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梨笑了笑,又道:“阿梨突然觉得自己很自私,一直以来都在理所当然地享受兄长和嫂嫂的爱护,要不是有个挂名的弟妺身份,阿梨于这个家不过是个毫无关系的外人罢了。”
刘氏看着阿梨,道:“弟妹今天是怎么了?好端端的说这些做什么?”
“吃饭吧!”司马高没有接话。
双胞胎姐弟似乎非常不喜欢粟米羹,吃完葱饼后都撅着小嘴不再动筷,两双眼睛骨碌碌的左看看右看看。
“小聪小惠都不喜欢粟米羹,对不对?"阿梨突然问。
司马高平时对两个孩子十分严厉,不许顽皮,不许吵闹,不许挑食,这会儿听到阿梨问,都低着头不敢答话。
“婶娘问话,为何不答?"司马高厉声问。
“兄长对小聪小惠太严厉了,他们才七岁呢!"阿梨嗔怪地看一眼司马高。
“小聪小惠过来,婶娘带你们去找好吃的。"阿梨向他俩招招手。
两个孩子不敢动,眼巴巴地看着司马高,阿梨也看着司马高,向他使眼色。
父母早逝,司马高十五岁就开始当家,在外人眼里,他坚毅果敢,甚至冷酷少情,讲话从来说一不二。孺人刘氏是相国千金,虽算不上倾国倾城,在邯郸城也曾是声名在外的美人,端庄贤淑,算是下嫁司马家,却不知为何在司马高面前总是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放眼整个司马府,也只有阿梨敢在他面前放肆。
“去吧!"司马高点点头,放柔了声。两个孩子得到父亲首肯,乐颠颠地跟着阿梨走了。
“平日里也不多见弟妹逗两个孩子玩,今日这是怎么了?跟换了个人似的。"刘氏看阿梨牵着两个孩子出去,回头对司马高道。司马高不悦地瞪了她一眼,自顾吃饭不答。虽不喜她说话的语气,但司马高自己也觉得阿梨今日非常不一样,她嗔怪他对孩子太严厉时的样子就像在夫君面前撒娇维护孩子的母亲,他甚至想,若阿梨愿意,就这样也好。
午后,阿梨百无聊耐地在园子里闲逛。秋风起,绿残红稀,黄叶飘满地;
自古秋来多悲感,阿梨正黯黯惆怅,一转身,见司马高悄无声息地站在一旁,把她吓了一跳,“兄长!"阿梨行了个礼。
“还想再走走吗?我陪你!"司马高称我,而不是兄长。
“兄长……”阿梨不知该如何应对。
“那阿梨陪我走走可好?"司马高道。
阿梨迟疑一下,微笑着点点头。
午后的园子里静悄悄的,两个人默默地并行走着,一阵风起,坠叶纷纷,踏过黄叶飘砌的小径,几片黄叶顽皮地贴在司马高纯白的深衣上,犹比妙手泼丹青。又一阵风过,只见一片金灿灿的叶子正正落在司马高的发髻上,像是横插了一只黄金叶簪,阿梨忍俊不禁,噗嗤一下笑出了声,司马高停下来,皱眉佯怒,用眼神问阿梨怎么回事,阿梨含着笑,伸手替司马高把落叶拿下来,阿梨的宽袖扫在司马高脸上,酥酥痒痒的,一股淡不可闻的香气拂过,司马高不由自主地想握住阿梨的手,阿梨把叶子拿下,在司马高眼前晃了晃,他顺手接过那片黄叶,笑笑放进袖子里。阿梨走后,司马高便把这个瞬间移进了帛画里,那是他们之间最美好的一天,也是最后的一天。
司马高知道阿梨信任他,依赖他,对他是有感情的,可他也知道,那毕竟不是男女之情,他在她心里,从来都只是兄长。
奈何缘浅。
第14章 燕之战
这次回邯郸只为参加赵王寿宴,宴会结束了,李牧就该速速回营,是以这一趟前后只用了七八天的时间。
以往李牧每次外出,阿梨都会呆在后山梨园里。记得有一次,李牧从代地回府,阿梨在后山上睡着了,那时候,还没有小茅屋,她就靠在他们平时用饭的大青石上,冬儿坐在一旁做绣工,听到脚步声,冬儿回头见是将军,忙站起身来,李牧把食指压在唇上,示意她不要出声,让她先回去。
李牧在阿梨身边坐下,扶起她,让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肩膀上。阿梨有一瞬的僵硬,也只有一瞬,她便转动脑袋,找了个舒服的位置,继续睡。
“怎么知道是我?”李牧知道她已经醒了。
“将军的气味。”阿梨依然闭着眼答道。
“什么气味?”李牧皱了皱眉,汗臭?他昨晚在驿舍明明洗了澡的,他抬起胳膊闻了一下,似乎没什么味道呀。
“就是将军的气味。”阿梨道:“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阿梨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得出将军的气味。”
李牧狐疑地斜睨阿梨,问:“那到底是什么气味?臭的还是香的?”
