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爹爹是不会走的。他会像我的祖父,曾祖父,每一代塾师一样,将自己的一生留在这里。那是责任,也是宿命。
在家里住了两日我就走了。越久越不舍得,而我不得不走。
回到府中,许多陈设已经被收了起来。公子在书房抱着书卷放进当地的大箱子里,见我回来,倒是很高兴:“回来了?坐车累不累?你歇歇再收拾东西罢。”
“不大累。已经定了什么时候走么?”我答应着,还是不由自主上前帮忙。
“嗯,十五就动身。”
我坐在马车上,挑起帘子凝视着那堵墙。我想起后院光滑的石阶,书房里的金鱼,铜镜背面的花纹;还有那座小屋房檐下的冰凌,沉重的石磨,温暖的灶口。我用什么来怀念你?我给你眷恋的眼神,犹疑的脚步,频频的回首;我给你一个此后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公子轻声问我:“在看什么?”
“可惜那些凤仙花。”
“到了新的院子再种。”
我点点头,把帘子放下了。“会有桂花吗?”
公子笑了一下。他知道我只是想吃桂花糕。“今年如果没有,明年一定会有。”
禾城离姑苏并不太远,只是我们浩浩荡荡带着许多的行李,不免慢了一些,还在驿站里歇了一夜。我在马车里昏昏欲睡,直到外面人声鼎沸,一声吆喝把我惊醒:
“阿要买西瓜哎~~~”
睁开眼,就对上公子笑吟吟的眼睛。他还是那么端端正正坐着,低头看我:“听见西瓜,就醒了?”
我被他瞧得怪不好意思的,转过身去掀帘子。为着是在街上,也不好光明正大地露脸,我就小心翼翼掀开一条缝儿,偷偷往外看——两边店铺林立,行人衣着轻便,还有少年穿着鲜亮服色结伴出游,肆意说笑。
那卖西瓜的已经过去了,倒是还有卖栀子花和卖绣活儿的。我看了一会儿,才发觉这么伸着脖子探头探脑怪像个小王八的,也就老老实实坐好了,给公子倒茶。
“怎么不瞧了?”公子含笑问我。“现在不瞧,下次出门可就不知是何时了。”
我笑道:“方才瞧见马车上下来一位小姐,带着丫头,大约是来买首饰?”
“怎的?我回了母亲让她出门也带着你好不好?”
我笑问:“为何不能是公子出门带着我呢?我也可以打扮成阿福那样的小书童。”
公子的目光落在我脸上,欲言又止。他想到了什么似的,笑着摇摇头:“不像。”
我蹭过去坐到公子边上,摇摇他的衣袖,试图撒娇:“哪里就要十成十的像了?姑苏这样大,明珠就不想出去走走吗?我把脸遮上,明珠说我貌丑不能见人好不好?”
公子却笑着抽出衣袖,道:“不好。先生说君子当持身正,我不说假话。”他想了想,又补充,“太假的话。”
我眼珠一转,又美滋滋起来:“公子是说我不丑吗?”
他笑起来,“不丑,很好看。”
小姑娘任是被谁夸好看都要高兴的。只是我高兴归高兴,却觉得这话有一点熟悉——这不是我给院里那只猫顺毛哄她吃小鱼饭的语气吗?
到了院门口,我率先从马车上下来,原地先蹦了两下活动筋骨;随后公子也下来,与我并肩瞧这别致陌生的院落。
夫人与主君在前,管家边走边回事。我随便听了一耳朵,只知道这原是一位大员的别院,只是前不久被调回京中,便将这院子交给下人转卖,价钱要的不高,许多东西也不及带走,可以说是十分实惠。
公子的住处就在上房东边,比原先的要小一些,但雅致许多。因夫人吩咐箱子先别都打开,只取日常要用的东西出来,故而草草收拾过后,我就沉迷于引逗廊下窗前挂着的那只管家新买的鹦鹉。浑身雪白,脑袋上却有一撮鹅黄的羽毛,十分聪明可爱。
我逗他喊“公子”,叫了几声,却把公子本人喊出来了。
他在我身后笑道:“你对它喊什么?不知道的人,还只当这鹦鹉是你公子呢。”
“可是要教它说话,不喊几声怎么成?”我成心又叫了它几声“公子”,果然公子也不依不饶,对着那鹦鹉一声声叫“冬香”。
若是旁人经过,想必一定觉得我二人对着只鹦鹉互唤十分怪异傻气。我和公子几乎同时意识到了,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公子之前说‘玩物丧志’,是不是要把鹦鹉送去夫人那儿?”我拿着小瓷罐给鹦鹉喂食,又恋恋不舍,“这儿挂着只鹦鹉,从月洞窗望出去还挺好看的。”
“你既然喜欢它,那就留下吧。”
我笑问:“公子这会儿不怕它打扰你念书了?”
