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停下了脚步。
这弹得似乎是一首古曲,听着不似荆楚之地的调子,倒有几分齐曲的味道。这曲调初听几分哀恸,细细听来,却夹杂着一股报国意气,像是在感叹生不逢时,乱世壮志难酬。一曲终,我向着刚刚琴声传来的方向走去,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没想到却是诸葛亮。
他依旧是一袭士子的青衫,身边一位看着约莫十岁的孩子正缠着他说:“尊兄这首曲子都弹过好多遍啦,就再给良弹一遍《高山流水》嘛!”二人见我来了,皆是微微一愣。
这孩子大约是马良,马家小四,而现在听见声响从孔明身后探出的小脑袋,应该就是马家老幺马谡了。马良看起来好像不记得我了,那马谡更不必说。
马良好奇问道:“你是谁?”我笑着说:“上次来你家还给你带了你想要的小弩,你还缠着姐姐给你做袖箭来着,这么快就忘了?”他的小眼睛一霎亮了起来,跑着要来抱我,我笑着拿出前几日做的袖箭。少年于是直接忽略了抱我而是拿起了袖箭细细把玩。
我将诸葛亮身后的马谡抱起,让他和哥哥一起到一边玩,这才和他说起话来。
原来诸葛家和马家也是世交,诸葛亮进城来一是来取交付给马家大哥的琴,一是来把弟弟均送到马家的学堂,他则要去江东寻找旧友,不料被马家小四缠着弹琴,这才在院子里弹了一曲。
我问他:“你方才所弹的曲子叫什么?听着有几分齐地古曲的味道。”
他回道:“确是齐地的古乐府,名叫《梁甫吟》,是一曲古丧歌。”
我听罢摇了摇头,他好奇问:“为何摇头?”
我回道:“虽是丧歌,但在下却觉得,诸葛兄弹奏的此曲更像是伤时之作。”
他饶有兴味地问我:“何以见得?”
我坐在他身边的石头上,道“适才我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虽不知唱词,但初听曲调哀恸,细听则有少年意气之感,只是哀恸过甚,少年意气为哀恸的曲调压制,颇有时运不济,意气难抒之感,叫人听来深觉惋惜。”
他微一颔首,竟开口唱出了曲辞来:“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曲调和琴声一样,曲辞讲的却是齐相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果然。
“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之哀吟。”我轻叹一声。
诸葛亮双目亮亮地看着我,笑着点头,“亮这曲中意趣,阿良不解,姑娘倒是听了个十成十。”而后又问我:“姑娘男装打扮来拜访,却是何意?”
我便将自己要去会稽见白楚一事告知了他,他说正好徐庶、孟建、石韬要和他一起先在荆州游历几日,而后他与孟建要一起去江东,便邀我同行。我想着白楚邀我半月后见,我此番出游正也打算到各处寻访,此行正好同游,岂不美哉!便答应了诸葛亮同行的要求,只是请求他莫要戳穿我的女子身份,这样做事也方便些。
于是我便随着诸葛亮,到城中的一处客栈安顿下来,傍晚时分,才见到他的几位朋友。
徐庶和石韬年岁皆长,我便以兄长相称,孟建则比我年长两岁,性子跳脱,他很是有趣,不愿我以兄长称,觉得这样显得自己老气横秋,我便直呼其名,倒也不拘。
我同他们说我是在庞德公处偶然识得诸葛亮的,今欲往江东游历,恰可与他们同行。诸葛亮相邀同游荆楚,我也愿畅游山水,于是我们五人便相携作伴。
荆楚的山水清雅明朗,我随着他们,倒不拘于拜访名士,游玩山水,还常常在田间陇上和农人聊天,询问农事季候,收成赋税,或者是帮着他们收拾农具,做些水车便利灌溉。他们四人正为一水车而烦恼时,我凑上去看了看诸葛亮手中的图纸。
孟建和石韬认为用风力带动水车较为方便,诸葛亮和徐庶则以为人力更为重要,毕竟最需要灌溉的时间多在夏天,而荆楚之地的夏季常常无风或微风,若以风力催动岂不是夏日便一无是处。但孟、石二人又觉得人力催动图纸上的机括实在是过于劳累。我自小跟着白楚,常常研究器械的制作,白楚曾跟随墨家一派习过机括,于是便有很多巧思。我跟随白楚的这几年,除了兵法之外,最多修习的便是这机括制造。
白楚的教学以兵器为主,我却自己常常捣鼓些别的,有可以拉磨的小人,黄家庄子的风力水车,以及一些运输的木制工具。我看着图纸思量了一会儿,便加上了两个小构件。
“好了!”我搁下笔略显得意的看着他们。
他四人看了看,孟建还未看出门路,便问道:“这,有何作用?”
