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的最后八年+番外(64)

作者:江东阿玥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说完,心里想到那些朝臣,不禁摇摇头。或是因为时代之缘由,思想太禁锢,一心以“汉室正统”自居,此话虽不算错,但太为坚守而不动转圜,不要说“复兴”二字,就算是稳住现下安稳恐怕也难啊。

安静的书房中,我听得诸葛亮幽幽叹了口气。他道:“就连你也明白的道理,这些数十年的朝中老臣却还不曾明白。”

我“嗯?”了一下,心想这是夸我还是贬我?我想我似乎也不比他们差呀。

“打开门罢。”诸葛亮朝我说:“让他们进来。”

我看他有些无奈,心想搁现代有句话叫“带不动的猪队友”,恐怕与现下情景也有几分相似了。也罢,让诸葛亮与他们好好辩一辩吧,要说起来,那年诸葛亮跨江游说江东,舌战群儒,英姿勃发。如今老当益壮,众位大臣估计也不会是他的对手。

作者有话要说:

歪文好难写,今天之后继续正剧风格(我呸,不可能)

么么哒。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蛋咩咩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8章 出使(二)

那日朝臣告退后,诸葛亮连夜作《绝盟好议》一文,经汉中与成都两地朝臣们传递阅览,终于逐渐平息了不满之声。事实上,这其中多得是只会蛮说“不可”而说不出为何“不可”之人。而诸葛亮的这篇《绝盟好议》,细细读来,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特别是最后一段提到的“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向刘禅与朝臣深刻阐述了此时盟好孙权之关键意义,也因此得出了“权僭之罪,未宜明也”的结论。

在我看来,甚至不输于当年三顾茅庐时他对刘备提出的那篇《隆中对》。

纷繁复杂的乱世,都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最近粮草调度等事日益频繁起来,白日里,除了厉兵讲武,诸葛亮与杨仪详谈次数也多了许多。那个叫姜维的年轻人,自第二次北伐起就时常左右不离诸葛亮身侧,他两人走并肩走时,还颇有些父子模样。我曾听姜维私下管诸葛亮叫“老师”,诸葛亮对这个徒弟也是青睐有加,弄得我都有些羡慕起来。

我曾在夜里闲暇之余闲庭漫步,于长廊上遇见姜维,他忙不迭上前行礼,被我制止。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也不过二十七、八岁,我比他还小,怎么可以受他的礼。踏着月光,他走上前,步伐刚劲有力,带着一股年轻人特有的桀骜意气,让人不由眼前一亮。

“将军已娶妻否?”我见他玉树临风,一派爽朗英姿,不由八卦起来。

“在下还未娶妻。”姜维说着,倒是有些窘迫和拘谨的看着我。

这是我才感到自己的唐突,哪有上来就问人家娶没娶老婆的?

为了掩盖我的冒失和尴尬,我掩嘴严肃的咳了两声与他说:“嗯,要抓紧啊。”

姜维愣了一下,点点头说:“是。”

但马上他又反应过来,回我道:“男子汉大丈夫,自是先以□□定国为本,若来日随丞相定了江山大业,汉室得以复兴,到那时,维再考虑娶妻生子也不迟。”

他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丝毫不觉他是近半年才归附于季汉的,这口气听上去似乎他一直都是季汉中人,已然将复兴大业揽到了自己身上。我心想诸葛亮的魅力、或是说,劝降、洗脑功力已然如此深厚?硬生生将一个魏国将军拨到了自己阵营中,还□□得如此之好。

我一时不知还能回他什么,只好各自行礼离开。姜维走后,我独自闲逛,又听得一阵琴声,这琴声熟悉又陌生,是许久未听到了。

沉郁,空灵。

能在这偌大相府中肆意弹琴的,还能有谁?

我寻着琴声慢慢走着,此时阳春三月,并非那日深夜大雪,意境也微微有了变化。

待到他一曲弹毕,我即刻鼓起掌来,道:“许久没听到大汉丞相弹奏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听。”

诸葛亮瞧是我,笑着哼了声:“你觉得好听,可曾听出了我琴声中有何意啊?”

