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哥读的是什么专业?”曾文芳听出他话里的遗憾,话里话外都是对她的羡慕,她对那个肖社也生出了几分好奇。
小刘长叹一声:“我学的是资源管理专业,所以,我才会被分配在人事局。”
赖处长笑了:“小刘啊,你在我们唐主任面前就嫌弃我们人事局,别被她下发到信息室去,到时候,你看得眼花缭乱,没处透气,就只能埋怨自己啰。”
小刘急忙嘿嘿笑道:“唐主任,我可没有嫌弃我们人事局。嘿嘿,我们可是把握着整个通讯社的人事调遣权,谁不羡慕我们呀。再说,我刚才的话还没有说完呢,肖社可是通讯社著名的拼命三郎,跟着他,也很辛苦的好不好?”
唐诗音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道:“你可别吓坏了文芳,如果吓坏了,肖社要找人算账,可别找我。还有,快到午饭时间了,等会儿你带文芳去吃饭,然后带她到午休的宿舍。”
然后她又对曾文芳道:“文芳啊,你的原材料与证件已经被肖社拿走了,留在这里的这些,是存档用的。肖社会复印一份,原件他会交还给你。
《经济参考报》在十楼,整个单独的十楼,都属于经报社的,你到时候直接去找肖社就可以。”
“好的,谢谢唐主任。”
“不客气,这是我份内的事。”
曾文芳刚才已经知道,通讯社有两间食堂,一楼一家,顶楼一家,八楼以下的员工在一楼吃,而九楼以上的员工到顶楼吃。
午休的地方,也是按楼层分的,一层两个休息室,一个男休息室,一个女休息室。比如她,分配到了十楼,那休息室也在十楼。不去休息室的员工,也可以在办公室伏桌休息。
午饭时间是十二点钟至一点半,下午两点半上班,五点半下班,早上上班时间是八点到八点半,到得早的员工,比如八点或八点十分到的,可以去食堂吃早餐。
这样的安排很人性化,当然,这主要是指行政人员与内勤人员。而出外勤的人员,早上出去,只要任务完成交付好了,不必按这里的时间安排来上班。
曾文芳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很满意,当然,那是在还没接到肖社布置的任务之前。再工作一段时间,她才深有体会,小刘口里所谓的“拼命”,比起东湖的张市来,还要过之而无不及。
第五百六十七章 惊喜与郁闷
食堂的饭与大多数学校饭堂的饭菜差不多,不过这里不用钱,属于员工福利。听小刘说,也有些富家公子、小姐吃不惯,会让家里或者酒店、餐馆送饭菜来。
这些人一般会在办公室旁边的茶水间吃,不会来这里跟其他人一起挤。也有人自己带了饭菜来,那可以用茶水间的微波炉热一下再吃。其实,解决吃饭问题的方法还是多种多样的,让文芳不必担心。
曾文芳摇头苦笑:如果知道她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小刘应该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她一个农村出来的人,还会吃不惯食堂里有肉有汤、有菜的午餐吗?
当然,她知道小刘陪她只是工作,对其他新进的员工,小刘也会这样介绍。而她,也没必要把自己的事情跟他说。
吃过午饭,小刘带她上了十楼:“每层楼最靠左边的两个房间都是休息室,第一间是男休息室,最里边的那间是女休息室。当然,各部门的主任,也就是厅级以上的领导,他们的办公室里面都有单独的休息间,他们不必来这里跟大家挤。
也有一些单独拥有一个办公室的领导,办公室里没有休息间,却有沙发,他们可以直接在沙发上躺一躺,午睡也不过不是一个、半个时辰的事情。有些人干脆不睡,伏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下,然后就开始工作。”
曾文芳连连点头,递给他一瓶自制的喷雾剂,道:“今天辛苦刘大哥了。这是新的润喉咙的喷雾剂,你试试,挺好用的。”
小刘接过,递给她一张报到证,指了指休息室,有些不好意思地道了谢,飞快地走了。这小姑娘送他这样,是不是觉得他话太多了?说了这么多话,必须要用这个润喉的东西?