我还未回应,徐庶便说:“白小弟所加的这两个物件,既可以让这水车在有风力的时候自行运转,又减少了交接之处的阻力,所以无风时亦可被人力带动,且更省力。”
“不仅如此,这样一改进,也可以减轻风力带动时的阻力,使得效率更高。”诸葛亮在一边补充说。
孟建这才恍然,一脸佩服地看向我,兴奋地拍拍我的肩:“白小弟,你可真聪明啊!”我也笑着说:“孟建你也可以啊!我这简单的两笔添加愣是没看出什么来!”于是我们五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声音响彻在麦田的空中,微风带着笑声,惊起阵阵麦浪。
待我们把图纸交给村中的匠人之后,时近傍晚,农人纷纷归家,我们便在田埂上寻了一处地方坐下。
初夏时节,还有习习谷风。我们聊着时局农事,或是自己游历时见到的山水风光,或是荆州的风土人物,聊到兴起的时候,徐庶还起身舞剑,我四人看他剑光起落,击掌叫好,也起来奔跑追逐。待到累了,便躺在田间。诸葛亮看着我们东倒西歪,笑着坐起,抱膝长啸,我也起身坐在他的身边。他唱着古曲《梁甫》,指着孟、石、徐三人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石韬躺着看向他,问:“那你呢?”诸葛亮只是笑着没有回答。
孟建亦问道:“那白小弟呢?”我不妨被提到,便愣了一下。接着就对上了诸葛亮含笑的目光。我看着少年的双眸,突然红了脸,好在之前的奔跑带来的红晕并未消退,天边的晚霞也做了遮掩,这羞怯之意便被藏起。
他看了我片刻,转头说:“英丫头啊!也许可以成为我的知己吧!”
石韬笑言这算什么仕进!孟建一直看着天空,沉默了好久,待到霞色快要收尽的时候才轻声说:“这怕是我最后一次与诸位同游荆襄了,此番回到襄阳,我便要回家了,去北方。”我们四人沉默了一会儿,我听见身边的诸葛亮开口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他声音清越,我看着霞色勾勒出他侧颜的轮廓,而后天色骤然一亮,又瞬间暗下来。
回到村中借住的地方时,我们五人都显得有些沉默。
休息了一宿,次日本打算去附近的一座小山游玩,村长却带来了一封信件。诸葛亮看到信件后目光黯了黯,说家中有急事,要归家了。徐庶也挂念着家中的老母亲,便说和诸葛亮一起回乡。诸葛亮把要给朋友的几封书简交给了孟建,嘱咐他和我一同到江东去。于是我们便在村中各自告别。石韬挂念着我们的水车,便说要在村中多留几日。
和孟建一起奔赴江东的时候,诸葛亮向我抱歉不能作陪,我则担忧他家中的变故,嘱咐他早些回家。于是预计七日的荆州游学便匆匆散了,我和孟建赶到汉江坐上了船之后又过了数日,一日清晨我在甲板上吹风时,却听到一人唤我“阿月”。转头看时,却是今年生辰前刚刚见过的桥家大娘子,桥若。
作者有话要说: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三国志·周瑜传》
下一章开始走江东线啦!
《三国志》里面的二乔确实是二桥,下章就二桥称呼了。
下章主要是女主视角,会有另外两个美男上线啦!
期待那位“美姿颜,好笑语”滴~
第3章 逢知音
桥若对我说,她和桥蓁姐妹二人随着父亲自皖县到江东拜访一位远亲,三人现在都在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