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
他不担心欧仁跟他抢夺维塔丽,皇储的身份在那儿,他不可能跟维塔丽结婚,而维塔丽也绝对不会成为皇储的情妇。但那个荷兰人……该死!他没想到文森特·梵·高被古皮尔公司调去了巴黎公司,梵·高在古皮尔的巴黎公司做了半年,前不久辞职了,跟维塔丽不知道在捣鼓什么。
*
克罗斯瓦庄园,鲁昂,上诺曼底省。
维塔丽放下钢笔。
手酸,没有打字机的年代,一切靠手写,想要从头到尾誊抄一遍稿件还是非常累人的。
跟导师福楼拜那种精益求精、再三删改、不到自己超级满意不会拿出来的态度不同,兰波兄妹都是那种先打好腹稿、落纸基本不会做大改动的写作方式,顶多是在誊抄的时候调整一下段落顺序、替换掉不太合适的词语之类。
阿瑟的半自传体上个月才全部完成,而刚巧,她也是从英国回来之后,将自己处女作的结尾写完了。
她将的上半部拿给出版商看,10月的时候也带给阿瑟看过了。阿瑟狂吹了一通彩虹屁,夸她写的很不错,不过还是打死都不松口给她看他自己的。
哼,不稀罕!写完了不还是要先给她看?
写完之后,自己也很满意,于是花了半个月时间仔细誊抄一遍。因为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复印机,交给出版商之后,出版商会让职员用印刷体字体再次誊抄,将誊抄稿送去印厂,排字工人按照誊抄稿件排出铅字活版,有多少页就要排多少版;先要试印几份,交给印刷厂校对或出版商校对,确认无错字后,正式开始印刷。
正式印刷的速度很快,现在已经是蒸汽印刷机时代,一本3,大概2周能全部印刷完毕;熟练工人一天装订10多本,加上等待胶水干透的时间,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出厂。
一份诗集能卖1作家起印5000本常有,能卖上1万本绝对算是畅销书。《地狱一季》的出版商阿方索先生已经迫不及待跟她签订了出版合同,但谨慎的只约定了2000本的首印数。
没关系,本数其实她不是很在乎,卖得好还能加印。
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也是要的,之前托人弄到了雨果签名的推荐语,照样来上一打名人推荐不是问题;找人写稿在报纸上吹吹彩虹屁,这就跟后世的网络推广差不多,效果也好,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互联网。也因为印刷不那么简便、印刷成本比较高,盗版很少。
福楼拜和左拉都说,要是她的第一本能卖出个基本销量,差不多就是每卖出一本,她能拿到1法郎稿费,卖个5000本,收入在5000法郎到8000法郎之间,那就是一夜暴富啦!
——左拉到现在还没有一本卖出超过5000法郎呢。
维塔丽精明的跟阿方索先生签订了阶段性稿费,印数3000本以下拿一次性的固定稿费,超过3000本不到5000本,再加这2000本的版税稿费;超出5000本,再加版税稿费。
作者有话要说:*5英尺7英寸是170cm,一美的身高;6英尺3英寸是192cm,大本的身高。5英尺4英寸是162cm,斯嘉丽约翰逊是160cm,维塔丽的身高不会增加了,就是160,不到5英尺4英寸。
*1874年12月,兰波太太49岁,欧仁妮皇后48岁,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37岁;欧仁皇储18岁,茜茜的儿子鲁道夫皇储16岁,维多利亚女王的小女儿比阿特丽丝公主17岁;梵高21岁,王尔德20岁;阿瑟兰波20岁,维塔丽16岁,加百列18岁。
*欧仁要是没有死在祖鲁,应该很可能会跟比阿特丽丝公主结婚,维多利亚女王不想让小女儿嫁到国外;公主28岁才结婚,在王室公主来说相当晚婚。欧仁之死到现在都很阴谋论,因为死的太蹊跷了。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10月16日出生,只比阿瑟大4天。王尔德应该跟魏尔伦差不多,也是双性恋,他结婚了有俩儿子。王尔德的另一个情人罗伯特罗斯逃离英国,建议王尔德也逃去法国,但他没走。后来被判入狱两年,高额诉讼费直接导致他破产;出狱后在英国待不下去,去了法国,46岁去世后埋葬在巴黎郊外,几年后移到巴黎市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王尔德入狱后,他的妻子带走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并改姓Holnd。
*左拉直到1876年出版《小酒馆》才拿了9000法郎稿费,一夜暴富。之前他在书店做小职员的薪水是一个月100法郎。
雨果《巴黎圣母院》卖了3万法郎,出版商预付了5000法郎给他。
