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身兼清流与勋贵两种身份,盛紘女儿的婚事同时也受到了皇帝的瞩目。若非皇帝自己说要守三年国丧,就要把如兰定给皇长子做侧妃了。
几经筹谋后,盛紘选定了原来的工部尚书、如今内阁次辅卢老大人的嫡次孙卢显,同样是去年恩科的二甲进士,现在大理寺做着正七品评事。照着他祖父的面子,往后顺风顺水是一定的,加上皇帝正要审荆王之乱的附逆者,约摸这件事过后还能升官。
最重要的事,卢老大人是个最开明不过的人,不至于会挑孙媳妇的刺。而卢显之父只是工部营缮清吏司正五品郎中,来日无论如兰生儿生女,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卢家也没有爵位,嫁次孙反而比长孙好,经济实惠,不用劳累管家。
盛紘将人选告知了王氏与盛老太太,老太太倒是十分喜欢,王氏稍嫌不足,因卢显现在只是七品官。直到王家老太太的传来消息,说是王家嫡孙定了康姨妈家的元儿,王氏对比了一下王家嫡孙和卢显的家世,于是又欢喜了。
六月,平翼伯盛紘嫡女盛如兰正式定亲,婚事定在明年三月。
☆、明兰议亲
一整年的国丧甫出,京中的有爵之家便摘了自家门前的素白灯罩,因前头皇帝雷厉风行,后头平叛又打了胜仗,权威日重,城中的纨绔子弟尽管心痒得厉害,到底也不敢乱来。还是盛紘私下建议皇帝,给几个素来老实的宗室子弟赐了婚,权宦人家才松了口气,正正经经地筹备嫁娶。
国丧既毕,盛紘也因此前种种功劳,接任了虚悬已久的正二品吏部尚书之职。历来六部尚书都是六旬老人了,尤其吏部,一向作为内阁储备。似盛紘这般四十许人便官从二品上,开国以来不会超过五位。
吏部右侍郎是已做了三年的老臣,对此颇有微词,私底下也婉转对皇帝说过两次。奈何皇帝打个哈哈,笑眯眯地问他:“姚侍郎这般忠君体国,不如也像盛爱卿一样去北疆军中效力?”
姚侍郎花白的胡子一颤抖,讪讪地退下,再无异议。
平翼伯府的第一桩婚事,也借着盛紘加官进爵的荣耀,在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六月盛大来临。盛老太太到底养了墨兰许多年,纵然不是喜欢到骨子里,却也从体己里拿了不少好东西给墨兰添妆。而因先前墨兰及笄礼时就记在了王氏名下,如今也算是名义上的平翼伯府嫡四女,王氏不好偏颇,风风光光地办了实打实一百二十八抬嫁妆。
英国公府就不用说了,张家在勋贵圈儿里人情不错,加上张老将军刚打了一场大胜仗,京城的勋爵人家和武将全都上门道贺,文官照着盛紘面子也去了一半儿。皇帝得知他家节哥儿娶盛家四女,还特命皇后出面给添了不少聘礼,新郎官骑的高头大马便是上林苑出来的良驹。
这场婚礼不算铺张奢侈,却也惊动了大半个京城。盛府正堂上,墨兰穿着凤冠霞帔盛装而来,端庄地跪于盛紘、王氏面前,聆听训诫。她曾想过许多种自己的结局,可真当这一日来临,却是从未有过的释然与舒畅。
盛紘不是第一次嫁女儿,不论墨兰的婚事是别人眼中父亲的疼惜,还是他自己眼中利益的交换,其实都不重要。他用尽可能和善的语气,殷殷告诫:“此去英国公府,你便是三房大妇,要相夫教子,上敬公婆,下理家事,中和妯娌,切不可擅自专行,失了盛家女儿闺训。”
墨兰一字不落地听进去了——事实上,自从她的婚事落听,便对盛紘说得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她恭敬垂首,含着哭腔与微涩,道:“女儿谨遵父亲教诲。还望父亲日后善加保养,福寿绵长。”
盛紘欣慰地点点头,瞥了一眼默不作声的王氏。王氏对墨兰已无太大的敌意,只是一时之间心性转不过来罢了。不过她还是很懂得看盛紘的脸色,便褪下手腕上一只上好的羊脂玉镯给墨兰,和和气气道:“圆圆满满,子嗣兴旺,岁有余庆。”
墨兰颇为感动,由着王氏给她套上镯子,亦回道:“多谢母亲垂爱。还望母亲善加保养,福寿绵长。”
