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名著同人)兰波家的女孩(74)

作者:米迦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女主人的侄子贵族少爷雷蒙德得知米娅被赶走之后,找到差点走投无路到要去跳塞纳河的米娅,为她租了一间小公寓,金屋藏娇;米娅生下银行家的私生女,雷蒙德将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私生女送走;

几年后,天真的米娅意识到雷蒙德也只是将她当做情妇,不会跟她结婚,她痛苦的觉悟到“爱情”就是狗屁,有钱人都是没良知的禽兽;她生下了雷蒙德的第一个孩子,雷蒙德十分喜欢这个私生子,给母子俩换了一处宽大的住所;几个月后,米娅当着雷蒙德的面,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在当晚离开新公寓;

但米娅也并没有投入新生活,她辗转找到当年被送走的私生女,却发现那个孩子早已病死;绝望疯狂的米娅纵火烧掉了银行家的房子,银行家与妻子死于纵火事故;而米娅在天色微亮之时,跳下了塞纳河。

*

-->>

; 这是一出希腊悲剧式的,1875年1月,在《香格里拉》日报上连载。

《香格里拉》日报是一份销量不大的地区性报纸,发行量只有1万左右,跟目前巴黎销量最大的政治时事报纸《费加罗报Le Figaro》6万份的发行量相比,就是个弟弟。

连载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巴黎群众有一半都在说这篇。这部汇集了可怜的美女、纨绔贵族少爷、遭人恨的银行家、具有典型意义的妻子,描写了贫穷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尽管篇幅不多),也描写了有钱人纸醉金迷的生活;

米娅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就像掐死自己儿女的美狄亚,这种激烈的感情只应该出现在古代戏剧中,只允许出现在剧院舞台上,而有人将这桩人间惨剧写到里,女主人翁就不再是一个可爱可怜的美人,而成了一个疯狂的残酷的女人,她就没法获得男性读者的喜欢了。

讽刺这部的文章立即出现在《费加罗报》上,作者大力鞭挞作者维塔丽·兰波塑造了一个“一点都不讨人喜欢的女性角色”,这不符合当代法国人民的普世价值观,过于激烈,过于极端,女性不该有这种危险的犯罪思想,女作者本人的思想大概也很危险;

已经将维塔丽看成“自己人”的左拉马上写了一篇观点对立的批评文章,称此人思想狭隘,思维方式还停留在15世纪,并且太缺乏人生经验,维塔丽选择这个素材不是基于希腊悲剧,而是真实事件:一位母亲不忍心重病的孩子继续痛苦,可又没钱治病,绝望得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最后这位母亲疯了,跳河自尽;贫困人民的苦难远比你见过的任何一部悲剧更为令人悲伤,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位母亲的绝望和痛苦,你就是一个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伪人”。

对方坚持认为女性必须“真善美”,女性人物的塑造也要基于这种“真善美”,顶多只能对现实“失望而不绝望”,更不能在中出现女性杀人的情节,这不和谐。

福楼拜不许维塔丽自己写文章反驳,但他拿起笔,有力的驳斥那种对女性的成见。

他其实也觉得维塔丽塑造的女主人翁的性格有点过于偏激,但这是一种包法利夫人没有做到的反抗,杀死自己的孩子意味着跟“过去”、跟“不名誉的婚外情”决裂,米娅的命运本该改变,她应该走向新生活,这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尾,但她给了米娅一个更符合现实的结局:米娅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她懦弱、无助、没有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她盲目的寄希望于贵族少爷雷蒙德,但没有及时发现上流社会的少爷是不可能跟贫穷女孩有什么爱情神话的,阶级出身造成了米娅的悲剧,阶级矛盾永远是尖锐的、不可调和的。

双方的笔头论战进行的红红火火,就连半隐居的维克多·雨果也对这部产生了兴趣,叫人搜集了一份报纸上的连载,饶有兴味的读了起来。

之前维塔丽托人找他要了一条《地狱一季》的推荐词,他是还人情,照着抄写了一份,然后署名,过后就忘了。看到“维塔丽·兰波”这个名字,他才恍惚想起来,之前见过另一个兰波的名字。

《地狱一季》出版后,维塔丽给雨果寄了一本诗集,他看了,很欣慰确实写得不错,没有堕了他这个“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伟岸名头,还想着要给福楼拜写信问问这个兰波跟他有什么关系。

