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有琴声,却能听到琴声。
“诸葛亮。”我嘴中喃喃:“他们去见你了……带着荣光。你接到他们了么……”
北风呼啸。
绵竹失守,大势已去。消息传来,无论官员百姓,道路左右,无不听闻嚎哭泣涕之声。
我走在熟悉的路上,不知不觉到了蜀宫门外,官员来来往往,都是一脸衰败苦痛之相。站在宫宇外面,打量着这高墙,想起过去诸葛亮进宫奏事,常常入夜才回来。那时候我亮着灯笼等他,他回来时总是略带疲惫。
大汉一亡,这里又会如何呢?
正散漫的回想着,混乱中听到有人喧嚣:“黄皓无耻小人,奸险之徒!都是尔等操弄威柄,才至今日覆国之祸!我等为大汉臣子,有何面目去见先帝啊!”
说罢,就要拿头往墙上撞去。
“承祚不可!”来往官员看到,急忙把他拉了下来。
我走上前去,见一片混乱,见那人不过三十岁的年纪,被众人劝下来,瘫在地上号咷哭泣,场面着实令人感伤。
“承祚。”
直到他的哭声逐渐小了下来,我与他道:“陈承祚。你是陈寿?”
“你认得我?”平静下来后,陈寿问我。
“那时你与思远共事,来府上时,见过一两回。”我道。
“原来是老夫人。”陈寿听了,站起来就要行礼。
“那时候常听思远提到你。说你文笔精妙,爱读《史记》与《汉书》。”我道。
“微末伎俩,实在不足挂齿。”陈寿摇头叹息,“如今国破家亡,寿不能为国家效力,实在无颜苟活。”
“并非如此。”我摇头,不赞同他的话,“每一国都有它曾经的荣辱兴衰,除却大汉,魏国、吴国也一样。今日覆国,既有天命,亦仰人为。你既能下笔成章,又文采斐然,为何不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供后世流传参考呢。譬如今日你以为黄皓酿祸,那么后世见了你所记录的,便会以此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我见陈寿陷入深思,只最后与他道:“记住,你会是一个好史官。”
——————————
尾
咸阳门的城墙上,寒风凛冽,异常寒冷。
到处是哭声。我知道要不了多久,魏军就会从咸阳门进来,达到成都,大汉最核心的地方。
刘禅将会如何?与我无关,我也并不关心。
让我感到痛心疾首的,是那些远赴征战,不再回来的人。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七八年的时间里,诸葛亮数次从这里出发,踏上北伐征途,最后飘逝在了远方的秋夜。
听过蝉时雨这个词吗?
将众蝉齐声鸣叫比成落雨,蝉们将剩余的生命似烈火一般燃烧,发出最后的怒鸣。
说的就是他们。为季汉献出自己的每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们,季汉作为仅有的一州,三国中版图人口最少的一国,断然撑不了如此长久。
恍然一梦啊。
我站在城墙抱琴远眺,苍茫的大地上,到处弥漫着悲壮。
便让我也加入其中吧。
我低头望了望琴,他安静的躺在我的怀里。
——丞相。
我微笑道。
继而飞身从城墙一跃而下。
【全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的最后,全文终于在今天结束了。
这是我从一开始写文就定好了的结局。
季汉之所以可以在历史上有着相当的存在感与迸发炽热光芒,都是因为有这些前赴后继,一心向汉,不抛弃不放弃之人。他们的默默坚守,使得在丞相身故后,将季汉的寿命延长了近三十年。当然,这三十年,也大部分要归功于丞相生前打好的基础。
每每读到他们的故事,总是涕泪横流,感慨不已,甚至觉得,每一个配角都能组成一本新的故事。
悲壮,悲怆。
感谢大家愿意看这个故事。30多万字,断断续续写了近一年,灵感是从去年冬天到成都时,见到春熙路ifs下的那株银杏树开始。中途有反复思量,修改,甚至抛弃,但好在还是坚持写完了。虽然这是第一次写小说,也是因为丞相,所以愿意写,文笔不好,还有漏洞,请大家多多包涵。
异世通梦,恨不同生。
永远的遗憾。
(还有番外……)
第118章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著作
陈寿:《三国志》(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诸葛亮(著)、段熙仲,聞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14年11月
诸葛亮:《诸葛亮文集译注》,巴蜀书社,2011年03月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全卷,线装本
诸葛亮:《将苑》,全卷,线装本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张大可:《张大可文集第九卷三国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
何兹全,张国安:《三国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01月
耿振东译注:《管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石磊译注:《商君书》,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余明侠:《诸葛亮评传》,PDF版
白杨:《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03月
马伯庸主编:《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王永平:《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14
张程:《大谋略:三国外交智慧书》,现代出版社,2013年01月
王永平:《孙吴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年09月
刘德增:《秦汉衣食住行》,中华书局,2015年3月
2、论文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沈伯俊
《诸葛亮形象三辩》,沈伯俊
《略论三国形成时期的外交》,张大可
《“蜀科”考》,谭良啸
《解读诸葛亮遗言遗命遗表,领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谭良啸
《高风亮节“百代楷模”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沈伯俊
《厉行法治“赏罚严明”,谈诸葛亮治国之道》,谭良啸
《木牛流马考辨》,谭良啸
《三国文化与成都》,沈伯俊
《一代廉相诸葛亮》,沈伯俊
《为诸葛亮析疑辩诬》,沈伯俊
《诸葛亮“自表后主”考析》,谭良啸
《诸葛亮道家形象探原》,谭良啸
《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沈伯俊
《明君与枭雄论刘备形象》,沈伯俊
《孙吴建国的道路》,田余庆
《必须全面客观地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成就——从北宋苏轼的议论谈起》,余明侠
《从武侯遗命安葬看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影响》,郭清华
《从《三国志·蜀书》看蜀汉刘氏集团的治蜀思想和实践》,李纯蛟
《从褒斜道路况探“流马”功能》,刘洁
《从出土文物谈诸葛亮在汉中的军屯》,郭清华
《后诸葛亮时期蜀汉政治探究》,陈弘毅
《简论诸葛亮对各家思想的综合》,于联凯
《姜维入蜀与诸葛亮的攻守策略》,施光明
《论勉县出土的三国文物》,郭清华
《论三国鼎立的地理基础》,宋杰
《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防御战线》,王栋亮
《论孙刘联盟》,孙启祥
《蜀道与三国》,孙启祥
《略论魏蜀吴建立前对其政权合法性的宣传》,付开镜
《浅析诸葛亮治国实践对后世的影响》,白杨
《孟达事件与诸葛亮治蜀》,白杨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白杨
《孟达事件与诸葛亮治蜀》,白杨
《三国时期外交人才述论》,刘国石
《蜀汉封爵制度考论》,宗亮
《蜀汉行政建制研究》,罗开玉
《蜀汉时期汉中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的分析》,刘丹睿
《孙权帝业研究》,周莹
《孙权武昌建都称帝探析》,舒德进
《孙吴武昌军镇的兴衰》,宋杰
《孙吴相关历史问题研究》,高永涛
《西汉长安的丞相府》,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