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的最后八年+番外(117)

作者:江东阿玥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不是牵绊。”姜维迅速打断我,“维早已将大汉当做自己的家,兴复它,是维的事业,亦是唯一愿望。这一点上,维与丞相是一样的,并且,从未变过。”

“苦吗。”

“不苦。”

“可希望渺茫。”

“维愿用命去换。”

“若未成功呢?”

“便是天命。”

姜维顿了顿,继续道,“但天命未至,维就愿意拼死尽一尽人力。”

这是姜维离开成都前,我与他的最后一次对话。从建兴六年我第一次在汉中见到他,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都老了。我见他一袭白袍,宛如还能看到三十年前的那个青年将军,策马扬鞭,冲阵沙场。那几年里,他一直紧紧跟在诸葛亮身边,形影不离,一刻也不肯分开,比诸葛亮与诸葛瞻在一起,更像一对父子。

如今他说不后悔,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话,却不免让我落下泪来。季汉到了如此地步,主上蒙昧,江山岌岌可危,可还是有这样多人愿意为了它前赴后继献出自己的生命。蒋琬、费祎、董允、陈震、邓芝……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连名字我也叫不上来,史册也从未有过记载。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忠志之士吧。他们每个人或许都不是白璧无瑕,各有优缺点,可是同心向汉,誓死效忠,这一点,他们至死都未变过。其中一大部分人,甚至是以他、以大汉丞相为此生唯一的光与榜样,在他去世那么多年后,仍旧苦苦追随,不肯放弃。

这是古人的魅力啊。是仅仅属于这个时代独有的情感,因为这份情感,这个时代的乱世也变得与其他时代的乱世不那么一样了。

景耀六年,秋。

魏国将领邓艾率领精兵自阴平沿景谷道,南出剑阁两百多里,凿山修栈,穿过无人险域,奇袭江油。

蜀将马邈投降。

江油失守之事迅速传到成都,上下震动。

我几乎是推门闯进诸葛瞻的书房。

诸葛瞻正在收拾案上的书简,顺便将那些画也都封存好,置在高架上。他见是我进来,虽有些惊讶,但还是面带笑意向我道:“母亲怎么亲自过来了。”

“听说你要去绵竹。”我竭力保持冷静。

“是,原本打算收拾了行装就即刻去回禀母亲。”诸葛瞻回道,平常的话语,听不出一丝凶险。

“阿瞻。”我唤他。

“娘。”他亦回应,躬身行了个礼。

他就是这样,一直都是这样,行事作风都是一派的恭敬守礼。他小时候不像尚儿一样常同我撒娇,他更习惯一个人待着,习惯一个人沉默。那时当大家看到他说“这便是诸葛丞相的儿子”时,他会略带骄傲的扬起头来,只是年行长大,再遇到有人如此说,他只是惴惴不安,有明显的慌乱。

“这些画很好。”

说着,我随意从案上拾起他还未来得及封存好的画稿打开,上面都是山水、花鸟。诗意浪漫,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内心,他从未展示给别人看。

“闲时的一些拙笔小作……”诸葛瞻慌慌张张的从我手上拿走了那些画,迅速卷了起来。

“若是太平盛世,你该是一个好画家。”我赞道。

“母亲谬赞了。”诸葛瞻有些尴尬,声音也低了几分。

“去绵竹,是你自己的主意?”我问他。

“是。”诸葛瞻点头。

“为什么?你不是一向与姜维……”

“不。”诸葛瞻摇头,回我道:“邓艾奇袭江油,绵竹是我大汉最后一道防线,若绵竹失守,一切都完了。”

“那也还有其他人,为什么非得是你?”

“为什么不能是我?母亲。”

诸葛瞻和姜维一样,用了一个反问的句子来回复我。

我动了动嘴,心里意识到了此番危局的不寻常,不知道应该如何劝阻眼前的诸葛瞻。而他,仿佛已经铁定了心思。

“前线已有了姜维……”

“可他也没有料到江油会被夺。”诸葛瞻沉默一阵,又问:“母亲,在大家眼里,我是不是真的不如他?”