“唔,说不上来,总之是阿梨喜欢的气味。”阿梨睁开眼睛,凝视李牧,认真道:“所以,将军永远也别撇开阿梨,上碧落,下黄泉,阿梨循着气味,总能找到将军。”
李牧呆楞一会儿,这明明是他这一生,听过的最动听的情话,却不知为何,他竟然有些难过,定了定神,道:“我不会离开,此生只要我还活在这个世上,我就是爬也要爬回来。”
“将军说的是此生,阿梨说的是生生世世,就算喝了孟婆汤,上了奈何桥,跨过忘川水,阿梨依然会记得将军的气味,来世,来世的来世,阿梨都会循着气味找到将军。”阿梨像许诺一般。
李牧的眼睛在阿梨脸上游视一圈,轻啄一下阿梨的额头,道:“记得你今天讲过的话,无论何时,何地,你定要去寻我。”
“唔。”阿梨应道。
“好端端的不待在屋里,怎么跑来这里睡?”李牧问。
“想将军了!”阿梨说得很是自然。
李牧轻叹一口气,转而把阿梨紧紧地抱在怀里,他本该说些什么,可是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阿梨窝在李牧怀里,仰头问道:“将军想阿梨吗?”李牧俯视她片刻,突然低下头,给了她一记深长的吻,反问道:“你说呢?”
说好的“上碧落,下黄泉”呢?说好的生生世世呢?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可想是这么想,李牧回来后还是习惯性的上了山。在茅屋里躺了不足半个时辰,竟然下起雨来了,刚开始只是毛毛雨,不一会儿下得越发大了,李牧坐起身来,站在门口,今日的雨,滴滴嗒嗒的听着让人透不过气。以前,每逢下雨,他要是过时未归,阿梨就会遣小五去送斗笠跟蓑衣,小五一直不明白,营里大把的雨具,何必非要送?小五哪里知道,那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夏日送浆水,雨天送蓑衣,平日里去后山梨园送饭,他们过的是“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农夫农妇的日子。李牧踏出茅草屋,雨水冲洒在他的脸上,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农夫。
突然,李戈在院门口喊:“将军!邯郸八百里急报。”
原来燕王以五百金为赵王祝酒只是一个幌子,实际是为窥探赵国兵力。国相栗腹归国后,报与燕王道: “赵氏壮丁皆死于长平 ,其遗孤尚未成年,可伐! ” 三日前,六十万燕军, 战车两千乘,兵分两路,已经从燕都蓟城出发,主将栗腹,副将乐乘率主力四十万,跨过易水,渡过滹沱河,进攻鄗邑。昌国君乐间和卿秦带领另一路,二十万兵马经由武阳,攻打代地;
此战,赵王任廉颇为大将。
廉颇亲率八万兵马前往鄗邑对阵栗腹;代地本有驻军,无需劳师从千里之外的邯郸调兵遣将;再者,燕国跟代地相邻,由蓟城出发,不到四天就能抵达代郡,若是从邯郸调兵,等兵马到达,代地怕是早已经易主了。所以,廉颇命人八百里加急,让李牧从雁门调派兵力火速赶往代地,对战乐间,卿秦。
燕军已经在武阳城外八十里,燕代交界处扎营,蓄势待发。代地现有三万兵马,李牧留下一万给司马尚以防胡族,剩下的两万连同从雁门调来的三万,总计五万,赶往边境前线。
代郡下辖三十六县,土地宽广,飞狐径天险,兵家必争之地,燕王早就对其垂涎三尺了。栗腹听闻代地驻军只有三万,主将李牧常驻雁门,还是个怕事无用的。他以为二十万兵马拿下代地已是绰绰有余。
战事在即,燕军二十万,我军只有区区五万,以四伐一, 敌众我寡,此战须以计为首。
首战,李牧命周顺带三万兵马为先锋,全力以赴对战一炷香的时间,然后迅速撤退。对方将领昌国君乐间对敌我形势看得分明,知道对方是在试探燕军实力,也不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