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放下案卷问道:“徐公子?”
“是,徐阁老的儿子,徐进昭,儿臣远离朝局中心,六部之事实在不太了解,儿臣记得他曾领任过将军,虽然现在赋闲,可对于兵部的事情应该比儿臣了解一些。”
皇帝听到这有些惊讶,满意的点了点头:“也难得,他居然愿意掺和。卸任将军之后,朕本想给他安排个言官,这小子可倒好,说什么都不干了!”
徐进昭曾领任将军之职出征,治军严谨、战无不胜,却在最意气风发之时被皇帝摘了将军的头衔转为文官,说什么体恤辛苦,说到底还不是怕功高震主造反吗?
自己凉薄多疑、刻薄寡恩,还奇怪别人为什么不在手下尽心尽力,各朝的皇帝都是如此吗?
心里想着这些,秦景林嘴上却说:“儿臣几次登门拜访,他若不帮儿臣,儿臣便不走。大概是被儿臣烦怕了吧,如此几次,他便愿意了。”
皇帝点点头,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太子觉得,何人可接管兵部?”
兵部自尚书被查就一直在等待着人接管,可一直到案件审结,这合适的人选也没有定好。
老二和老四为了此事吵得不可开交,朝臣们也没什么好的人选。
皇帝心急,却又无可奈何。
秦景林自嘲的笑了笑,没有任何思考直接说:“儿臣对六部不了解,朝中的文武百官儿臣也没有几个能说的上话的,不过是此次,借着兵部的事认识了徐公子,儿臣哪能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呢?”
皇帝恍然大悟,沉默着点了点头。
这么多年,他这个大儿子虽然空有个太子的名头,却从无涉政之实,哪个经手的事情不是让他办得乱七八糟。
他这一问,确实有些欠缺考虑了。
可这太子毕竟是自己亲手立的,晾了这么多年,心里多少也有些愧疚。
过了一会,皇帝说道:“太子此案办得不错,回头记得去领赏。”
“还有,今后就不要偷懒了,来上朝参政。”
此案审结的同时,一直悬着的兵部尚书之位也得到了补缺,是阁老之子徐进昭。
二皇子为失去兵部痛心疾首,四皇子刚刚赶回京中暗叹自己错失良机。
只有秦景林心情不错,看着已然入冬的天气在贤妃宫里闲聊。
“四弟回宫,想必凌家也该出手了,柳姨可要记得提醒赵将军,务必在五日以内赶回京城。”秦景林剥着手里的橘子,围在暖炉旁看着柳姨挑拣草药。
柳姨手巧,她做的吃食从不输于小厨房,秦景林从小就特别喜欢。
“五日内?”柳如依手上的动作停顿了一下,心里止不住的担心:“凌家是大世家,又一直支持四皇子,他们既然要做这种事情,想必准备万全,林儿确有把握应对吗?”
秦景林将剥好的橘子递到柳如依眼前,笑眯眯的说道:“只要大将军准时回来,一切自然无忧。”
柳如依看着眼前胜券在握的太子,短短半年以前,他还在每日吟诗作画,沉浸在柳枝用“拂”字好还是“抚”字好,如今却坐在这暖阁之中,暗中为凌家织网了。
第十八章 谋反
她本应该担心,应该帮他好好检查事情是否准备妥当。
可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林儿,她居然莫名的安心,下意识的觉得将事情交给他绝不会有问题。
没有让秦景林等太久,凌家在某天的早朝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证赵秋云通敌叛国。
几位皇子和众大臣都静静的站在一旁,只有秦景林真正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
“陛下,小儿一直在边关赵将军麾下尽心职守,可前些天小儿寄来的家书内容,让臣着实心惊啊!”凌道忠跪在地上,双手举过一封信。
小奚子拿起信递给皇帝身边的穆以澜,穆以澜接过信,深深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凌道忠,将信拆开后递到皇帝手中。
信上说,自上次金康挑衅开始,赵将军便有些不对劲,经常独自一人待在帐中,并且将原本在营中心的帐搬到了偏远角落,每日都有兵将把手。
起初他以为,赵将军毕竟是营中将领,守卫森严一些是应该的,直到他在前几天两次看到金康使臣进入赵将军帐中,顿觉不妙,便立刻修书一封回家,询问最近朝中是否有召命赵将军与金康使臣联络。
金康屡屡来犯,挑衅安梁边境之地,皇帝早已命赵秋云严阵以待,却从未听说金康有使臣前来,一国之臣,不见他国国君,而是数次见边境守卫将领,将领也并没有将此事上报朝廷,想干什么不言而喻。
凌家很聪明,并没有拿着一纸书信便直接诬告赵秋云,而是留下了一点空间,一点可以让皇帝想象,足够让赵秋云在万里之地冤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