公子笑道:“你在我边上的动静可比它大多了。”见我鼓起嘴来老大不乐意,又故意道:“不是么?”
我更不乐意了,想顶回去又不知道说什么,一时竟然憋屈到无言以对。见我这样,公子笑道:“好了,不逗你了。这一路也累了,我去睡一会儿,你也歇歇。”
晚间去正房用饭,夫人道与主君已经商议定,于三日后“拜访”卫家大郎与二郎夫妇,至于二老愿不愿意见他们,就要另论。
“明珠,到时候还要见你几位堂兄,可千万不要失礼了。”夫人嘱咐着公子。“行一和行三的是你大伯家的,行二的是二伯家的。还有几位小姐,大约也会见到。你一向不大记得女孩儿长相,冬香看着些。”她转而又叮嘱我。
公子分不清院子里丫头婆子,这我是知道的,也是因为这个才一向人少——说实话,未长开的小女孩一样的打扮,的确让人眼花,我也有时叫错。倘若真搬到一起居住,将来一定是热闹又忙乱,这让我又期待又紧张。
阿翁和老夫人一定会喜欢公子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不知道往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呢?
第13章
卫家世代簪缨,府邸便不是寻常富户可比的巍峨气派。我跟在公子身后打量那漆朱大门,不由自主就屏着气,连脚步都放轻了。
门口等候我们的仆从固然是尊敬的,领头一个妇人自称是大夫人身边人,上来就很亲热地请安道乏,引我们去正厅,口中说“我们夫人和二夫人,几位郎君、姑娘早上就盼着,方才老夫人还念叨,可巧就到了”。我心想这可算是大场面了,不知要有多热闹;只是将来若是日日如此,大约也很令人头痛。
瞧见迎面是一座嵌寿山石屏风的时候,我知道这大约就是正房了。果然转过屏风,高悬的牌匾上写着“荣安堂”三个字,镂花石砖铺就的路两边整整齐齐站着垂首的侍从。
两个年轻丫鬟高高打起帘子,扑面而来一股凉意。我低着头略微瞧了眼角落,果然摆着冰盆,上头还垒着瓜果——大约只是借一点清香。我并不敢抬头四处张望,因此只发现了地砖中央各自镌刻着不同字体的“寿”字,是令人咋舌的精致奢侈。
绕过又一扇十二折的镶黄玉大屏风后,就有许多人说话的声响。我抬起头,便见好几个年轻丫鬟笑着上来问安,簇拥着我们到了堂前。
只见原本坐在乌木美人榻上一位鬓发花白的老妇人站了起来,两边红木椅上的青年妇人见状也站了起来,一齐看向我们。我被这满屋珠翠华服迷花了眼,懵懵地随公子下拜,然后眼看着这位老妇人向公子伸手:“来,到祖母这里来。”
夫人忙道快去,又与两位夫人见礼。瞧着更威严些的那位道:“一向不曾见过三弟妹,今日一见,倒像是故人远别重逢。”
另一位瞧上去温柔些的,便笑道:“不仅大嫂如此,我瞧着也觉得亲切得很呢。”我便知这是卫家二郎的夫人秦氏,威严的那位是苏氏。
老夫人拉着公子到榻上坐,不免问些几岁了一路是否劳累的话。见她出声,众人也都住了口听她说话。
公子答了几句,老夫人笑着说道:“澈儿这孩子文静,像他父亲小时候。”
苏氏笑道:“想必是阿泽阿浚太过吵闹,因此母亲瞧着咱们这位小郎君格外喜欢。不过倒也不怨母亲偏心,媳妇瞧着也觉得比自家那两个活猴儿好。”
老夫人笑道:“你这话说的,好像我不疼他们几个一样。这几个孩子哪儿去了?方才还说叫去。”说着就让人去请。
不一时来了三位年轻公子。公子站起来,待他们向老夫人请安后各自问好。我在一旁用心记着,那当中身量最高的唤做卫泽,与最小的卫浚同为苏氏所出,都有着一双和母亲肖似的方形宝石眼;秦氏所生的郎君唤做卫洵,举止最文雅轻缓,只比郎君大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