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女子提到的诗句是陆游在九年前写的《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的诗句。
那时他去阆中杜甫祠堂,写下那首诗。
其实当时他表达的也是自己的壮志难酬。
他与杜甫,也算是同一类人了。
【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但长安附近还维持在一片表面的宁静之中,到那时,繁荣数年的唐朝已经很久没有过战争,所以敌军从范阳打到长安,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简直没眼看。
这大唐江山可以说是他一点一点打下来的,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竟就叫敌军打到了长安?
这叫他如何不痛心?
那是他的大唐啊!
李世民看着巨幕,竟陷入深深的无力之中,他真想从巨幕钻进去找到李隆基看看他脑子里装的什么豆渣。
他一定要想想办法……谏臣,谏臣十分重要。
增添谏议大夫人选,不得诛。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种感觉实在可怕。
她只要一想到自己在这大明宫里安逸享乐,而外面却是一阵血雨腥风就心里一阵发颤。
这事情要怪李隆基,当然得怪。
但怪他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此事才是最重要的。
然,她竟一时想不到办法。
突地,她脑中灵光一现,不是完全没有法子的,她可以设立巡抚使,只要能够了解民间的情况,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的事情发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他听到了什么,敌军势如破竹。
他完全不敢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统治下的大唐。
他李隆基分明是一个千古明君。
怎会如此?
【公元756年,在长安沦陷前,李隆基跟着杨国忠等人被迫西逃,结果在马嵬坡这个地方发生兵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也在此处自缢。自此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开,李隆基去了成都,而李亨北上,在灵武称帝。】
兵……兵变?
杨国忠如何此时才被杀,不是早该死了吗?
李隆基没去想杨玉环的事情,现如今她实在无关紧要。
太子即位,那他呢?
自己还在,他就敢即位?
“谁给他的胆子!”
“圣上息怒……”一众太监忙劝。
息怒,这叫他如何息怒?
然,那些太监并不知道,李隆基只是下意识地做出这样的行为。
他心中竟能理解李亨,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他也没脸再做这个位置。
所幸,一切还没有发生。
【而这时杜甫搬到了鄜州羌村避难,这时候天下已经乱了,杜甫也是一种彷徨的状态。】
【就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却得到了唐肃宗即位的消息,于是决定只身北上前往灵武投奔肃宗。】
【这个时候距离杜甫的幼子去世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这事情对于杜甫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没办法去计算,但我们能够想象,在战争没爆发之前,家中尚且遇到那样的事情,如今世道更乱,杜甫对于家庭更加珍视,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家庭,这足以表明他的爱国情怀。】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自从上回看陶渊明的解说饮酒之后,苏轼已经许久没饮酒了。
可是巨幕一出,乐声响起,他身体里就仿佛生了酒虫,迫切地想豪饮一壶。
丧子之痛,他是最能理解的。
即便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他依旧能想起自己当年那种痛苦的感觉。
但他同样也能理解杜甫的离开。
这个世界就是需要这么一些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只是可惜的是,杜子美终生不被重用,这是他的遗憾,更是唐朝的损失。
【然而,杜甫空有一腔热血,可到底还是逃不过上天的捉弄,在路上就被叛军捉拿押送回了长安。】
【像他一样被抓的还有王维,但是我们之前说过王维已经很有名了,所以安禄山特意将他接到长安,还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职位,同时让他失去了自由。】
辋川。
王维终于还是没办法再保持冷静了。
他竟被叛军授予了职位,若圣上知道 了此事定会勃然大怒吧?
若是真到了那一步,他得想办法不受这个职位,名不正言不顺,他怎会妥协?
他蓦地想起前面女子说他做大官,不会是在此时身居高位吧?
王维也开始心惊了。
长安。
李隆基确实心里冒着怒火,但是他今日生的气已经够多了,这一星半点还没让他太过失态。
他一向不怎么看好王维,王维这人并不怎么能懂得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