我见他难得展颜一笑,便也来了陪他说趣的兴致。

“像我这般粗俗的人,自然听不出什么,只觉得好听便是了。”我道:“当年司马懿在西城下听丞相弹奏一曲,不也被吓得夺路而逃么?可见丞相曲中之深意,也不是谁都能妄加揣测的。”

我这一连串彩虹屁,又哄得他笑了笑。

“真好。”我说:“大汉丞相笑起来,真好看。”

“又贫嘴了。”他并不吃我这套,伸手端了茶来喝。今夜月光淡淡地,隐约透着凄清,倒是很像他。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我忽念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这句,看他遥望月亮,又说:“丞相曲中之意,或说丞相心中所想,也可以概括为这八个字吧。”

“看来你不仅喜欢曹丕的诗,还喜欢曹操的诗。”他看我,说。

“说不上喜欢。”我身子前倾了倾,双手交叠,趴在琴桌上也看着他说:“只是借他人之诗说出丞相的心事罢了。这首《短歌行》亦是曹操时任丞相,南下赤壁途中所做。那时他的目标就是统一南方,结束纷乱世事。因此将南征视为‘明明如月’,盼望着有朝一日触手‘可掇’。彼之心境如现在的丞相你,不也一样么?”

诸葛亮听了,继而拨弄起了琴弦,那琴声低沉得要命,听了未免使人陡增伤忧之感。

“孙权称帝后,局势将更为复杂。”诸葛亮忽然说。

“可眼前,亮却不得不这么做。”他长长叹了口气:“不知先帝若在,见到此时形势情景,又会作何感想。”

“先帝知了,也只会夸你有决断。”我仍保持着趴在桌上的姿势,与他慢慢聊着:“你们兵法之中不也曾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吗?在不利于自己的时期里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将利益保到最大,你已尽力。局势现在也已一片豁然开朗,不必忧愁。”

我知道他叹气的点是什么,承认孙权称帝,对大汉正统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对方此番挑衅,还只能应承下来,不容拒绝。虽我们都已分析得清楚明了,但,内心对于这个决定,还是会感到有所屈辱吧。哪怕是将来灭魏功成,面对已然称帝的孙权,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这回,让我去东吴吧。”我沉默了片刻,对诸葛亮说。

果然诸葛亮一听,脸色都变了,道:“不行。”

“为何不行?”我问。

“不行就是不行。”他简单明了的拒绝我。

“你是担心我,是不是?”我坏笑着,与他说。

他正襟危坐,瞥我一眼,有些不自然,想了想,回我说:“出使东吴这样的重任,自当找一个能担此重任之人,你这么冒冒失失地,嘴笨又不稳重……”

说到这里,他好像自己也编不下去了。

“我嘴笨?”我盯着他问,我看他是想试试我的嘴到底笨不笨了。

眼见着我坐直身子,不断靠近他,他往后闪躲,道:“这里是室外……”

“那你让不让我去?”我又靠近了些他。

“不让。”他仍旧义正言辞的拒绝。

话音刚落,我即刻就要将他扑倒在亭中了,他只得低声喊了句:“等等。”

我这才松开他,问:“等什么?”

“给我一个你必须去的理由。”诸葛亮说。

理由嘛……其实我只是想回江东看看了,这一别又已过了半年,有些想念那边的人与物了。再者,也愿于蜀吴两地交好之事上尽一尽心力。

“你还记得那密信是谁带给你的?”我对诸葛亮道:“消息既由我带来,也该由我带回,方可显我大汉之诚意啊。再者,我与孙权多少算有些旧交了,我去了,多少也能增进吴蜀情谊嘛。”

想了想,我又说:“孙权后宫终,我认得一个步夫人,她为人温婉善良,颇得孙权喜爱,她上回有庇护我之恩,此回去,也该报答她些。再者,与她笼好关系,也可让她在孙权吹些两国交好的枕边风啊。”

边说着,我暗自思忖了这番话,觉得自己还真是能编扯,连步夫人都被我拉出来挡枪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