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入川府军北归时,最后全都走的陈仓道,中途未有一人分道,姚青云最终还是站在了‘炎军’阵营。
在大昭北归入川府军之中,有姚青云在,而下面的壮丁之中,则有王五七率领的‘炎军’壮丁在。
扮作户籍是留坝县但去过太白县的‘壮丁’王五七,以及其他或自太白县逃出、或有亲戚在太白县的(‘炎军’)壮丁们,北归的一路上都暗里在川地壮丁中间活跃着。
王五七:“……留坝和太白是临县,我今年才去过太白县,你问我为何去太白县?我给你们小声说啊,可别传出去了,毕竟太白县如今可是叛军‘炎军’的地盘。我去太白县之前,‘炎军’还没有起义呢,至于我为什么去,当然是与我所听说的有关了!
我以前听一个穿越在秦岭里的采菇人说,太白县有一个‘在世小神农’!先别说不可能这些话,你们想想啊,神农炎帝的姜姓部落兴起于哪里?兴起于清姜河啊,而清姜河又发源于太白县玉皇山北麓、在太白县境内一般称作姜水,那个‘神农的血脉后人’可就住在玉皇山下的姜水畔!
我起先也是不信的,但是那个采菇人说‘小神农’纯善大方,将亩收八百亩的麦种分给乡亲们播种,致富了一方呢!我想着反正苍天大
旱,在哪不都是一样的啃树皮、嚼草根、吃野菜?于是我就与同村几个好友一起,去了临县太白县......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我们亲眼所见,在天下大旱、农田颗粒无收的时候,我们居然看见了太白县的农田里,长着金灿灿的麦子!麦穗是又大又胖,一支麦穗能顶我们平常的麦穗两支都不止!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在田里侍弄庄稼的,还能不会估算庄稼收成吗?因为受干旱影响,可能没有亩收八百斤那么夸张,但亩收六七百斤也是有的!”
“真的吗?受了干旱影响,还能亩收六七百斤麦子?!那寻常年景时,亩收八百斤也不稀奇吧!”有川地的真壮丁表示不解。
要知道,川地可是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在种粮食方面占尽优势,却也只能像江南一样亩收四百来斤粮食呢!
“当然是真的了,我们和王兄一起去的,我们亲眼所见,还能有假?”
“对啊对啊,我也去了!我也亲眼所见!”
“我也去了!”
“我也是!”
与王五七同去太白县的同村‘壮丁’们,纷纷附和王五七的话,真的是很有说服力了!
王五七继续说:“那个神农的血脉后人姜氏,也就是如今‘炎军’首领的妻子,确实如传言一般纯善大方!她没有恶声驱赶在麦田边窥视的我们,而是言语温和地说:‘吾之愿,便是让天下之人吃饱饭,你们虽不是太白县人,但却属天下之人,便给你们百斤高产麦种带回家乡,将高产之粮传播开去,福泽更多天下之人。’
于是我们五人就带着一百斤麦种回乡来,路上便是饿狠了也舍不得吃一粒麦种!又等到秋播时,原本以为要继续干旱不能播种了,谁料天降甘霖,两年的全国大旱一朝结束!我们就高高兴兴的把带回来的麦种播下地了,遗憾的是没能看上一眼丰收景象,便被征抓来充军了......”
“唉......”
“唉......据说两年全国大旱之所以能结束,还是因为……”一个‘壮丁’谨慎的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府军注意,才低声道:“还是因为‘炎军’起义呢!据说在夏简戟揭竿而起的那一刻,晴空陡然旱雷!接着便风起云涌!不多时就天降大雨!”
“这事早就传遍了,我也听说过,据说夏首领是天命所归之人,先前的两年大旱是上苍惩戒大昭朝廷无德,之后夏首领甫一起义归位了,上苍才结束大旱、降下甘霖,以迎夏首领归顺天命!
哎呀!看我在说什么呢,可不能说了,‘炎军’可是叛军,可不能让看守的府军知道我在说这些,不说了不说了。”
一个来自汉中的‘壮丁'说到:“我们小声说,不让府军们听见就是了。唉,你说的是真的吗?神农后人真会分发出高产粮种?除了太白县,其他地方也能种上高产粮?”