这会儿他又想起来这件事情,干脆一起问了。

福楼拜收到雨果的信之后,叫了维塔丽过去,让她看着回一封短信,附在他的信后面。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太难写了,憋了好几天。

*法兰西学士院(Academie fran?ais)也译做“法兰西学术院”,院士的名额是固定的,只有40人,必须有院士去世才会补充新院士。

法兰西学会下属5个学术院:文学、科学、美术、人文、学术。说是5个学术院都是平行的,但公认Academie fran?ais是终极目标。

Academie fran?ais知名院士——

哲学家、文学家:孟德斯鸠、伏尔泰、梅里美、雨果、缪塞、小仲马;

数学家:傅里叶、基佐、庞加莱;

人类学家:克劳德·李维-史陀。

*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也很流弊的,伯特兰罗素(英国文学家、数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他是20世纪初法兰西最伟大的人物。他提出的拓扑学难题“庞加莱猜想Poincaré jecture”直到2003年才有人解出。他家家境不错,堂弟雷蒙德庞加莱曾任法国总统,雷蒙德的弟弟吕西安是物理学家。

他也是1854年出生,1887年32岁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08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长得很帅,年轻时候的照片像蓄了胡子的瑞恩菲利普(菲利普是个法国姓)。堂弟总统长得也很帅。

第52章 十九世纪灰姑娘

维塔丽的回信不长, 写的很恭敬, 毕竟雨果这么个院士、法兰西文坛小霸王啊不霸王龙的地位在那儿,搭上雨果这个大佬的线,就更好办事了。

福楼拜也很敬重雨果, 很快写好了信, 寄了出去。

雨果给维塔丽单独回了信, 认为她的文笔尚嫌稚嫩, 但已经有了作家的敏锐直觉,是个好苗苗;写作讲天赋,也讲勤奋,还是要多积累、多写,才能写出更多的作品,赚更多的钱。

文学梦, 是没错,但总归是需要奖励的,要么是名, 要么是利, 雨果大佬早就想明白这个问题了。

他没有直接参与这场论战,而是很技巧的在某本文学杂志上写了一篇点评《地狱一季》的短文, 称阿瑟·兰波将会是这20年法兰西最优秀的年轻诗人,一本《地狱一季》足矣证明他的才华,而即将出版的《彩图》也会使得“兰波”这个名字名留法兰西诗歌史。

大佬的用词是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捧了兰波,还不会让人觉得他言过其实, 效果很好,也很显著,毕竟雨果鲜少提携如此年轻的后辈。很多人纷纷到附近的书店预订《彩图》,也一直有人在打听,《巴黎梦》什么时候会发行单行本。

笔头论战进行的如火如荼,阿瑟从牛津写了文章寄回法国,帮妹妹打笔仗。他那篇写皇帝一家在英国生活的纪实报告3月初刊登在《费加罗报》上,写的挺客观中立的,欧仁皇储事先看过,觉得他写的很不错。

国内群众确实对皇室的流亡生活很感兴趣,无论什么时代,“皇室/王室”都是引人瞩目的群体。波拿巴家族在法国国内有很多同情者,还有很多妄想复辟帝国的旧贵族,他们也迫切的想知道皇储的近况。

到了3月中,《彩图》正式发售,诗人小团体和作家小团体一致认为,水平超过《地狱一季》。大概是那种少年的激昂文字在《彩图》中变得平和了一点,不再那么尖锐,而且,难度也稍微降低了,文字更为优雅。

《巴黎梦》的论战仍然在几家报纸上时有辩论文章,并且已经推出单行本的广告宣传,称全文连载完毕后就会在书店发售,时间定在5月底。

兰波兄妹是1875年上半年巴黎文艺界最出名的后起之秀,而阿瑟·兰波又能在伦敦采访到皇后和皇储,写的纪实报告客观而谨慎,法国群众对这对兄妹极为感兴趣,巴黎大大小小的文艺沙龙都在谈论这对兄妹,很是出了一阵风头。

再加上另一份时尚娱乐报纸声称维塔丽·兰波在伦敦结识了皇储,并应邀去皇储的别墅做客(实际是跟很多人一起去的),还说皇后很喜欢兰波家的女孩(实际欧仁妮皇后从没见过维塔丽),很有可能封个女爵的头衔给她(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没准维塔丽·兰波将来会成为皇储妃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