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50)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李煜的眼睛亮了亮,自己是否也能等到这一天呢?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明月洒满了整间屋子,恍恍惚惚间,我看到你面容憔悴,“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你一个人在 那惊涛骇浪间要小心了,别不注意落入了蛟龙的口中。】

【胡应麟的《诗薮》中提到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和“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两句都是源自汉乐府“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而曹植之句,用其句而变其意是“建安绝唱”,而杜甫之句用其意而改其句是“唐古峥嵘”。】

【我们在了解这些文人作品的时候,若是从上古神话开始将文学史脉络梳理一遍,就更能理解许多诗人的诗句是发端于何处。】

【这一首其一主要就写了杜甫知道了李白被流放很担心对方,而其二更多地才是表达杜甫的情感,当然其一也有,只是其二更加强烈。】

看着满屋子的月光,李煜更觉凄凉。

即便是配上如此美好的句子,月光仍旧冷得可怕。

月景分明如此美,可为何都是这般寓意?

李煜想提笔为它作一首欢庆些的词,可他早已忘了欢庆该是何种模样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是真的思念李白,他将李白比作浮云、游子,想着李白为何还没回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李白好几次到梦中来见自己,足以说明李白对自己的情谊。这一句是沿用上一首的“平生魂”,就因为李白对自己情深义重,所以才频频来到自己的梦中。】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李白走的时候还常常不安,说来一趟不容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江湖上太危险了,好怕会沉船。】

【由这些意象我们是能想象李白的处境的,古代不比现在交通发达,被流放的为什么都是重罪犯人呢,因为被流放确实是很考验人的,可能去一趟不死也得脱层皮。所以杜甫描写中的李白即便是来到他的梦中也是困难重重的。】

【而这一句也同样呼应了上一首的结尾,水深浪大,可能一不注意就落入了蛟龙的口中,太危险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看了这些句子,李白也在脑海中开始想象去夜郎的场景了。

他虽未去过夜郎,但是这些年走南闯北也去过不少险峻地,可不曾有一次是因为被流放。

李白虽不觉得那场景可怕,可仍像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女子还是未曾言明,他为何会被流放,甚至差点被处以死刑。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李白离开时,出门前还搔着头上的白发,像是在惭愧自己辜负了平生的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李白已经快要六十,杜甫比他小十一岁,也快五十了。而李白谋反这件事情,至少从现有的史料来说他确实不是故意的,但是却因此获罪,所以杜甫才说“若负平生志”。】

李隆基怔愣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是那等大逆不道的事情。

那他更加容不得李白了。

不管是因何缘故,哪怕女子说他不是故意的。

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可不想自己身边再出现一个安禄山。

但是,现如今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事情,恐怕自己还不好对李白下手。

李隆基发现最近的事情越发难办了。

李白也傻了。

他从来没想过要谋反啊。

就算不是故意的,这事情难道还能无意之间去做?

他如何谋反?

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杜甫同样惊了一跳。

谋反?

这怎么可能?

他们这些人若有那本事,何故蹉跎半生?

到底怎么回事?

众人都不懂。

然而女子却依旧没有解释。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京城那么多贵人,独独满腹才华的你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

【这句话,他虽说用了一个“独”字,但却并非单指李白,还有他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除了满京华的那些贵人。】

【为什么我们会落得这般下场呢?】

当然是因为战争啊!

很多观看巨幕的百姓也已经大概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就算有些出入,但他们都明白了,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那安史之乱。

可那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他们还不明白。

他们不明白,李隆基却是大体明白了。

不会,他相信只要把那两人抓起来了,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就都会好起来的。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谁说天网恢恢?天道如网抓尽坏人,可你这把年纪怎么还被连累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现如今这般凄凉,就算日后名声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