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话不能从皇上自己口中说出, 否则大家表面上是赞同了,心里只会觉得皇上是偏爱贵妃, 而且对于皇上严于律己的美好形象大大不利。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来主动提出贵妃无错的说法, 给皇上一个台阶下, 这个人通常来说都会是皇后, 这样一来, 皇上公正严明的形象有了, 皇后宽厚待人的美德也有了,贵妃也免于责罚, 是个一箭三雕的好法子。
只是不知为何, 向来擅长体察圣意的皇后这次却没抓住这个机会。
时舒自然不会有趁这个时候说贵妃两句坏话,就能把她拉下来的想法。
正如她从前教导过永璜的, 她需要认真思量的只有皇上一人的心思, 其余人位高位低, 区别不在于家世如何, 资历如何,甚至有时候也不在于子嗣, 只看圣心到底有几分眷顾。
家世低如纯嫔, 连旗人都不是,如今照样坐在嫔位上, 压了正经旗人出身的海常在一头。
历史上的继后那拉氏,位置尊贵, 也有子嗣傍身,但一朝断发惹怒皇上,不仅自己遭殃,本来已经抬入正黄旗的家人也被拨回原处,所生的十二阿哥至死都没有爵位。
贵妃要是之后能改过,那说几句坏话根本就是无用功,若是不能改过,决定贵妃结局的也并非她的几句话。
她要顺着皇上的心意说话,但也绝不可能直言相劝,一来没这个资格,二来她跟贵妃的关系没好到那份儿上。
思来想去,时舒提起了之前在潜邸时的一桩旧事,贵妃前天从她这儿称病截走了皇上,第二日便送来上好的一匹缂丝赔礼,见二人相处和睦,皇后娘娘特地又赏了一匹缂丝和一匹织金。
时舒讲得十分顺畅,好似当时场景还在眼前一般。
皇上是知道此事的,但他只是抽空听了一耳朵类似于“高主子主动给富察主子赔罪,送了......,福晋也送了...”之类的话,顶多再提一句“高主子似是不虞”,内里什么细节他是没兴趣知道,也没兴趣去揣摩的。
至于时舒没有主动给贵妃说好话,皇上根本不计较这些,她虽未把话说出口,却提供了一个贵妃不骄纵的事实证据。
皇上在储秀宫就当即下了令要彻查内务府,其一是办事不力,怠慢主子,其二便是假公营私,蒙骗贵妃。
而后才轮到后宫的事情,轻飘飘地用贵妃身子不好,没能约束好底下的人作为借口,只罚了几月的俸例。
这话是皇上着意放出去的,故而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后宫。
反应最大的是贵妃本人。
她一开始是没意识到内务府为了讨好她,把别人份例里的东西挪过来了,后来想到也不觉得有什么,哲妃娴妃的也就罢了,她们不缺这点东西,且正好能告诉她们她不是好惹的,那些个贵人答应一类的,本也就那么些东西,便叫人都送回去了。
听了今日的消息才知道,原来皇上似乎很见不惯这样的事情,为了这事儿要彻查内务府,幸而她本也没做什么,皇上明察秋毫,也并没有问责于她,俸例能有几两银子,她是不缺这些的。
可这消息是从储秀宫里传出来,她绝不信哲妃会给自己说好话,心里揣摩了一阵,打听到皇上先去了长春宫,而后又去了储秀宫时,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是皇后给她开脱,使皇上对她网开一面,而罚俸例的事情,定然是哲妃在皇上面前告了她一状。
毕竟事实就摆在眼前,她不管是真心的,还是为了给皇后办事,和哲妃交恶已不是一次两次,哲妃再怎么好欺负,心里必然不喜欢她。
而皇上一贯也只有和皇后娘娘商议这些事情,她不知道皇后娘娘心里是怎么想她的,但她替皇后办事,又一心向着皇后,皇后若是不帮她,还能上哪儿找到她这般忠心的人?
贵妃的身子其实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但皇上既然说她还病着,她也只能继续闭门不出。
管着内务府事务的林太监连贵妃的面都没见着,就灰溜溜地被赶回去了,虽然早有预料,但他还是悔恨不已。
新帝甫一登基,他就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不长久了,但谁肯主动放下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和财富,所以还是存了几分希望,直接找上了最为得宠的贵妃。
贵妃在宫里的日子也久了,他觉得自己多少能摸准这位主子的心思,骄纵爱享受,好糊弄,是个很省心的主子,
可谁知道贵妃是个得了好处不办事儿的呢?
他宁肯当时讨好别人去。也好过如今要被算计得连骨头渣子都难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