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的最后八年+番外(59)

作者:江东阿玥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听他提起“权欲”,先是想到了李严,这句话,或也有感慨李严之意。而后又想起徐州,对于曹操屠城之举,恐怕是所有徐州百姓、同样也是诸葛亮人生里的至暗时刻吧。

“你喜欢曹丕的诗?”诸葛亮转而问我。

“嗯……”我答。此时诸葛亮完全没有了朝堂之上铿镪顿挫责骂曹魏的语气,而只是以一普通人的语气在与我交流问询。

“为什么喜欢曹丕的诗?”他又问。

“曹丕的诗……很好。”我答,“或许是与他有相似的心境,相似的体会吧。”

“哦?”他有些好笑,看着我,“你与他,天南地北两个人,何来相似。”

“丞相可曾看过曹丕的《杂诗》?”我解释道:“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再或者,他《大墙上蒿行》中的最后两句:‘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这些,都是现世的悲凉,读着他的诗,仿佛就能亲身感受到这些悲凉,亦是我现□□会到的,便也从中感受到了他作诗时的用心与真诚。”

“悲凉?”诸葛亮看着我,有些惊奇,“你小小年纪,为何会觉悲凉?”

虽然我也近二十六了,但是在诸葛亮面前,还真算是“小小年纪”。

为何会觉悲凉?这倒将我问住。若是再年轻些时从我嘴中说出“悲凉”二字,那一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没有过经历,自然不会晓得,那所谓悲凉,是会让人心生抑郁与无可奈何的。

而我现在所感受到的悲凉,不过都是从眼前这人身上发出的……

作者有话要说:

说起诗文,想起郭沫若那句:“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令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是啊,若他只做个闲散文人,大约,也是个高产诗人吧。

水一集~

第63章 生日

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诸葛亮身体慢慢好了起来,气色相比初病那段时日,也改善了许多。纵使他还是一如往常的忙碌,但,我在他身边之后,终归吃饭等诸事还是有规律了许多。

眼见着是秋收,诸葛亮与一干幕僚又开始忙起了“筹度粮谷”、“供给军食”等事宜,有几回夕阳西下时,我与他漫步在汉中乡野的田埂上,那金色的阳光漫天洒下,他走在我前头,整个人都带着柔和的光彩。

汉中这块地方原本就是个盆地,水利等资源都较为丰富,自从诸葛亮设立“督农”一职后,屯田事业更是发展得轰轰烈烈,那些无主的荒地,也趁着这一次机会开垦了出来。就连勉县东二十五里皆为丘陵地带的黄沙地区,也成了屯田之所。只是因为丘陵地势的原因,诸葛亮把这一地域划入了“冬水田”的范畴。

冬水田是什么?起初我也不懂。直到有一日和他去到那里才亲眼见着了。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它全靠冬季贮水而不灌田,田内有五条不规则形田埂,又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六个田块,较为神奇的是,这稻田与池塘中都繁养了许多鱼类,如草鱼、鲫鱼,更有甚者还栽植莲藕等植物,可谓一举多得。

不由感叹,诸葛亮脑子里,都装的是什么啊?为什么大到治国理政,天文地理,小到躬耕治病,甚至于做馒头包子这类的东西,他居然都懂得。

在我的潜意识里,汉中的秋似乎不同于成都的秋,是什么改变了呢?这里远离朝堂,诸葛亮虽仍在忙碌,但大多数时间都流窜(什么形容)于乡野间,或厉兵讲武,出去透气的机会多了些,免得如以往一样,不是朝廷就是相府,在屋里憋闷着,倒也不好。

我见他身体、气色都恢复如初,心里高兴许多,他最近几日也常常挂着笑意,想必是对收割的进展颇为满意,虽没有言说,或许他心里已经开始计划起了第二次北伐事宜了。近日成都那边刘禅的旨意也下来了,虽宽抚了几句,但还是同意了诸葛亮“自贬三等”的要求,降其为“右将军”。其实诸葛亮的名望与权威已在朝野立起,并没几个人真的以他为“右将军”来看待,如费祎等人,私下还是唤他“丞相”。

诸葛亮对于降级这件事并不太在乎,面对费祎等人叫法的坚持,诸葛亮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其随意。转眼到了八月廿三,这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个生日,我看他一直有着做不完的活,想想还是不要与他说了,自己默默纪念一下就好。

让我意外的是,这日他早早的起来,简单处理了一些事务后,见我从外边端了茶水进来,忽问我:“愿不愿与亮一起出去走走?”

