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们还得记住两个点,之前说到过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具体的意思呢,就是探究天与人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综合百家之学成一家。】
【首先天人这个概念咱们可以追述到董仲舒时,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样的观点,司马迁是不是真的信这样的说法,我感觉其实他并不是很信,不过在他的《史记》中也会有这样的体现吧,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们在看到坏人得到惩罚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说一句,“呸,都是报应。”】
说到这个,其实许多人都是不信的。
大家平日里总是称呼帝王为天子。
不就是因为觉得他们是天命之人吗?
但是老天真的管这个吗?他们谁也不能确定。
因为有的时候再好的时代也会出现洪水旱灾啊,那个王安石不就是这样说过吗?
可是冥冥之中,他们又觉得这样的说法好像是正确的,要不然怎么就是那个人做天子呢?怎么就是他高高在上呢?怎么他就可以统领整个国家,管着那么多的人呢?
【而因果报应其实是佛教用语,佛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我们明明是唯物主义啊,在这个时候站在理智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借用了佛教的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算错吧,我认为《史记》中的此类观点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司马迁只是在借用“天人感应”的观点在讲道理。】
读书人便想得更加清楚。
没错,就是借用。
帝王总是会借用许多的工具维护统治。
但其实有些时候,臣子们又何尝不会用这些工具去劝谏天子呢?
在获得便利的同时,天子也是为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
【其次,通晓古今历史的变化规律,这个比较好理解了,比如说秦统一六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比如说《史记》中所表达出来的盛极而衰的观点,这个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总结。】
“这些不是屈左徒曾经考虑过的问题吗?”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不知是谁提起了如今已经失踪的屈左徒。
众人都在想,是啊,他们的屈左徒多么厉害啊。
他早就在《天问》中写过这些了,甚至比这司马迁涉及的内容更多。
可是那样的一个屈左徒怎么就叛变了呢?
他是为了楚国可以自投汨罗江的人,他怎么可能就那么轻易地就叛变了呢?
许多人还是不敢相信。
他们开始猜测屈左徒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可是他们不敢再说,因为四周都是看着他们的秦兵,虽然这些秦兵什么都没做,但万一他们发怒了呢?
【另外就是成一家之言了,还是咱们先时的观点,此中有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观点,它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但是却又可以海纳百川,我们可以称之为史家,毕竟“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①”嘛,啊呸!】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没听懂。
阿房宫,他的。
三百里是说阿房宫的大小?
金陵,东南之地。
史,历史。
这几者中间有何联系呢?
她又为何那副表情,实在难懂。
清,乾隆年间。
曹雪芹翻过自己发过的章回,怔了。
这不是他书中的话吗?
幕中女子对他的这本书是真的很熟悉啊。
他这书可与那些诗词不同,他这书那么长呢。
还是说他这书在后世真的那般有名?
清朝许多的人也在猜测。
女子讲了那么多的文人,提到的大清的人似乎就只有曹雪芹一人吧。
如今不仅皇上重视他,就是他们平日里不喜欢看这些的,看了他的书那也是能夸一句的。
只是想起这《史记》和《汉书》,会不会因为皇上关注,他就写得不那么好了呢?
这也是曹雪芹纠结的事情,他如此写书,看的人多,他势必就要考虑得更多,可他承受得起吗?
思及此,他很快打定了主意。
先把自己满意的内容写下来,而后誊抄一份藏起来,再进行增删,总之,这书得流传下去。
还必须是自己想写的书。
【除了他的创作宗旨呢,还有他的创作动机,“述往事,思来者。”其实这个是可以归属到他的宗旨里面的,但是我们把它单拎出来是想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
【我们在读的时候牢牢记住这两点和前面提到过的不要因“势窘而溢价”。】
天人、历史、百家、思来者、不势窘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