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前便听说父皇看了巨幕震怒,生怕牵连自己不敢凑上前去,这下只怕父皇得找他了。
【说到代宗少不得提一提他的庙号,代宗这个庙号只有两个皇帝有,一个是唐代宗,另一个是明代宗。】
【唐代宗的庙号原本应该是唐世宗,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虽然也不是特别好,优柔寡断、宠信宦官、任用奸臣等等,但却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绩,咱们且算他功过相抵吧,这个还要看个人的判断,但世宗这个庙号是不错的,不过为了避李世民讳改成了代宗。】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先时也纳闷这庙号称呼呢,原来是为了这个。
虽说他觉得不必要避自己名讳中的单独的字,但是被如此尊敬他还是很满意的。
只是此女对唐代宗的评价就让他不是那么满意了。
他李唐后世就没一个能看的?
【而明代宗……】
女子沉默了一下,而后又笑了起来。
【这明代的历史就很一言……有点意思,咱们得了空再慢慢讲吧。他这个代宗是代替朱祁镇做了皇帝的意思,咱们只能说取庙号这个人是个人才。】
公元1443年,正统八年。
太皇太后张氏驾崩。
灵堂前,朱祁镇:“???”
为何不说了?
谁代替了他做了皇帝!!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这几句是写肃宗一行人回了长安,普天同庆,但是这时候叛乱并没有完全平定。长安城内不仅大肆庆祝,而且“攀龙附凤势莫当”李辅国那些小人攀龙附凤的势头简直无人能比,而肃宗在干嘛呢?“天下尽化为侯王”, ?正在大肆封赏。】
【“汝等岂知蒙帝力……扶颠始知筹策良。”后面几句主要是用房管和张镐等人来和前面的攀龙附凤之辈相对比,希望肃宗可以复用张镐这些被贬官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在这里刻意夸赞玄宗老人,其实可能在杜甫的内心还是更加倾向于信任玄宗的,即便他一再说 肃宗中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确实是崇敬当今圣上的,他其实现在也无法想象能够开创开元盛世的圣上会变成后来的那个样子。
这样的盛世是随便一个帝王就能做到的吗?
显然不是。
由于这样的信任,才会让他在看到后面发生的那些事情时更加心痛。
长安。
李隆基拳头在膝盖上紧了又紧,他双目凝视着巨幕,思绪却有些飘远了。
他在思考他日后要如何做。
【可如今大势已定,杜甫没有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肃宗,他说:“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青袍白马”指的是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之乱,他认为肯定能平定,甚至把肃宗比作汉光武帝刘秀和周显王,认为他就是中兴之主。】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刘秀正和叔父刘良在农田边上看巨幕。
突然听到自己名字,他愣了一下,“叔父?此女唤吾……唔。”
话还没说完就被自己叔父捂住了嘴,“休得胡言!不要命了?”
刘秀瞪着大眼睛不说话了,但心里却在反抗,分明说的是他。
【后面就是杜甫的美好祝愿,他希望天地入贡、祥瑞相送,希望“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人们不用再隐居避世,诗人们也都写赞歌,希望风调雨顺,希望“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当时邺城被围,他希望邺城被围困的士卒能早日回家与思妇团聚。】
【最重要的是他希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叹息一声,他也在想啊,何时才能“净洗甲兵长不用”啊!
他是真的很讨厌打仗啊!
与其说是讨厌,不如说是害怕。
但是看了这么久的巨幕,他也大概明白了,要想国家富强,兵强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可这实在太难了!
【王安石在选杜诗的时候,称这首诗为杜诗中的“压卷之作”,这首诗热情奔放,在表达美好愿望的同时,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在喜气洋洋的辞藻里却又给了我们以悲壮之感,极具感染力。】
【然而杜甫的愿望依旧没有那么轻易的实现,因为后来唐军在相州大败,洛阳一带又陷入混乱之中。】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看到的都是萧条、惶恐、骚乱,他走过新安、石壕、潼关,看到了许多老人怨妇、征夫酷吏,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
第54章
杜甫(小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唐军大败。
李隆基还以为收复两京后,大唐就算是暂时无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