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于东也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踏实肯干的个性,就开了口,和苏宁说了他的情况,让苏宁看看,有没有别的岗位,适合他的。
苏宁知道了方毅这个人,听于东他们说,方毅他踏实肯干,又是一个有几分傲骨的人。
苏宁问了方毅的高考分数,和余虹差不多,方毅的语文和数学都是高分,他英语不行,所以特别拉分。
苏宁就问了方毅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去光明村当老师,他每个月的工资,由她来开,一个月工资一百五十块钱,吃住问题自己解决。
方毅听了之后,当即答应了下来。
他在这帮厨,一个月也就一百块钱,而且他还干不好,经常给大家添麻烦。
可是,教学这事儿,他是可以的啊,而且他非常乐意干啊!
挣的多,还是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工作,离家又特别近,上哪去找这么好的工作。
只不过,方毅又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苏宁,是不是因为他是陆信家的亲戚,所以才这么照顾自己,如果是,那就不用了。
方毅不乐意给他们添麻烦。
苏宁却笑着说,“陆家亲戚多了,我要是真看这方面,那我也帮不过来,这份工作,你是凭本事得到的。也谢谢你,愿意为乡村的孩子点燃希望。”
这么一说,方毅顿时就觉得自己做的事儿特别有意义,更是对苏宁十分感激,并且承诺,自己一定会好好干。
不过,因为年前苏家的房子还没搞定,所以孩子们还是没地方上课。
李凤霞大仁大义,想着陆家的房子没人住,就让孩子们到陆家去,不然那个土房子也不安全。
孩子们就这么坚持了半年,把陆家的房子当做了学校,哪怕学校是临时的,可他们学习的热情,却是十分炙热。
第421章 公益
因为批地建校是公益项目,所以,手续办得十分顺利,比预计的时间更快。
李支书联系了苏宁之后,苏宁就把这件好消息告诉给了陆家这些人。
正好陆雪鹰和郝运结束了手里的项目,年后还没接新活儿,两人就备齐了材料,带着施工队先回村里,打算抢在开学前把学校给改造出来。
新学校的改造用的都是真材实料的好东西,而且,造型难度不大,都是平房,施工进度很快。
施工队知道这是公益项目,也格外的卖力。
陆信和苏宁捐了一万块钱给村里作为建校助学的基金,用来资助学生们买书本,以及补助贫困生的伙食和生活。
苏宁也做好了计划,每个月熟食厂会备好一批给学生们准备的熟食,用来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补充营养。
陆诚和高涵夫妻捐了两千块钱,陆雪鹰和郝运两人进行学校改造所需的材料费用全部由他们自理,而且,陆雪鹰自掏腰包,也捐了一万块钱。
现在,陆雪鹰和郝运的项目开工了,他们回了省城,他们把钱都打到了苏宁的账户上。
苏宁和陆信作为代表,把钱和物资一起送回到了老家。
村支书和村长都十分感动,也十分重视这件事。
村支书和村长把陆家做的这些个好人好事儿开了全村大会做了宣传,让每家每户都记住是谁帮助他们的孩子增长知识,学习文化,走出农村。
本来,苏宁和陆信就是想要低调的把这事儿给办了,却没想到,村支书和村长带着孩子们还有村里的乡亲们就站在村支部的大门口迎接他们。
苏宁和陆信下车的时候,方毅带着孩子们,满眼期待地看着他们,孩子们将自己采来的野花送到了苏宁的手里。
村里这些个派来做代表的老百姓在村长的带领下都鼓起了掌,表示对陆信和苏宁的感谢。
“我们只是略尽绵薄之力,大家太客气了。”苏宁把捐款在大家的见证下交到了村支书的手里。
村支书激情澎湃地道,“孩子们,各位乡亲们,看到了吗,这个是什么?”
“钱!”大家喊道。
“没错,是钱!是你们的学费,伙食费,书本费,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这些个帮助你们的人!”
“好!”
村长也拿着喇叭喊话发言,“以后,我们村的孩子,会出更多的大学生,更有出息,我们光明村以后的路越走越宽啦!”
大家伙儿迸发出了一阵阵欢呼和掌声。
原本,苏宁和陆信是打算送完钱,看一眼学校建校的进度就走的,可在大家的热情挽留下,陆信和苏宁也只好留下来在村支书家吃顿饭。
去往村支书家的路上,李支书特意带着陆信和苏宁路过了新学校,也就是原来苏家的院子。
这里,已经看不到原来的一点痕迹,之前苏家住的房子和柴火房都给扒了,重新盖了正房四间,东西院各两间房子,共八间红砖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