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公主搞事日常+番外(57)

作者: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姚崇罢相之后,自然从四方馆内搬了出去,左右他前次的病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便又回到了罔极寺借住。

源乾曜再次来到这里拜访,心情却大不相同。

在他身前,还摆着今日圣人赐下的二百匹绢。

“……有了圣人的赏赐,这罔极寺,姚公想必也住不久了。”

看在姚崇的面子上,姚崇的两个儿子在赵诲的案件中并未受到惩罚,但他们受贿的劣迹却是明明白白的。只要是知道案情的官员,对于姚彝、姚异两位姚郎手里的资财自然都是心中有数,这时候再看他们的父亲住在罔极寺的举动,就不免让人觉得姚崇有借此邀名的心思。

故而源乾曜此言略有些不妥,若是姚崇敏感一些,难免会以为对方这是在讽刺自己终于有能够光明正大置产的钱财、不必再藏着掖着了。

“汝明这是看不上老夫啊,”姚崇果然听出了源乾曜言语中的小刺,但他和他的对头张说一样,都有一颗从不怀疑自己的心,“可汝明以为,有些事情,即使不是老夫去做,难道便没有别人去替圣人圆了这个面子么?”

源乾曜沉默了。

“更何况,你们难道就是真心以为,太庙这事有什么大不了?嘿!太庙真要有灵,早该塌在武周代唐的时候了!你们不过是总想着要限制圣人的权柄,不能让圣人为所欲为罢了。若老夫今日还是宰相,也要和宋相干一样的事。”

“可惜,老夫今日不过是备咨询的闲人一个,自然也不必再有这些考量,说两句大实话,就能为圣人分忧解难,也不违背老夫的良心,这岂非两全其美?”

姚崇说得百无禁忌,源乾曜听得冷汗都要下来了。

“姚公的意思某明白,”源乾曜艰难地开口,他不太想承认自己“犯颜直谏”的时候也不是全无私心,“但将这件事扯到祥瑞上去,还是有些太……指鹿为马了吧?”

姚崇抬了抬眉毛,满脸的不以为然。

“京兆府要配合将作监和工部修缮太庙,姚公在御前说的话圣人都直接对某说了,否则某也不会上门拜访……姚公的意思是,太庙四室朽坏,非但不是警兆,反而只是因为先前京兆府在修缮养病坊时,所用的奇石卓有成效,故而祖宗感念。此次朽坏,便是祖宗提醒,让圣人用同样的水泥为宗庙重修殿阁,也是以吉物告飨宗庙的意思……这、这实在是——”

“一语中的,见人之所未见。”姚崇老神在在地点头,“对吧?”他拈须轻笑。

源乾曜对这种厚脸皮的人无话可说。

开元五年正月十八日,李馥终于坐上了马车,跟随浩浩荡荡的人马前往东都洛阳。

慢吞吞地行进在路上,李馥也终于知道了太庙事件中,她爹的面子是如何圆过去的细节。

这都是八卦的扣儿为她打听出来的。

李馥十分感动,给不务正业的扣儿同学加了一份寒假作业。

“……姚相公真是个人才。”李馥抹了把脸,心情复杂地感叹了一句。

有他这一句话,他们老李家的宗庙就要由水泥来修了,水泥太庙搭配大唐原装大屋顶——多么和谐的北京西站画风!如果这是个成就,李馥觉得自己绝对是最快拿到的穿越者。

只不过,在审美上,这个成就绝对会被同行鄙视到下辈子的!

