,冷着脸道:“回头告诉采买上头的,往后天水茶庄的茶,一律不许再往府里进。”
见她神色不虞,那丫鬟忙应了个是,召来两个小丫鬟,快手快脚将茶撤了,又小心翼翼地问:“老夫人,要不要换上今年新出的春茶您尝尝?这是梅氏百货新到的货,奴婢听说很好喝。”
刘氏淡淡地“嗯”了一声,算是同意了,那丫鬟忙吩咐了下去,不多时,新茶便送了进来。
而随新茶同来的,还有常氏与许妈妈。
“母亲,儿媳回来了。”进屋后,常氏立时屈身行礼。
刘氏忙叫起,命人倒上新茶,又将服侍的都遣了出去,方问:“这是从慧娘那里直接过来的?”
“是的,母亲。儿媳是亲眼瞧着慧娘睡下了才回的。因耽搁了些时候,回得晚了点儿。”常氏垂首立在她座前,一面说话,一面便拿帕子拭着额角。
这一路紧赶慢赶,她早出了一身的汗,衣裳粘在身上,怪不舒服的。
见她脸都热得红了,刘氏心疼儿媳,忙拉她道:“先坐下喝口水,歇一歇,让许妈妈说着便是。”
那许妈妈生得一张四方脸,五官平平,唯一双眼睛透着两分精明,闻言便躬身道:“回老太太的话,慧姑娘这事儿委实是有些险的……”
她三言两语将慧娘落水、红药施救之事说了一回,那厢常氏也缓了过来,便接口道:“余下的还是儿媳来说罢。”
刘氏点了点头,面上看不出喜怒:“成,那就说。先说那两个丫头,她们那时候去做什么了?”
芙蓉与芍药分明有问题,刘氏自是当先问起她们。
听了这话,常氏尚未开言,便先叹了一声,低低地道:“唉,这事儿说起来,真真是……孽缘。”
刘氏闻言,面色微变:“这话是怎么说的?什么孽缘?”
言至此节,心头忽地一动。
常氏又叹了一声,面上神情变幻,有不忍、有难堪,亦含着一丝心有余悸,声若蚊蚋地道:“母亲,儿媳这话您听着便罢,万莫多想。”
她说着便将身子往前倾了倾,道:“慧娘亲口告诉儿媳,说是章大姑娘的丫头突然跑了来,将她的帕子给扔进了湖里,芙蓉和芍药便说去找会水的人来捞帕子,也都跑没了影儿。慧娘等不及,就自己跳进了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