他有些郁闷,但想起曾文芳一路上笑盈盈地模样,他又觉得自己想多了,这姑娘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
他拧开那个小巧的东西,朝喉咙上喷了一下,顿时,一股清新、凉爽的薄荷味道遍布了整个口腔,他不由舒服地深吸了一口气。
这下,他知道了,这姑娘绝对只是感谢他。这么好的东西,确实是他如今最需要的。
十楼《经济参考报》社长办公室。
肖庸去顶楼草草地吃了点东西,就回了办公室。他没有进休息间,而是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曾文芳的资料。
上午,他是抱着随便看看的态度去开这个会的。一般情况下,年后的人员调整,很难找到合用的人才。因为,被调用的人,有些是一些部门觉得这位员工的专业不适合在本部门工作,有的是这些人不能胜任本部门的工作。
而这些被弃用的人,他根本不可能要。只是,没想到随便走一趟,竟然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沈文芳。
嗯,应该叫曾文芳,因为,除了户口本、临时身份证,以及调令上写有“沈文芳”这个名字,其他的资料,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有一些省级以上的获奖证书,里面写的都是“曾文芳”。
还有那些从报纸上剪下来报导,也是署名“曾文芳”。他记起来了,前两个月,京都沈家一连三天,都在权威报社刊登声明,说明 “沈琴”不是沈家女儿。
后来,沈园举行大型宴会,通讯社也派出记者去参加了这次宴会。因为,在这次宴会上,沈老爷子亲自把“沈园”捐赠给国家。这一消息,传遍了整个京都新闻界,许多记者写了好些报导,报道这则消息。
另外,据说,沈家还利用这个机会,为家里的大孙女——文芳小姐举行订婚典礼。
文芳小姐?那不就是这个曾文芳或者沈文芳吗?订婚典礼?这个姑娘才多大?怎么就订婚了?
肖庸为自己能意外挑到一个人才而开心,可是,想到曾文芳订婚的消息,他心里又稍稍有些郁闷。
看了一眼她户口本,出生于1974年9月,不是才25岁吗?就订婚了?要知道,他都31岁了,还没有订婚呢。
唉,肯定是农村那些早婚的风俗害得她这么早订婚,从户口本的内容来看,她是家里的长女,一定是父母闹着要她早点结婚,她才不得已,先用订婚来搪塞家里人。
肖庸这样想着,心里又舒服了不少。他并没有意识到,人家的这些私事,其实与工作没有半点关系。他只需知道,他多了一个下属,一个可以不用培训,直接进入工作状态的下属。
只是订婚吗?其实,订婚只是他回忆起年前沈园那次宴会的信息,他没有注意到,人家的户口本上,分明盖上了浅浅的两个小字“已婚”。前两个月刚订婚,肯定得过一年半载才会结婚吧?不然,举办那么大的订婚仪式干吗?
这是大家的惯性思维,说起来,不但他如此,另一个看过曾文芳资料的唐诗音也是如此。
他看了看手腕上的表,觉得时间过得有些慢。他看了曾文芳写的好几篇稿件,越加迫不及待地期待上班时间。两点半,曾文芳就应该会来找他了吧?这次,她应该能认出他来了吧?
对于早上在电梯处,后来在走廊处碰到曾文芳,而曾文芳没有过于关注他,他心里是有些不满的。回到办公室,还特地去休息室的穿衣镜那里瞄了一眼,发现自己还是那样风度翩翩,还是那样丰神俊朗。
这个曾文芳是怎么回事?好像对美色一点儿也不在意的样子。对了,沈家人长得不赖,从曾文芳的外貌来看,曾文芳的父母肯定长得好看。
还有,沈家人?沈家与王家是姻亲关系。王家人,肖庸那可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因为,他出国留学的时候,与王家嫡系的孙子王明远是同学。王家人虽然远走他乡,但受骨子里的爱国思想左右,他们家的子孙,母语都学得很好,对祖国的发展也很关注。
不过,肖庸邀请过几次王明远,希望王明远回国发展,王明远都推辞了。肖庸也问过,要不要他帮忙带信给沈家,王明远也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