刚才说着‘不说了不说了’的太白县临县——留坝县‘壮丁’,又回道:“那谁说得准?我又没亲自去问过‘炎军’首领!
不过呢,我们来推测一下,除了太白县外,其他地方——当然是指‘炎军’的地盘,肯定是能种上高产粮的!你想啊,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太白县收那么多粮种,‘小神农‘又是纯善大方的人,夏首领能起义想必也有不小本事,不管怎么想,都会让自个儿地盘上的百姓过得更好啊。”
“能种上高产粮的地方,真好啊......”
这感叹,就相当于:在‘炎军’的地盘里,真好啊。
事实上,王五七他们传播的说法,有许多漏洞,不过这些漏洞,也只有熟知秦岭南北地形的才能发现。比如,留坝县确实与太白县相邻,然而一个是在秦岭北麓,一
个是在秦岭南麓,虽然中间有斜谷可通,却不是五个普通农人就敢通行的。
虽说两县是临县,却与位于天堑两边,也没多大不同了。有些‘据说’的消息,是很难这么快就传到的。留坝县和汉中的本地壮丁或许知道些,然而这些壮丁是姚青云在负责看守,没有漏出消息让川地壮丁知晓了的可能。
一般百姓大多一字不识,这些川地壮丁,或许自出生起都没出过村子或者一县之地,哪里知道秦岭地形的详情?就是读书人,若只一心读圣贤书为考取功名奋斗,没有看过地理志等杂书,也是不知道秦岭具体地形的。
于是,王五七等人诸多说法里的漏洞,无一人发现。不过除了言语中的逻辑漏洞外,他们所说都是实情,像是亩收八百斤的麦子就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怕日后被拆穿。
有姚青云做内应,王五七等人就这样不着痕迹的,流窜在川地壮丁中。
五千壮丁为一营,总共二十多个壮丁营里,最后他们全都呆过了。
等王五七他们从头到尾流窜过一遍后,也随着北归的入川府军一起,到达了大散关下。
在姜秾她们所在另一个时空里,历史上有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众多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都游览过大散关,留下过许多诗词名篇。
大散关的自然风光确实出众,立于城墙上,极目望去,群峦叠嶂,满目蓊郁苍翠,两旁山峦有如卧牛者、有如奔马者,动静相宜,气势恢宏!
大散岭下,清姜河怒吼奔流,奔向姜氏城,汇入渭河。
姜氏城,炎帝神农故里。
夏简戟想着,等这里事了,把川地也安排妥当,大约明年夏收后,就能去打凤翔县外的姜氏城了罢。
第77章
大散关位于秦岭北麓大散岭上, 北接渭河支流清姜河,南通嘉陵江上源, 扼川陕交通咽喉,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岸山势险峻,层峦叠嶂, 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然而,北上的终究是十二万壮丁以及兵甲齐全两万正规府军,近十五万大军啊!
尽管已有王五七和姚青云等人混入内部去策反, 可所起最终效果目前还未知, 用兵最忌侥幸, 夏简戟就做了最坏的打算。
陈仓县三万‘炎军’若是五分, 四分兵力都陈兵在了大散关,一分兵力据守渭河沿岸,以防凤翔府府军南渡渭河。
不过照夏简戟的想法, 凤翔府府军短时间内还不会南渡渭河以剿灭‘炎军’,毕竟北归入川府军加壮丁, 可是有十五万之数啊......
张武壮是天生神力的一员猛将, 如今他们几个同村好友里, 葛圭章镇守郿县, 王五七南下策反川地壮丁, 就张武壮还陪在夏简戟身边。
张武壮脑筋直得很, 但他一直记着临出太白时,甜甜嘱咐他的话:
‘虽然我们几乎是和夏…夏简戟夏首领一起长大的,情谊深厚, 但如今他身份到底不同了,我们以后要把那份情谊放在心底,面上要对他尊敬些、不能表现得太过亲近,否则有损他的威严,无法让以后投奔的普通士兵敬畏他。
我说太多你也听不懂,反正就是,武壮哥你不能再想着你年龄比他大,就把他当做小弟照顾,你得将他当做你的长兄去尊敬,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