我头一回听他这么说,先是怔了一怔。诸葛亮看我呆在原地,又说:“要知道,大汉丞相的闲暇时间可是十分难得的。”

我怔了三秒后,开始小鸡啄米式的点起了头。

诸葛亮换了件常服,时隔许久,终于又见他穿那件月牙白的直裾了,入秋后早晚有些凉爽,于是在外边又搭了一件深色的罩袍。

走了不知多久,我眼前忽然出现了一片旷野平原。虽入了秋,大片青草已经陆续枯黄,但仍漫山遍野开满了一种紫色的小花。如若这花只单开一两朵,不觉有什么,如今它们成群结队,铺天盖地的开过来,煞是好看。我蹲在地上摘了一朵细细打量,听得诸葛亮说:“这花常见,名叫‘酢浆草’,别看它小,全草入药,还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疾的效用。”

我一边看花,一边听诸葛亮逼逼叨,心想和这人出来,不仅可以观风景,还可以长知识啊。

诸葛亮大约知道我是个不受教的,多余的废话也不想说,他招了招手,示意远处几个随从上前。这时我才注意到那随从一前一后过来,手里各牵了一匹红棕马,一匹高大些,另一匹略矮小些。

“你不是一直想学骑马么?”诸葛亮对我说。

我听了,略张大了些嘴巴。

原来,他都记得?所以今日,他是带我来骑马的?

“第一回,就先骑这匹小马吧。”他从随从手里牵过马,走到我面前。

马儿倒是很听诸葛亮的话,温顺的被他牵引着。我在他的引导下努力爬上了马背,他帮我牵着马,先慢慢走了一段。身后两个随从还要跟着,我不怀好意的瞪了他们一眼,对他们做了一个“滚”的口型,那俩人见我表情凶神恶煞,只好停在原地眼看着我和诸葛亮越走越远。

“夹紧马腹,握好缰绳。”诸葛亮见我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又恢复到了老学究现场教学的状态。

“哦……好,好好。”我应着他的话,一边努力摆正自己摇摇晃晃的身子,现在能不使自己跌下来就已经很不易了。

我看着他一丝不苟的的教着,认真的神态,又开始想入非非。

“咳!”他见我盯着他,严肃的咳嗽了一句。

我回过神,赶紧牵好缰绳,眼神从他身上挪开,望向前方。

就这么边走边教了一会,基本要领我也掌握了一些,却觉得在马背上呆了这么会儿已然一身酸痛。诸葛亮听了,笑我说:“那是你姿势不对。”

说罢,他引来另一匹红棕马,翻身而上,动作非常顺畅。他不顾我羡慕的眼光,坐在马上,教我说:“勿要与马用反力,不要坐得太实,身体应随着马的步伐节奏摆动。”

“再试试。”诸葛亮朝我示意。

我有点不敢,只轻轻拽了一下马的缰绳,这马纹丝不动。

诸葛亮看了我的动作,不由一笑,说:“轻踢马腹即可。”

我迟疑了一下,于是按照指示轻踢了一脚。

——这马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见状,我不高兴了,心想马儿你只听诸葛亮的话而不听我的是吗,我才是你的主人啊。于是又踢了一脚,仍旧不动。我有些恼了,第三下加重了力道,诸葛亮刚要制止我,已来不及,只见这一脚下去,马儿果然跑了起来。

只是,跑起来的速度,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要不是我下意识的抓紧了缰绳,估计我已经被甩到地面上去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