王氏端着慈祥的笑容,给墨兰盖上绣了大红双喜的盖头。墨兰叩首,拜别父母,方从乳母手中接过了白玉绡丝团扇,以扇遮面,轻移莲步,由胞兄长枫背出家门。
外头的张桂节好歹出身两榜进士,文化水平还是足够的,轻松地应对了了长柏这个大舅哥儿的刁难,当众赋催妆诗二首,欢欢喜喜地迎了墨兰回去。
盛家的一桩心事落了地,王氏却并没有空闲。她又将十倍的热情投注于如兰的嫁妆之中,恨不得将所有体己全都给如兰陪送过去。还是盛紘偷偷提点着,告诫她:“如儿不是上赶着高攀卢家,你若心疼女儿,还不如折成银票,陪嫁这些打眼睛的东西,旁人还以为如儿配不上卢家才这般。”
王氏这才稍稍收敛。不过她陪嫁的这些东西,也足够将一百二十八抬嫁妆塞得满满当当了。盛紘不指望她对明兰也如此,毕竟女人肯定都是要先紧着自己的女儿,大不了以后他这个当爹的贴补便是了,也不差这万八千的银子。
三日后墨兰回门,盛紘见张桂节待她颇有情意,处处体贴,便也放了心。九月中旬是明兰的及笄礼,盛紘心里想着,在那之后便将她的婚事定下。谁知回门次日,宫中便一道旨意将他召进了御书房。
盛紘算算日子,便知是北伐有变。果然皇帝铁青着脸,敲着奏折道:“盛爱卿你看!朕不过刚指了威北侯和顾二郎去了北疆,分了他一半兵权,他就这样急不可耐。今日都察院右都御史便上书参奏顾二郎品行不端,难以服众!”
不用看,盛紘也知道皇帝说得是谁。先帝驾崩前,薄老帅便解了兵符与皇帝,如今京中拥兵自重的便只剩下一个甘老将军。年前的北伐,皇帝几乎倾尽三大营兵力,甘老将军却领着大军拖延不战,放任羯奴纵祸边城,谁知他还不知收敛,党同伐异,皇帝心里只怕是早已从忌惮转为怨恨。
“皇上息怒。”盛紘恭敬道,“甘老将军年事已高,有些事上难免犯糊涂。严大人却是言官,此时参奏顾指挥虽不妥当,皇上据理力争便是了,也不好多加责罚。皇上且消消气,到底顾指挥年少轻狂,早先叫人抓住了些把柄,待来日创下北伐军功,御史们便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皇帝冷哼道:“顾二郎年少轻狂?严御史怎么不说说自己那不成器的小儿子,国丧期时与秦楼楚馆的花国状元有染?若非因此事坏了名声,何至于日前娶了一个商户之女入门?枉他还自诩清流名门,当真可笑!”
盛紘悄悄瞄了皇帝一眼,决定还是不要提醒他顾廷烨的生母也只是个盐商之女。他耐心等待皇帝的愤怒平复下来,方道:“如今顾指挥与沈国舅都去了北疆,不免要与甘老将军遇见,皇上还是早做准备吧,将帅不和,便要出当日荆王故事了。”
皇帝闻听,长长地叹了口气,道:“顾家二郎还算有些城府,只是朕那大舅哥威北侯性情耿直,怕不是甘老将军的对手。他们都是武人心肠,帐中若没个得力的策士,怕是不成的。”
盛紘安慰道:“听闻顾指挥麾下有一名姓公孙的幕僚,出身漕帮,心中有些计较,当能在旁提点。”
皇帝却轻蔑一笑,道:“一介白丁,纵有卧龙凤雏之才,甘老将军能放在眼里?怕是连见一面都不能。再者,顾廷烨与江湖帮派过从甚密,亦非好事。”
盛紘心说皇帝真是鞭辟入里,说在点子上了,遂道:“皇上若实在不放心,指一个信得过的人去国舅爷帐下提点些便是。甘老将军再自视甚高,也总要给天使一个面子吧。”
皇帝思虑了一番,目光渐渐定格在盛紘身上,似有欣喜之色,朗声笑道:“现放着盛爱卿,朕浑然都忘却了!爱卿先前便去过苏西监军,如今再去一趟北疆又有何不可?你也是有军功的伯爵,又位居正二品上,甘老将军老谋深算,必不敢与你生出龃龉。”
盛紘愣了一愣,辞道:“皇上,我朝向来文官不理军政,前次是军情紧急,臣方才临危受命。如今北疆兵多将广,臣若再行监军之责,恐朝臣有非议,伤了和睦。”
“那起子无病呻吟的朝臣们不过会说几句酸话罢了,不必挂怀。”皇帝皱眉冷语,端起面前已经没有热气的茶碗,轻轻啜了一口,“再者,朕要你去,不只是为着威北侯,更是要监视甘老将军的一举一动——看一看,他背后还有没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