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唐肃宗?
谁?
李隆基听到了什么?
上元二年。
假如上元是唐肃宗的第一个年号,那自己是崩于七十六岁?
李隆基表情凝重,若是如此,好像还不错。
【沧海桑田,两人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但杜甫对李白感情一直没变,哪怕他一直没有得到李白的消息。】
李白也感触颇深。
这杜二甫真乃他李白挚友也。
他这一生交友无数,像杜甫这样对待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明年再相聚,定与之共饮三百杯!
【“佯狂真可哀”,他佯装狂妄真是让人可悲啊。这一句就比之前的“飞扬跋扈”之句要贴切许多了。】
【其实我们读李白的诗句也看得出来,他的很多洒脱的句子背后都有他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个我们之后再细讲。】
李白被人戳穿了心思,颇有些无奈。
但叫人知道真实的自己也无妨。
他是真的狂,这与无奈并不冲突。
装也有装时,真也有真时。
都无甚大碍。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个杀不是真的杀,还是说的李白含冤的事情,而后一句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同情,也包含了他对李白有才能而得不到任用的怜惜。】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思维敏捷写了很多的诗,最后飘零至此还是只能借酒消愁。】
【这两句很好地概括了李白的人生,酒和诗就是陪伴李白最长久的两样东西。】
东晋。
陶渊明看得有些感动。
这李白与他不同,但又仿佛与他完全相同。
有酒有诗,想来李白也应满足了。
公元前744年,天宝三载。
满足是不可能满足的。
他的志向没有实现,这将是他李白一生的遗憾。
不知巨幕一出,他能不能得到其他的机会?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匡山是李白以前读过书的地方,这地方正好在成都附近。这两句是杜甫对李白的美好的祝愿,希望李白能早日归来,希望李白能落叶归根,希望他自己和李白还能再次相见。】
【然而,事与愿违,李白于次年病重去世,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自十多年前鲁郡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而杜甫颠沛半生,处处都留下了对李白的思念。】
第一个大章送给李杜。
没想到写了这么长。
第50章
杜甫(小修)
众人都没想到,两个伟大诗人的结局会是如此。
哪怕就是再见上一面也不会让人觉得遗憾啊。
所幸,战争还未来临,他们还有机会。
巨幕中,女子的语气都沉重了些许。
【鲁郡一别,杜甫前往长安,公元747年,朝廷举办制科考试,因为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无人中选。】
【自从,杜甫开始专注于投赠干谒,然而客居长安十年,积蓄越来越少,自己得政治理想也未能实现。】
【在长安,他过得并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用“困守”二字。之前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我们看到了他在长安干谒不易的处境。】
【除了不被认同之外,杜甫他还经常生病,我们之前说过他自小身体就不算好,在大约751年,天宝十载,杜甫给他的好友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苦楚,有点类似发牢骚,这里就很清楚地表现出了他在长安的困苦。】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赤县代指长安,长安城的那些官署里面有很多的所谓的英杰能人,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穿着狐裘、骑着快马,却不觉寒冷。对比之下,而“我”却饱受着苦寒的折磨,这把老骨头都不行了。“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可能吧?
李隆基不太相信。
长安城如此繁荣昌盛,那时候还未有安史之乱,他能文识字如何会落得那般下场?
定是夸大之语!
自己得不到任用就开始贬低旁人。
这语句中的嘲讽之意他还是看得出来的。
他认为那些官员们软裘快马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只要他们可以为自己做事,比旁人享受些那又如何?
都说为国为君万死不辞,可若没有一定的报酬,谁又能甘愿为人做事呢?
【杜陵野老是杜甫的自称,杜陵是杜甫祖籍,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都是他的自称,大家看到的时候知道就可以了。】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这两句都是我们在讲陶渊明的时候讲过的典故,第一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①”表明自己真的很穷了。第二句是说的东陵侯卖瓜的典故,他这里是说的自己比陶渊明 和邵平还惨,至少陶渊明还能荷锄归,而邵平还能卖瓜,而他自己呢,豆苗在已经被荒秽取代,瓜也都裂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