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的年礼秦封从府城回来时已经送过了,所以不用给长辈们买东西。
这是谢栗嫁进来的第一个年,秦封对此十分重视,打算给他挑个礼物,毕竟过年对于他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
想起成亲之前买的两只簪子,经常看着谢栗换着戴,后面从府城带回来的那些,好似没怎么见他戴过。
对比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秦封心里有了计较,进了首饰铺子。
重山镇独一家的首饰铺子平常人少,这时候也热闹得很。
秦封在掌柜的推荐下买了一根栀子花簪子,一根青竹玉簪子,两根祥云檀木簪,金簪他没买,这明晃晃的太打眼了。
新出的发带看着清雅精致,他也买了几条。
结了账走出铺子,秦封想起之前给秦奶奶他们买的簪子还没送,正好拜年时送去。
除了簪子外,他还买了冰糖葫芦、糖果、炒瓜子等零嘴,过年用来打发时间。
路过一家卤肉铺子,闻着挺香,据说是好几代传下来的手艺了,真假秦封不知道,不过闻这味儿也是有本事在身上的。
买了些卤味拎着,秦封又去买了三十个大陶罐,用来装水。
之前他想的是旱灾会缺水,但是有灵泉在,他们家也不会缺水。
如今有了王叔一家,或许以后还有别的奴仆,光靠灵泉就不行了。
不是供应不上,而是长期服用灵泉,一看和村里人天差地别,这不是明摆着说这里面有问题吗。
趁着现在水资源还丰富,秦封打算过两日去山上把罐子都接满,储存起来。
秦封让店小二把陶罐搬到一个巷子里,就让他回去了,说等会儿有下人来搬。
店小二一走,秦封看了看没人,意念一动,直接收到了空间里,低着头快步出了巷子。
绕了几个圈子,确认没人跟着后,他才来到和王大壮约好的布庄门口。
王大壮的事应该还没办好,秦封没看见他人,但是这会儿也没到约定好的时间,这么站在布庄外挺无聊的
既然来都来了,秦封也打算进去逛逛。
毕竟该买的东西都买了,灾难过后赚钱于他而言也不难,他有这个自信。
现在只要留点银子备着不时之需,其他的都可以用。
布店人也不少,有赶着年节买布给家里人做上一身衣裳的妇人,撒娇求爹么买布料的小哥儿,给媳妇惊喜的汉子…
在府城带回来不少布料,够用几年的,料子和花纹也比镇上的好看了不止一层,秦封没打算再买布料。
想着王大壮穿得衣服满是补丁,秦封买下了一匹厚麻布,并相应的棉花,准备作为年节的赏赐给王家。
都说奴仆出门代表着主人的脸面,如果穿得破破烂烂的,岂不是丢他的脸。
这也是第一个年节,总得有所表示。
何况他这人有点轻微的同情心,王家至少要干十年,冬天买衣在他看来也算不得什么。
毕竟御下,不仅得立规矩,还得施恩。
恩威并施,才是长久之道。
这也是秦封还打算再买两个奴仆的原因,而且再买他肯定不要村里人了。
这也是有仆人之间相互制衡,互相竞争的意思在里头,这样他才能放心。
要是仆人都成一个小圈子,做事情阳奉阴违瞒着他,他还不一定能够知道。
想了想,他又买了两匹麻布,两匹粗布,留着看以后能不能派上用场。
又给秦奶奶买了身暗红色的棉衣、帽子、棉鞋一整套的。
文家外公外婆那里,他是替自己爹娘孝敬,秦奶奶这里也是同理。
秦封付了银子没一会儿,王大壮也到了,冲他点点头,示意事情已经办好了。
这里人多嘴杂,秦封也没在这里问他,交代他拿着布料,去了镇上可以租借牛车的地方。
和赶车的汉子商议好价钱,三十文钱把他们送到村里。
把车赶到舅舅们那里把鸡和鱼都装上,加上秦封零零散散买的一些东西,整个牛车也装了个七七八八。
秦封又去买了些红纸,用来写对联,自从他识字后,家里的对联都由他来写。
刚开始学的时候,字写得不好看,秦父也不嫌弃,满脸笑意的把对联贴到了门上,还和文氏夸他有天分。
后面他的字越写越好,这件事也理所应当的落到了他头上,这一写就是好几年。
自从秦父文母去世后,家里贴了三年的白对联,在和谢栗成亲前才撕了下来。
今年,该贴上红对联了!
第58章 姑父
腊月二十九这天,按他们秦家的习俗,得一起吃饭,算是团年饭,交代秋婶他们自己做饭后,秦封带着谢栗,拎着早已准备好的东西出了门。
还未到巳时,秦大伯家的院子里已经忙活开了,剁鸡宰鸭,炖肉油炸,都没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