李馥在心里捂起了脸……

长安和洛阳相距不远,但因为队伍庞大,等皇帝一大家子和随行的勋贵重臣到达洛阳的时候,开元五年的正月刚好过完。

李馥跟着皇后,在洛阳大内太初宫内安顿下来。

太初宫比大明宫还大,蜿蜒的谷水穿过宫苑,在宫殿的西北隅浇灌出九洲池浩瀚平整的湖面后,继续向西,流入太初宫外的西苑。

站在湖边,李馥望着东南方向那座恢弘壮丽的殿阁。

“铁凤入云,金龙隐雾。据说,即便在洛阳城外百里,也能一眼看见明堂。”豆卢居士站在李馥身边,她同样望着那座女皇当年花费巨资兴造的正殿。

据李馥肉眼估测,明堂的高度,大概在九十米到一百米之间,在这个年代,明堂毫无疑问是个建筑奇迹。

每次来到东都,李馥都要为这座宫殿内壮美的建筑感叹良久。

不过,豆卢阿媪的感慨应当和她全然不同,毕竟,这座宫殿也是她和阿翁当年被软禁的地方。

第46章 塑料父女情

李隆基在抵达太初宫之后不久, 又马不停蹄地带人去了西苑, 从这里开始的广济渠, 就是大唐连通南北漕运的起始点。

别管自己的大臣都是怎么看待自己坚持东巡这件事的,李隆基自己清楚, 他至少有一半原因是想亲眼看看这边轨道的使用情况。

至于另一半么……

嗯,确实在长安待得有些闷了。

“宋卿觉得如何?”他问身后的宰相。

宋璟第一次看见有轨马车这样的东西,他从广州过来的一路上,刻意和前来迎接他的中使不交一言,但等他到达长安之后不久, 他就有些后悔了。

刚到长安的时候还好, 他尚未觉得这里和他离开的时候相比,有什么变化。但不过在长安修整了两日, 他就已经从下人和前来拜访的同僚口中得知了去年一年内发生的大事, 更是亲自去书馆和褚无量和马怀素两位学士整比群书的地方看了看, 当时就觉得大开眼界。

他出外不到六年, 怎么长安的变化就这么大了?

还有, 长安早有了这么好的装帧法子, 怎么都没人写信告诉他?!什么?廷硕你说张说那贪财鬼在岳州那鬼地方窝着都知道了?!

宋璟当场就怀疑起了自己的人缘,并把当时向他介绍这些情况的许国公苏颋看得怀疑人生。

对了, 除了书馆和蝴蝶装之外, 那些飞书之类,又都是怎么冒出来的?

原来如此,原来是因为一次马球比赛冒出来的……

跟不上时代的宋相公心中很有紧迫感,这次随驾之前, 他还特意叮嘱了家中的老仆,一定要将他离开这段时间内的马球消息和西京小报都买到,以往的飞书,若是还有流传的,也一定要尽可能地收集。

连西京小报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宋相公有多么求知若渴。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宋璟此时看见广济渠码头时的惊讶。

宋璟不是第一次拜相,早在先帝景云年间,他就以吏部尚书的职位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也就是说,他是以尚书省吏部尚书的实际职位,同时掌管中书门下两省的政务,并主管全国官员的任命。

景云年间那次入主政事堂的经历虽然不长,但他依然借此了解了整个朝廷运转起来的方方面面,而罢相后的这些年,他更是辗转地方,经过多次外任,他对国计民生的细节问题,都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从洛水到黄河、从黄河入汴河、又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最后由江都入海,这条水路上舳舻相继,万里连樯,每年由江南为关中输入至少百万石租米,抵达洛阳的运粮船何止万艘!

这些经由官船运来的百万石米粮,都要经过广济渠这座码头卸下,先统一运往皇城东北处的含嘉仓城,再从那里出发,改用陆路的方式运抵陕州,在那里重新被装上运粮船,继续沿黄河运往长安。

这一路会如此波折,都是因为装满粮食的漕船必须绕开由洛至陕的水路上,三门峡河道中砥柱的险关。

故而,毫无疑问,每年运送漕粮时,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耗费最大的一步,就是由洛至陕的这一段陆路。

若非这一段路耗费相当巨大,往往到了朝廷承受不起的地步,皇帝也不必频频来到东都巡幸,反倒成了人来就粮,而非粮去就人了。

所以,宋璟虽然只是看见了从码头到含嘉仓城这一段路上的“有轨马车”,在演示时装上重物风驰电掣的模样,他就瞬间明白,若是由含嘉仓到陕州的这一路上,也能够修建起一条类似的“轨道”,那么由此省下的花费,每年恐怕都不在数十万贯之下!

回望皇帝暗含笑意与自豪的眼

神,宋璟深深地躬下身去:“此诚社稷重器!是圣人与万民之福!”

“宋卿也这么认为?那真是太好了!”皇帝意气风发的声音从宋璟的头顶传来,“宋卿快请起来!”正值盛年的皇帝一把托住了步入老年的宰相的手臂,将他扶了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