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诸葛亮严惩李平,恐怕会牵连到一众益州集团人等,侵犯其利益,而诸葛亮数年来苦心经营建设的和平关系又要被打破。这次北伐不成,必定还要有下次的,后方不稳,前方也根本无心恋战,他曾数度在刘备出征时留守大本营,这样的道理,他一定都懂得。
我为他点上香,盖上博山炉的盖子,这香是他常年爱点的,只是我一直未曾知道这香的名字,于是今夜问他:“这是什么香?”
诸葛亮看了香炉一眼,道:“是荀令的十里香。”
“荀彧?”我有些新奇。
虽然对三国了解得并不多,荀彧这个人却是有耳闻的。曹操的谋士,后为尚书令,因心向汉室,不同意曹操称王,最后自杀而死。
诸葛亮爱点荀令香,是否也怀了效仿荀彧为汉室而死的决心?
——这样的心,他是一直都有的。
我看着那香燃了之后从博山炉的数个小孔中争相飘溢而出,又形成了几股,弯弯绕绕,即刻在这室内弥漫开来,顿时暗香盈室。十里香逐渐熏染到他的衣裳上,沁入他的肌肤里,每一寸都是香的。尝一口,是檀香和零陵香交织的味道,甘松悠远绵长。
可是,我还是很想知道那日的故事,诸葛亮回去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最后是他安然无恙的走了出来。
“那天,到底是什么样呢?”
我终于忍不住了,问他。我的双手扒着他的肩膀,靠在他的背上。——我最喜欢这样的姿势,暗夜里与他窃窃私语,甚为舒适。
诸葛亮也累了,他眯着眼睛,苍苍白发正迅速往外生长着,我不由把他抱得更紧了。
良晌,他说:“那日入城,城门开后,亮第一个见到的……”
“是陛下。”
他轻轻吐出“陛下”这两个字。我听他的语气,有些欣慰。
是刘禅。
原来,刘禅在等他。等他的这位相父。之前黄皓说李平与诸葛亮,刘禅只愿留一个,而那日他在城内等待诸葛亮回来,便是决定要留下诸葛亮。
这是许多年来,刘禅做的唯一一个正确决定。
这一刻,我竟然被刘禅感动了一分钟。看他的年纪,可以做我的弟弟,若真是我弟弟,我一定跳起来骂他,臭小子,还算你有点良心!没忘记建安十二年,你相父随你父亲出山,那年你才降生于世,相父便这样一路陪着你辅佐你!算你还有点孝道!没忘记你父亲临终前交代你要“事丞相如父”!
臭小子,看到你相父独自骑着马跑回来,一兵一卒都不要,为的就是要全心全意效忠你与你的父亲,你感不感动?!
臭小子,真是……吓死我了。
很快,李平的判决下来了,诸葛亮一向雷厉风行,上表刘禅,弹劾李平道:“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
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继而又公文上尚书曰:“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向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
李平被废为民,即日迁往梓潼。
这一场动乱不过十日,就平息了。快到让人无法想象。明明十日之前,局势还那样令人紧张万分,明明十日之前,那些故友还活生生的或站或坐在我面前,我们还一起谈天,一起玩笑。
季汉的政局迅速稳定下来,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诸葛亮只重判了李平,其余的,敲打一番便也过去了。我知道,诸葛亮也知道,季汉经不起内乱了,否则北伐之梦,将永远成为梦。因为没有史官,便不会有人知道那夜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李平最终只以“谎报军情”这样的名目被处置,他的儿子并无受到牵连,还承袭了他的官爵。
处理完这些事后,我在屋外的一角,给阿夏和老张烧着纸钱。原本早就要烧的,一直拖到现在。
一边烧着,脑海里涌出无尽回忆,让人无限伤感。继而感叹,感叹老张和阿夏,一个忠心护主,一个为父报仇隐忍多年,他们最后连命都可以不要,古代人如何这样忠义?
那些冥纸烧得十分迅速,夏夜的风一过,把灰烬都卷了起来,飘向府外的远处。
我在收拾阿夏的遗物时,在她的柜中找到许多的画像,我仔细的翻看,每一张都是蒋琬。我拿去给蒋琬看,蒋琬默然不语,只留了一张,其余的,当着我的面,都烧了。
“她说她对不住你。”我对蒋琬转达那日阿夏的遗言。
“我也对不住她。”蒋琬淡淡道,“扯平了,都不再亏欠谁。希望她来世可以平安快乐的过一生。”
蒋琬的伤还没有全好,姜氏打了水进来照顾他。她进来时见到我,行了个小礼,看上去很是温婉贤良。我也微微点头给予回应。记得蒋琬和蓝玉那时候都说过,姜氏脾气性格有几分像我,我却看不出真假,或许是因为彼此不熟,才会这样客客气气吧。
“你已有了身孕,这样的事,就不要操劳了。”蒋琬见姜氏进来,与她道。
我闻言,看着他们,想起阿夏,终是默默叹了口气。
作者有话要说:
这本文写到这里快要结束了,还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原本是计划20万左右,莫名写到了快30万。
舍不得写完。不过应该还能写几万字吧。
然后加几个续和番外。
第105章 岁月静好
建兴十年第一件喜事是由蒋琬带来的。
姜氏生了个儿子,蒋琬取名叫蒋斌。很简单,文武双全的意思。或许他和诸葛亮的想法一样,他的儿子,将来也要继续他们的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永不停息。
自开春起,诸葛亮的身体似乎不那么好了。以往只是觉得他日渐苍老,身体还算硬朗,但经过四次北伐,李平事件之后,无休无止的繁冗工作终于让他垮了下来。
时而喘息,气短,并伴随猛烈的咳嗽。
原本诸葛亮还犟着,不让医生来看,一再强调“亮自幼详读医书,风寒之症而已,算不得什么大病。”
他犟我也犟,他不愿看医生,我偏偏要让他看,于是请了好几名医者来给他瞧,外面的、宫里的,统统拉了来,站在他的书房门口,排着长队,就这么耗着。
约摸一个时辰过去,诸葛亮终于无奈的将门打开道:“进来吧。”
医者鱼贯而入,开始给他把脉,诸葛亮依旧有些不情不愿,我站在身边咳了两声,他瞥我一眼,摇摇头,只好伸手出来。
“敢问丞相,咳嗽时是否感到胸口剧痛?”医者问。
“微微疼痛而已。”诸葛亮回答。
“胡说。”我看了眼诸葛亮,与医者道,“别听他瞎说,是剧痛!”
我看过诸葛亮咳嗽的样子,那时他弯着腰,捂着胸口,甚是难受,怎么可能只是微微疼痛?
“咳出的痰多否?”医者继续问。
“时而多,时而少。”不用诸葛亮回答,我已经观察得很仔细,会抢答了。
“痰中带血否?”医者问。
“目前尚未发现。”我想了想,回他。
“饮食规律否?”
“尚且规律,只是偶尔没什么食欲。”
医者一言我一语,仿佛全程都没诸葛亮什么事儿了。医者静静把了会儿脉,沉思片刻,写下一张方子道,“丞相是风寒并劳累过度诱发了肺病,只是症状尚为轻微,不大要紧,吃了药将养些时日,如今已开春,相信丞相身体会慢慢好转。”
送完一群医生出府门,我转身回来,见诸葛亮要跑,上前就被我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