我知道他指的“他”是谁,那个在他刚出世时就横在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那个人。随着年龄长大,他只能待在相府,而他的父亲每一次出征,身边都带着那个青年,他们数度北征,他的父亲夸那个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还将毕生所著兵法心血尽皆传给了那个人。而父亲留给自己的,除了一篇教人“宁静致远”的《诫子书》,便是最后一封给东吴伯父诸葛瑾写有“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的信件。

若我是他,我会觉得公平吗?

这可能,亦是他对姜维的一个阴影罢。

“但是母亲不用误会。”见我沉吟,诸葛瞻道:“此番我自请去绵竹抗敌,并非是要与大将军一争长短,比个输赢。此次前去,还因为我是诸葛家的子孙,无论是受父亲遗愿亦或是我自身,当此国难,我必要冲在最前头,方不负荷国重恩。”

“我知道。”我答,“你们父子二人一直都是这个脾性,倔的要命。如今连带着尚儿也是如此,吵着要跟你一同上战场。”

“是么。”诸葛瞻听了此话,嘴角流出一丝欣慰的笑。

“母亲,我与父亲真的像吗?我都快……忘记他了。”他问。

“像。很像。”我答。

我眯起眼来,细细回想,此时正值又一个秋天,窗外一片焜黄,到处是树叶卷落在地的沙沙响。

“你与你父亲一样的高,一样的脸盘……”我看着诸葛瞻的脸,很清晰的想起了诸葛亮的模样。

“那时候啊,他们说你的父亲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就连东吴的孙权在赤壁之战前见到,亦称赞他‘奇雅’,因此十分的敬重。可是要母亲来说啊,这世界最美好的句子放在他身上都不够,都无法描绘好他……举世无双啊,你的父亲……”我看着诸葛瞻,温柔道:“所以你不必胆怯,你该感到骄傲……”

“就是因为父亲太好,太过于完美……每次朝廷有什么新的政策,只要是好的,百姓们便都归功于我……儿子实在惭愧。”

“不必听别人如何说。”我伸手抚了抚他略颓然的脸,“你是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之子,却也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人,谁也无法与你相比,哪怕是你的父亲。你只管去走自己的路,你看,你将尚儿也教的很好,他亦怀有与你一样的忠贞之心。”

诸葛瞻听了,眼里重新焕出几分光彩。我突然惊诧自己的转变,原本是来劝阻他不要去绵竹,如今却说了让他走“自己的道路”,可这条道路的尽头,又是哪里呢。

罢了。诸葛亮啊,你看到了么,你的子孙,都不负你之志向。三十年过去,他们的心从未变过。

“去了绵竹一定要听你父亲的话,这是你第一回上战场,万事都不可大意。”我絮絮交代着诸葛尚,将玄色的披风披上他的肩头。阳光爽朗的少年披上这玄色的披风,忽然一下变得沉稳庄重起来。

“知道啦,祖母。等我回来,下个生日,还要吃你亲手给我做的长寿面哩!”诸葛尚洪亮的嗓音,一直回荡在黄昏里。

景耀六年,初冬。

马上要下雪了,一片阴沉。早起的某一日里,我正在梳头。秋冬时节,总是容易掉许多头发,如今我的发丝里,只剩一片霜白。

“夫人!老夫人!”

下人们惊慌的尖叫着,几乎是涌了进来,蓝玉皱了皱眉头,斥责道:“慌慌张张,成何体统。”

“老夫人!”下人们此时什么也顾不得,失措的跪下痛哭道:“绵竹失守,大人与大公子都……都……以身殉国了!”

听到那四个字,我拿篦子的手颤抖了一下,继而又将它握得紧紧的。紧紧的。

“老夫人,节哀啊!”

“知道了。”我看了他们一眼,“下去吧。”

众人退下后,我独自望了望窗外的天光,一如既往的黯淡。

“要下雪了吧。”我问蓝玉。

“夫人……”她小心翼翼的回答,甚至比我先有了啜泣声。

“丞相的琴呢?”我问。

蓝玉将鸢尾琴抱了上来。

这么多年过去,每当寂寞无法排解之时,我总是拿出鸢尾琴来,哪怕不弹,只是将它放置案上,静静坐着,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个人正在对面如同以往一般与我对坐。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