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393)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此事与他何干?

嬴政想,这焚书之事的影响到底是有多大?

值得让幕中女子一再提及,而且明明她先时就说过了,自己还是有很多有用的书是没烧的。

嬴政这些天也思考了很多。

他不是不知道书籍的重要性,恰恰是因为他知道,所以他才会想要烧毁。

但是他也明白了,如今的他虽贵为天子,可他并不一定可以永远地统治整个天下,不能想着以奴役的方式让百姓屈从。

若是施以仁政,这会让他很难做, 没有威仪则帝位不保。

可若仅以法治,恐会引起幕中女子所说的天下大乱之情形。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恩威并施。

思及此,嬴政不由地自嘲一笑,他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但这也没什么,为了大秦江山,这点小事不足为惜。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此所谓项羽失败而他刘邦成功之故也。

刘邦近来心中实在有些乱,为着这巨幕泄露的天机,为着诸侯割据,为着韩信之事。

纵使他先时想对韩信动手,现在也是不能了。

不仅不能动手,他还得好好地保护对方。

因为韩信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可能全天下的人都会将罪名推到他的身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事情与他何干?

曹操知道,就此事而言,他已经失去了先机。

这事情他是愧疚的,也承认幕中女子说得有道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可饶恕。

于是他故技重施,以割发代首向那些天下百姓请罪。

割发代首原是建安三年时,他的马受惊而伤麦田,根据他自己定下的规矩那是要以死谢罪的,于是他便割发代首了了那事,不过那事情知道的人不多,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想来如此也能让一些百姓息怒。

果不其然,他割发代首将之悬于城墙之外,百姓们对他的怨言少了不少。

再加上如今他们攻下一座城后,便由子桓出面安抚百姓,如此,倒叫那些摇摆不定的百姓更不知该选蜀还是魏了。

果然,想要打败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而在蜀地,得知曹操如此行径的人都大骂曹狗奸诈。

然而眼看着如今魏军声望愈高,他们的兵力也比不上对方,刘备等人都不由地发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黄巢刚刚集结了许多有志之士同他一起共谋大计。

因为有了先时幕中女子提及他的那首“满城尽带黄金甲”之诗,很多人都不请自来,再加上如今朝廷动荡,官员庸碌,他很快就得到了许多人的追随。

方才他正在威慑几个怀疑他太过于凶狠的人,然而恰逢这时听到幕中女子的话他深知自己的这招不行了。

在他看来,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

那些反抗他的人,杀了就杀了,何惧之有?

可如今……

“诸位莫急。”他有些慌张道,“待女子走后我们再行商议。”

清,雍正年间。

“放肆!”雍正十分恼怒,此女当真活腻了,竟敢说他们的不是。

这些汉人,“一字一言,皆怀诡谲!”

如此一句,又要叫汉族的百姓怨恨朝廷了。

【而焚书这件事情依旧是不可饶恕的,但是这两次的焚书事件都是有争议的,上次我们也讲过,一般认为秦始皇是烧毁了除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书籍,是为了避免那些儒生借儒学以反抗秦朝。】

【有句话话糙理不算糙,人们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我们当然不能全信,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这其中的倾向是确定了的,我们还是拿刘邦和项羽来举例,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实录精神我们是不用怀疑的,所以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我们现在看《史记》我们都会说,适合做皇帝的还是刘邦,而他的那些什么阴险、什么利己自私都无关痛痒,但是大家想想,如果当初在乌江边死的是刘邦,那历史会怎么写呢?】

幕中女子沉默半晌,众人也都陷入了沉思。

即便幕中女子不说,众人也明白了她话中的意思。

如果当初做了皇帝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那再无汉朝只有楚朝。

那历史将会由楚国史官书写。

或许这位楚国史官也有实录精神,但是会说还是项羽适合做皇帝,那刘邦不过一个市井泼皮,如何当此大任?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冷笑。

胜者为王败者寇。

如今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但这女子着实不象话,竟说他阴险自私?

那又如何?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