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6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于是“我”问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为何这么勤苦却还闹饥荒呢?“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许多百姓只一听,便很快明白了这其中的意思。

他们有时的收成是还不错的,不管是种桑养蚕还是种其他的粮食,但也不可能每一年都是风调雨顺的。

收成好时赋税还是勉强能够负担的,可若是收成差了他们还是得上交那么多的东西,这叫他们怎么活?

总听人说朝廷在大荒之年是要减免赋税的,可是小荒之年呢?

若真是碰上了大荒之年,他们几乎是颗粒无收,朝廷发放赈灾的粮食,可那时根本连维持他们的生计都无法保证。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他们相信或许官家和朝堂上的大老爷们是想让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的。

可是一层层地下来,到他们这儿总会有那贪的。

他们要想真正受到恩惠,那得是什么样气运啊!

这些他们从前想不通,在那时,他们都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可是如今见了巨幕中的讲解,他们也明白,朝廷有着真心为他们的好官。

而宫里那位要么关心他们的活路会管他们,要么只顾自己享乐,这样的皇帝却也不会去短他们这点。

是中间出了问题啊!

【本来是一幅丰收图,最后却以这样的一个问句结尾,讽刺意味拉满了,王安石的作品看着很简单,这作品跟之前白居易的也有点像了,我想他应该是受了白居易的影响的,虽然句子简单,但是表达出来的都是对民生的关心。】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也觉得他的这讽刺之作与自己的类似。

但说是讽喻,自己的似乎不如他的这般讽刺,自己只是将事实都写了出来,没有提出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杜甫诗中也常常有一些对话,他也不曾这样讽刺,将那时候的社会给描绘了出来。

自己不如他描绘得好的话,就该多添一些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

每每看一个人的诗文,白居易反思而后总能学到更多。

【王安石这样的不慕权势、忧国忧民的品德与他的才能吸引了不少的人,而之前我们就说过欧阳修也很欣赏他,欧阳修还曾写过一首《赠王介甫》送给王安石,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欣赏。】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最欣赏王安石的,还是他年纪轻轻写出的脱俗的文风,跟其他那些浮躁的年轻人不同。

不过他先时其实有些不大明白,为何像王安石这样一个急性子的人,写诗作文却如此沉稳。

但这下懂了,王安石并不是急性子,原来他的那些想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把一切都想好了才坚定不移地告诉旁人。

即便他不能穷尽那些可能,却也是许多人赶不上的。

而他们这些人应该做的不是去立刻反对王安石的提议,而是帮着他完善,或是提出更好的提议。

没有更好的法子,那他的法子自然就是更好的法子,不试便否,谁能信服?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翰林”,指的是李白,李白当时在李隆基身边担任翰林供奉,他说李白吟咏风月流传下来几千首,“吏部”,指的是韩愈,韩愈在晚年的时候官至吏部侍郎,被称为“韩吏部”,而另外还有一说是谢朓,因为谢朓被污下狱之前也是做到了尚书吏部郎,被成为“谢吏部”,而谢朓又是李白很喜欢的一位诗人,所以有联系也有可能。】

王安石看到此两句话微微蹙了蹙眉。

这样写李白韩愈,是要借他们来夸赞自己?

幕中女子是此意吧?

这夸赞是否太过了些,他想。

现如今本就有那么多人不服自己,若自己再在诗文上表现出过人的才能,怕是会被嫉妒的。

哪怕这才能只是别人说的。

【但是我不太明白这里的争议是哪里来的,从时间二百年来看,怎么也应该是韩愈,韩愈逝世与公元824年,而欧阳修生在公元1007年,这两百年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谢朓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除非这儿指的概数,不过我觉得是韩愈的可能性还是更大的,因为这两句明显是一种并列的状态,相对于韩愈来说,谢朓的文学成就显然不太能和李白并列,再者他算是李白的偶像,从这一层来讲,也不好并列了。反观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写诗作文样样精通,虽然诗歌的成就不如李白,但文章那是好得没话说。而且后来在王安石回他的诗中也有提到。】

欧阳修就说为何突然说到自己写给他的诗,原来是要说他写给自己的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