*查19世纪的文学大佬的稿费把我看笑死了,讲了很多大佬们注水凑字数多赚稿费的趣事。
第51章 巴黎梦
维塔丽早先一直不能确定要写什么。
因为第二帝国的覆灭, 法国掀起了一股“打碎旧阶层”的浪潮, 一批资产阶级新贵崛起,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反应在文化领域, 尤其是创作上, 就是很多作家都开始写反映社会现状、阶级矛盾的作品。其实这股浪潮早就开始了, 《包法利夫人》就是取材于真实事件、经过艺术加工的反映现实的作品。
爱玛的命运代表了欧洲一小部分女性的典型命运:她们试图改变命运、提升阶层, 天真又虚荣,愚蠢的相信“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却遭到社会阶层更高的男性的无情戏弄和冷酷抛弃。
《康素爱罗》有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包法利夫人》却冷冰冰的讲述了一个可悲的残酷的现实故事。《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无不是反映阶级矛盾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影响力是跟整个欧洲全民识字率提高分不开的。
印刷机的出现和发展引发了文化教育的大革命,印刷物变得廉价快捷, 随之出现的报纸这种媒体形式成了最受欢迎的普及读物,大仲马是最早得益于报纸普及的作家,他收入不菲, 产量极高, 与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通俗作家。
写可能会小富,但要做到一本暴富, 为数极少,只有不停的写作才有可能。福楼拜的作品不多,是因为他有庄园的收入,所以经济压力不大;他没有一心想进法兰西学士院的野心,功利心不强, 也不喜欢政治,总得来说是比较佛系的。
说到阶级差异,维塔丽深有感触:历史上的阿瑟·兰波不就是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折腾不已吗?还有梵·高。兰波家和梵·高家虽然是温饱不愁,但困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的经济不佳,两位天才都无法一直专注艺术。
左拉虽然早年在书店做小职员,可100法郎的月薪也足够他一个人在巴黎生活,要知道,1300法郎的生活费足矣维持一家四口在巴黎过上饿不死的日子,就知道这个时代的法郎购买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左拉一年有1200法郎的薪水,一个人肯定能过的不错。不过当然了,谁会嫌钱多啊?钱么,当然是多多益善,而当他明白写作可以一夜暴富,怎么可能不为此而努力。
而像家里有点社会地位、经济不错的王尔德、福楼拜、塞尚、德加等人,都能专注的从事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成名成家,衣食无忧,艺术生命更为长久。
要是能活到60岁,谁想30多岁就去见上帝啊?
维塔丽一直在为如何提高自家的社会地位而苦恼。
这年头,出版诗集实际是很少能赚钱的,像拜伦那样,在英国出版诗集第一版就能卖出1万本,也算是独一份了,在他之前和之后没有再出现类似的现象级作品和现象级诗人。一般诗人能卖出500本诗集就算是热门,卖出1000本算是畅销;法国因为人口数量比英国大,但相对富裕家庭的数量差距不大,《地狱一季》能卖出1000本,出版商都觉得是惊喜了,好歹算是小赚,阿瑟也因此拿到了800法郎的稿费。
稿费多少在初级阶段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一本还算热门的诗集,从此以后,法兰西文艺界的大门就真正向他打开了。
成为诗人和作家,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提高社会阶层的途径。
而现在流行的题材,也会是反映阶级冲突、人性本质的那种作品。
悲剧,人间惨剧,越悲越好,越惨越好。
*
维塔丽·兰波的第一部 书名为《》。
贫穷的小城女孩米娅16岁来到首都巴黎,正值第二帝国的鼎盛时期,她先是在一位银行家的郊区别墅找了一个女佣的活儿,很快因为聪明能干,跟随女主人去了巴黎市区;银行家在外面包养了情妇,偶尔才回来一次;当银行家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花言巧语引诱了米娅,米娅怀孕后,被愤怒的女主人赶出了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