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院一间靠近大门口的给老师做办公室,西院一间搭了两个灶台,给在学校吃饭的孩子们做饭用。
剩下的六间房子,就是学生教室,公用厕所在房后。
教室的大门口已经挂上了木牌子,上面用白油漆刷着字,分别标记了一到六年级。
之前,在陆家的四间房里,方毅一共教三个班。
方毅做过统计和走访,村里学龄儿童经统计,共有四十一名,其中零基础,压根没上过学的,有两名,剩下的都在村小上过学。
只不过,正常出勤的孩子却只有一半。
方毅代课这半年多,语文数学他都教,还负责教孩子们体育,音乐,有空给孩子们讲历史和地理。
虽然苏宁没有要求,但是,方毅给苏宁写过几篇汇报总结,主要是针对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成果做了汇报。
方毅说,因为目前教师资源匮乏,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所以,学生的教学任务也只能做个简单粗糙的划分。
对于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大孩子,还有刚入学的小孩,他分成了一个班级,是基础班,从最简单的识字和数字开始教。
上过学的,方毅就开始把数学的加减乘除法,还有几何知识,古诗,阅读现代文和写作都融入到其中进行教学,大概是二年级到四年级左右的课程范围划分在一起。
剩下再大一点,基础更好的十岁以上的孩子一组,按照课本很严格认真地抓学习。
方毅就按照基础知识和年纪的划分,把孩子们分成了一班,二班和三班。
方毅还交给孩子们一些个简单的英语,既然考试要考,而且现在大形势需要,那他的学生们也该学习这些。
方毅给苏宁做汇报的时候说过,等到新校区规划好了,他要给孩子们做更细致的分班分组。
苏宁对方毅的教学态度十分满意,并且,她自己也计划着,等新校区建起来之后,她要再物色一位老师给孩子们。
这样,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水平得到更好的教导。
而此刻,方毅正带领着孩子们在新的学校里打扫卫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干的十分起劲儿。
孩子们十分珍惜地擦着自己新教室的窗户,有的孩子在小操场上扫地,有的给周围小花坛的花浇水,有的在教室里整理书籍。
李支书笑着说,“多亏了你们陆家啊,才把咱们村小建的这么好!”
陆信摸了一把学校的大门,“建的挺快,是年后才开始动工的吧,还不到一个月呢!”
说起这事儿,李支书也是一脸的骄傲,“村里的乡亲们都感激你们,他们也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就一把子力气,这不,施工队来盖房子的时候,乡亲们也搭了把手,人手多,房子就盖得快。
人家施工队的兄弟也知道这是给孩子们盖学校,都十分卖力气。”
李支书一摆手,邀请陆信和苏宁进去看看。
苏宁看着里面忙碌着的,脸上带着淳朴笑容的师生们,笑着拒绝了村支书的好意,“不了,就不打扰他们了,我们走吧。”
第422章 最质朴的礼物
李支书还邀请陆家一家人来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他说到时候,县城的教委领导也会过来,还会在新学校发表讲话。
陆信和苏宁只说尽量。
他们都很忙,但是既然是老支书开了口,他们作为这所学校的资助人,过来亮个相,也是应该的。
李支书家里的两个大锅都炖好了菜温着呢,就等着苏宁和陆信过来吃。
李婶儿见到苏宁和陆信也特别热情,他们一进屋,李婶儿就掀了锅盖。
“看看,婶子做的咋样?”
小鸡蘑菇炖粉条,还有大骨头酸菜,猪肉芹菜馅儿的大饺子,这些个家常菜最有家乡味。
这伙食在村里是算得上最好的了,足以见得,支书一家对陆家人的重视。
苏宁和陆信吃了之后,都是赞不绝口。
李婶儿提起了李凤霞,打听她怎么没一起回来,陆信这才把李凤霞病了的事儿告诉了李支书。
李家两口子闻言,也是叹了口气,都感慨这岁月不饶人。
陆信和苏宁临走之前,李婶儿硬塞给他们一筐自己家鸡下的鸡蛋。
村里有几个孩子的家长也带着孩子登了村支书家的大门,把自己家里的干土豆片,豆角丝,茄子干,酸菜,还有自己家养的鸡鸭鹅的这些个吃食都拎了过来,作为谢礼给陆信和苏宁,希望他们不嫌弃能带走。
“这……不用了,谢谢大家了。”苏宁有些不好意思,但也被这种质朴所感动。
“小苏宁啊,别嫌弃,你就拿着吧。咱们都没啥钱,也没有别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