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迷糊糊裹好衣服打开门,外面站着一个生面孔的青涩少年。
细问之下,两人才知道他是负责来传话的小厮,前来告知自家主子查到的关于征地一事的内幕。
原来,此番征地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背地里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官盐场的事是真,征地也是真。
只是官盐场选址在宋辞所在的亭乡,假之又假。
宋辞听后与钱婆婆对视一眼,继而追问小厮:“所以……朝廷不知道这事儿吗?那是不是代表还有缓和的余地?”
小厮摇摇头:“朝廷确实批了建官盐场的折子,现在这道旨意捏在知县的手上,任他想做实事造福百姓也好,刻意为难你也罢,全凭他的一念之差。”
“什么意思?”宋辞还是没太理解透彻其中的含义。
小厮耐性很好,低眉顺眼地开口:“简而言之,征地的文书在知县手里,他可以下令选任意亭乡建造盐场,这一切名正言顺,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拦。”
“只是他选在这,完全是为了针对宋姑娘你,这里其实并非什么建造盐场的绝佳地点。”
宋辞不解:“那他图什么呢?有毛病啊!”
小厮笑笑,摇了摇头,一字一句道:“听闻……知县与章家,私交甚好。”
第33章
宋辞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去寻味那其中的缘故。
用饭时在想, 烹制食物时在想,入寝前在想,甚至连睡着后的梦境中……出现的都是“知县与章家”。
可关于一方权贵, 为何要费尽心机对付她个凡桃俗李的小丫头?
她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期间, 小厮也来替他家主子传过几次话,无非是些调查的进展,以及对宋辞的言语安慰。
青涩面庞的少年行事一派老成, 举手投足间大方有礼,十足的端正稳重。
但宋辞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宽慰,心里仍不由自主的泛上一股股不安。
院落中,钱婆婆与隔壁婶婶围在石桌旁。两人一个将配菜改刀成小丁, 另一个按宋辞调配好的比例炒制酱料, 忙得不亦乐乎。
润弟则同坐在桌边,悉心地将酱料等量分装进小瓷罐里, 用细绳扎着油纸封好口,再扣紧盖子。
三人的动作麻利, 制作的工具及密封过程也十分洁净卫生。他们还用方巾挽住了头发,口鼻上覆着纱质面帘……
这些自然都是宋辞提出的要求。
既已决定尝试量产,哪怕规模再小, 卫生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尤其古代没有精密的仪器和科技手段, 所以像密封保存、杀菌、防腐等环节, 便成为了首要难题。
她做不到容器消毒, 便只能用沸水去煮, 起到高温杀毒的作用。她无法添加适当的防腐成分,又没有真空包装, 只好缩减分量,足够使用一次或两次, 且告知购买的食客尽量在短期内食用完。
至于加工生产……当下试卖阶段,每天制作个十几二十罐,家中人手尚且充足,早在宋辞筹备着要请人的时候,婆婆和隔壁婶婶便爽快的全部包揽下来。
婆婆向来满心满眼的支持她,隔壁婶婶因自家小儿子在她这里做事,拿着月钱,多少对她有几丝亲切讨好,主动提出过来帮忙。
宋辞亦没亏待她们,她赚到的钱都是和婆婆一起管着的,不分你我。剩下凡是帮过忙的邻里街坊,她一概按日结银子付给人家,从不白使唤苦力。
隔壁婶婶做了几十年农妇,无甚收入,现今幸得能补贴家计,甭提有多欢喜,望着宋辞的眸色要多柔和有多柔和,眉开眼笑:“小辞啊!婶婶早就看出你这孩子不一般!肯定能成大事!等你以后生意做红火了,可千万别嫌弃我们老二。这孩子手虽然没那么巧,得亏是有把子力气,人也单纯忠心!”
“你让他跟着你,给口饭吃,往后成家讨个媳妇,就不用再送他出去学手艺了!”
古代的孩子不比现代,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
像隔壁这样的寻常百姓,不单单是难以负担学堂的费用,更多是打心眼儿里觉得念书没用。与其耗费大量银钱去对科举有所期待,还不如送到手艺师傅那里,学一门技术傍身,以此谋生。
隔壁家的大儿子早早便被送去拜师学艺,等轮到老二,一晃志学之年仍未凑够束脩,这才一直耽误下来。
碰巧人算不如天算,宋辞阴差阳错住到钱婆婆家,把摊位开在他面前,倒是恰好成全了他。
宋辞手头准备着年糕与配料,笑笑:“婶婶放心吧,润弟聪明懂事,给我帮了不少忙,以后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绝不会亏待了润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