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这种道理到了千年之后又传给了什么人?咱们如今与时俱进,不是说这些人的妻子不好,相反她们对于丈夫的不离不弃很好,但是希望男子也能给自己的妻子平等的尊重。“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人还没死就不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从典故之后,白居易就开始传输自己的价值观,“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衣服普通的就好,衣服能保暖就行。“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众人大抵明白了幕中女子想要的是什么。
想要的是男子的尊重。
这价值观虽然大家都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很显然的是,她是不认同白居易的观点的。
可安贫乐道多崇高,有什么错?
而且先时幕中女子不是也夸过的吗?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你的祖上有祖训,要将清白留给子孙,这里说的是《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震的事迹,这个杨氏是杨震的后代,当时杨震廉洁奉公,有人劝他买房,他说要留一身清白给自己的子孙,这难道不贵重吗?】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你我新婚,我也是一个节操坚贞的能吃苦耐劳的人,希望我们能安贫朴素,白头到老,“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最后几句听着终于舒服点了,真正的感情是两个人互相奔赴,不是你想对方怎么样,对方就怎么样,如果真是那样,你不如养只猫养条狗。】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看到对面点头的扶月忍不住地笑了笑。
“你也这么认为?”她没去看一旁的赵明诚,但说实在的,其实赵明诚对她也挺好的,若严格算起来也有双向奔赴。
只要一直这么下去,李清照也是愿意和他一直过下去的。
但她希望赵明诚能懂自己的想法与底线。
扶月点了点头,嗯了一声道:“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呀。”
李清照没忍住噗地笑出声来,抬眼一看,赵明诚也正望着她笑。
“你笑什么啊?”
【虽然这首诗中传达的一些观点不太符合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但是也是能看出白居易想要和妻子白头偕老的真心的,只能说他这样的想法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个好丈夫,他想要的就是和妻子安贫乐道,相敬如宾,没有你侬我侬,但也算坦率真诚。】
女子说完突然轻嗤了一声。
把众人看得一愣。
【不过我个人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说实话没有人喜欢被比较,怎么一刚结婚就说别的女人怎么怎么好,就跟妻子说以后该怎么做呢?即便夸的是不认识的人,但这谁听了心里不膈应啊?】
唐,元和年间。
这说得白居易都有些怀疑自己了。
确实是啊。
没人喜欢被比较。
但若是与杨氏刚成婚时,杨氏把自己与古代豪杰相比,那自己只会高兴啊。
若她对自己提出要求,那自己只会觉得她坦荡,这就是现在与后世的不同吗?
太过举案齐眉的话在他脑子里一晃而过,随意摇了摇头,女子说得不妥,不妥……
【那时候的女子真是卑微啊,就这样的一首诗还是被认为诗人是在尊重妻子,重点是咱们考证下来还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算了,咱们还是看看白居易的功绩吧。】
第150章
白居易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卑微?
两个字在李清照的脑海中晃过,卑微吗?
她与官人,似乎官人从未让她卑微过,但是……
想起先时讲杜甫时幕中女子说过的那些话,这些日子她仔细地思考了许久,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女子就是男子的附属物。
男子如此,女子如此,而她也逃不过去。
这是否就是幕中女子所说的卑微呢?
不说其他的,能像幕中女子那般如此大胆地评说男子的都已是少见。
她已算好的了,至少还能评价他们的词。
【公元809年,元和四年,白居易三十八岁,正是在朝堂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他针砭时弊,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论,旨在将一切朝廷内外不合理的现象都告诉皇帝并且加以改正,就像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到的那样,“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
唐,元和年间。
唐宪宗李纯坐于上首,回忆着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他无奈地笑了笑。
这样的人,按照以往的想法来说,那是定要重用的。
可真正到了用他的时候,他那种不管不顾的性子,那是真难用啊。
他确实让自己知道了许多以往自己不知道的一些东西,但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